意大利之行使羅丹領略了米開朗琪羅藝術的風采,米開朗琪羅的創造精神激發了羅丹蓄積已久的創作衝動。他回到比利時後,用一年半的時間創作了《青銅時代》 (1876~1877,石膏;1878,青銅)。這件雕刻高175厘米。它原題為《受傷的戰士》,雕像手中原來拿著棍子,後來羅丹接受了別人的建議,將雕像手中的棍子去掉,並將雕塑易名為《青銅時代》。青銅時代是繼石器時代之後的人類的早期階段,這個名字,使這件雕塑具有了象征人類的最初覺醒和擺脫蒙昧的深刻精神含義。羅丹塑造的這個裸體男青年,仿佛剛剛從睡夢中醒來,他的頭微微後仰,睜大眼睛望著天空,具有一種天真的神態。這位裸體青年的體型完美勻稱,軀體和雙腿平滑而優美,身體富有彈性,像是具有真實的呼吸和血脈流動,充滿了生命活力。這件雕刻以驚人的真實性向陳腐的學院派雕刻提出了有力挑戰,由於這件雕刻如此真實,以至於它被送到官方沙龍展覽時評審委員會認為這件雕刻是從真人身上翻下來的模子,他們對羅丹進行了無情的嘲笑,並將雕塑搬出了展覽廳。但風波最終過去了,羅丹的這件雕塑被重新展出並被法國政府收購,這次事件也使羅丹一下子成為全法國知名的人物。
《青銅時代》之後,羅丹又創作了《施洗者約翰》(現藏巴黎羅丹博物館,作於1878)。在這件作品中羅丹的藝術風格更加成熟。這座雕塑表現了聖經中記述的狂熱信徒和受難者約翰。羅丹認為人體是生命的象征,他將約翰塑造為裸體的形象,約翰是上帝福音的傳播者和創造者,他的全裸體並沒有讓人感到褻瀆,人們反而在約翰的裸體中感受到了他全部的忠貞和赤誠。約翰的身體瘦勁而強健,他繃緊的肌肉的起伏,造成了光影閃爍的效果。他張著嘴,揮動著的手臂,大步邁向前方的雙腿,似乎是在堅貞不渝的信仰支撐下,擁有永不枯竭的熱情和活力。羅丹在這件雕刻中不再像《青銅時代》中那樣注重對人體細節的精確刻畫,而開始運用粗獷的“筆觸”,即雕塑的“塑痕”作為造型的手段。《施洗者約翰》在雕塑手法上較《青銅時代》顯得更為瀟灑奔放。
1880年法國政府委托羅丹為即將動工的法國工藝美術館的青銅大門做裝飾雕刻。羅丹在構思這件作品時首先想到的吉貝爾蒂為佛羅倫薩洗禮堂所作的青銅浮雕大門“天堂之門”。他決定以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為主題,創作一件人間地獄的雕塑——《地獄之門》。
羅丹40歲起開始創作《地獄之門》,直到1917年去世為止,他都認為自己沒有很好地完成這件作品。在他接受任務後的27年的時間中,羅丹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件作品的創作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有時還要長。法國政府撥給他一筆款項和一座大工作室,羅丹自己又另外租了兩間工作室,他輪流在三個工作室裏工作,以便同時進行數個創作。《地獄之門》激發了羅丹無邊的想像力,在完成這件創作的過程中,他在雕塑技巧方麵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羅丹為《地獄之門》創作了數不清的各種雕像,這些雕塑中包括了羅丹一些相當著名的作品,如《思想者》《三個影子》《吻》《亞當》《夏娃》等。《地獄之門》成了展示羅丹雕塑藝術的大舞台。
在《地獄之門》以前的建築裝飾雕刻通常都是按照雕塑所表現的故事情節,將構圖進行平均的分割,在布局上較為規整。而羅丹將《地獄之門》整個作為一個大構圖,並且隻表現了一個地獄的主題:你們來到這裏,放棄一切希望!這件雕塑整個看去,鋪天蓋地而來,187個人體疾風暴雨般地交織在一起,在大門的每個角落都擁擠著落入地獄的人們。整個大門平麵上起伏交錯著高浮雕和淺浮雕,它們在光線的照射下、形成了錯綜變幻的暗影。使整個大門顯得陰森沉鬱,充滿無法平靜的恐怖情緒。
《地獄之門》門楣的上方是3個模樣相同低垂著頭顱的男性人體,被稱為《三個影子》(《三個影子》後來被製成了高192厘米的青銅群雕),他們的視線將觀者的目光引入“地獄”。門楣下麵的橫幅是地獄的入口,即將被打入地獄的罪人們在做著最後的痛苦掙紮;橫幅的中央是一個比周圍人體的尺寸要大的男性,他手托著腮,陷入沉思,被稱為《思想者》(《思想者》後來被製成了高200厘米的青銅雕像)。橫幅之下,大門的中縫將構圖自然地分為兩個部分,但兩個部分在內容上是整體的,描繪的是數不清的罪惡靈魂正在落入地獄,他們痛苦而絕望地掙紮著。這座大門上所有的人都是裸體,羅丹認為隻有人體才能最有力地表現出人的思想和情感。
在創作《地獄之門》二十多年時間中,羅丹還完成了《雨果紀念像》《巴爾紮克像》《加萊義民》《歐米埃爾》等作品。另外他還為一些同時代的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科學家創作了肖像。在這些肖像雕塑中,羅丹再次顯示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技巧,他運用了古典主義的手法,將肖像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充滿個性色彩。但羅丹的雕塑同學院派雕塑有著明顯的不同,他的作品更為樸實,沒有任何矯飾,雕塑本身沒有做過細的加工,都保持了粗糙的捏塑和雕鑿的痕跡,羅丹認為這是雕塑所特有的一種形式美,它往往可以造成一種變化莫測的光影效果,增強人們對雕塑感受的豐富性,因此羅丹常常有意對之加以強調。
《巴爾紮克》是羅丹的最後一座偉大雕像。這件雕塑是羅丹在1891年接受的法國文學家協會主席的定件。為了創作這件雕塑,羅丹親自到巴爾紮克的出生地進行了考察,還找來了同巴爾紮克形象相似的模特,並根據他們做了17座10尺高的巴爾紮克像。但羅丹對這些作品都不滿意,他拖延了交件的時間,又經過近兩年的時間,塑出了二十多座巴爾紮克像,最後將巴爾紮克的形象確定下來。在這件最後完成的雕塑中,巴爾紮克穿著邋遢的睡衣式的長袍,頭發蓬散,好像雄獅一般。他的表麵凹凸不平,但在這樣的表麵上卻產生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變化。巴爾紮克套在長袖之中的雙臂低垂著,沒有手。羅丹曾精心塑造了巴爾紮克的手,但由於他作的手太出色,有些喧賓奪主,因此羅丹毫不猶豫地將那一雙手砍掉了。羅丹摒棄了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沒有去修複雕塑上那經過砍鑿的“傷口”而就此將巴爾紮克的雕像定型。
羅丹的時代,學院派雕塑隻善於粉飾太平,在雕塑上作華麗的裝飾,人物雕塑呆板沒有生氣。羅丹打破了這種令人窒息的藝術氣氛,他重視表現人物的獨特性格,通過形體塑造表現人物的心靈、思想和激情;通過人體的運動表現出人的內在的生命力,他的雕塑表麵起伏變化,保留了活躍多變的塑痕,加強了雕塑的戲劇性和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