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6(3 / 3)

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 1864年~1943年)女雕塑家,是羅丹的學生和情人。她少年時代就顯示出傑出的才華,創作了《大衛和歌利亞》。1884年開始克洛岱爾進入羅丹的工作室做助手。她為羅丹創作的《地獄之門》上的人物作了幾個女人的手和腳,為羅丹的《加萊義民》中的愛斯塔什·聖皮埃爾及右側的那個人作了手和腳。此外她還獨立創作了《16歲的保羅·克洛岱爾》《路易絲·德·馬薩利胸像》等。1888~1892 年她還創作了“充滿苦惱的”《羅丹胸像》。1898年克洛岱爾同羅丹分手後,她力圖擺脫羅丹的影響,又創作了一些風格不同的作品如《波》(1887~1903)等。

德斯比歐(Despiau,1874~1946)是羅丹的學生,1904年~1907年他在羅丹的工作室中作羅丹的雕刻助手,他擅長肖像雕塑,早期作品有《波萊特》和《衣家女》。這些作品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善於捕捉人物在瞬間的生動表情,從中可以看出羅丹對他的巨大影響。但在德斯比歐藝術風格成熟期,他追求嚴謹而簡練的造型風格。他所作的《婦女頭像》塑造了一個年輕姑娘,她的大眼睛略帶驚異之色,同微微咬住的雙唇構成了一種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整件作品的雕塑處理手法洗練,毫無誇大造作之感。

蓬朋(Francois Pompon,1855~1933)是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他最初跟石匠學習雕刻,因而擅長石雕;他還曾在好幾個雕塑工作室學習,也當過羅丹的助手,掌握了高超的雕刻技巧。他經常到動物園觀察動物的習性,力圖創造出動態中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蓬朋常采用堅硬的直線條,以凸現石頭的質感美,他剔除細微的起伏和對對象細節的刻畫,用大的塊麵和直線來結構形象,造成一種現代圓雕所特有的雄渾、明確和富於整體感的藝術效果。他的代表作《白熊》塑造了一個蹣跚邁步、似乎在尋覓獵物的強壯而機警的白熊形象。

歐洲其他國家19世紀雕塑

19世紀30年代,比利時國家獲得獨立和工業化進展很快,這段時間一大批法國藝術家由於躲避政治迫害而來到比利時避難,其中有雕塑家庇斯希魯克等,他們為19世紀比利時藝術的繁榮作出了貢獻。19世紀60年代末,一些比利時藝術家創立了“文藝自由協會”組織,推動了比利時藝術向現實主義道路上發展。

麥尼埃《煉鐵工》比利時的現實主義畫家、雕塑家麥尼埃(Meunier,1831~1905)被稱作是“雕塑中的米萊”,他在米萊和庫爾貝之後把歐洲藝術中對勞動人民的表現推進到了新階段。 1878年麥尼埃的國家南部工業區之行,使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大振動。他被新興工業的壯觀場麵和工人勞動的艱辛所深深打動。兩年後他創作了第一批表現產業工人的繪畫作品,同時也創作了一批同類題材的雕塑。麥尼埃認為雕塑是一種紀念碑式的藝術,適於展現有如史詩般的莊嚴雄偉和人體運動的優美姿態。他的雕塑大刀闊斧地刪除一切細節,強調整體效果,利用人物頭頸部位的扭轉加強力的表現,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900年起,他在布魯塞爾市郊的伊克塞爾村定居,專心從事雕塑創作,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創作雕塑《繁殖》,這件作品是左拉紀念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他沒能最後完成。

麥尼埃的代表作還有《勞動者紀念碑》《瓦斯爆炸》《耙地》《搬運工》《煉鐵工》《呼喊的女運輸工等》。

梅塞爾貝克(Josef Vaclav Myslbek,1848~1922)是捷克斯洛伐克19世紀最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也是捷克民族雕刻學派的創始人。梅塞爾貝克使捷克的雕塑創作由學院派轉向了現實主義。他創作了許多捷克曆史人物肖像雕刻。其中主要有他於19世紀70年代為塔波爾城作的捷克統率約翰·傑士卡紀念碑;80年代~90年代,為布拉格帕拉茨基大橋作的雕像和群像;豎立在布拉格街頭的《瓦茨拉夫雕像》(1913)等。此外,梅塞爾貝克還有一些曆史題材的青銅群雕作品如《利布莎與普雷邁斯爾》。他的作品氣勢宏偉,人物形象鮮明深刻。作為一位傑出的民族雕塑家,梅塞爾貝克還根據捷克民間敘事詩的人物用雕塑的形式表現了許多捷克民族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

19世紀匈牙利最有代表性的雕塑家是費林茨(1792~1856)和伊若(lzso.M., 1831~1875)。

伊若的早期創作主要是用現實主義手法創造的一些農民的形象。如大理石雕刻《悲哀的牧人》(1862);表現農民跳舞場麵的小型群雕《跳舞的牧民》(1870)等。伊若在晚期創作了一些紀念性雕塑作品,其中《喬柯納依·維切茲紀念像》(1871)最為著名。

19世紀下半期的丹麥雕塑家威治朗(Vigeland,1869~1943)是位才華橫溢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他力圖塑出“生活的一角”。他的主要作品有《易卜生像》《約納利像》《波約爾森像》,浮雕《地獄》等。

美國19世紀雕塑

美國早期基本上沒有本土雕塑家,隻有人數不多的一些木刻師和石刻師。

威廉·拉什(william Rush,1756~1833)是美國早期民間工匠出身的雕塑家。他所作的木雕、泥塑和船頭雕飾在當時廣受歡迎;他還擅長於雕刻人物頭像,作品有費城獨立大廳中的木雕《喬治·華盛頓像》,並曾為約瑟夫·賴特、塞繆爾·莫裏斯等人做肖像雕刻。他的代表作品還有寓言人物雕像《喜劇和悲劇人像》《水上仙女與鷺鷥》。這些雕刻大多藏於費城博物館。

18世紀末的美國獨立戰爭激發了美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他們迫切地需要為他們的民族英雄如華盛頓等人製作紀念雕像。這種情況下,18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些歐洲雕刻家來到美國,他們中有法國雕塑家讓·安托萬·烏東(1741~1828)、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切拉基(1751~1802)。他們為美國創作了一批華盛頓半身像和其他政治領袖的雕像。1806年後,美國又多次邀請歐洲特別是意大利雕塑家到他們的新首都華盛頓,為這座新城市作裝飾雕刻。1816年北卡羅萊納州委托意大利古典派雕刻派家安東尼奧·卡諾瓦(1757~1822)創作了華盛頓紀念雕像(這座雕像於1831年被毀)、並於1821年在該州的首府舉行了揭幕儀式。這些活動均由政府出資,並經過傳媒的報道,使美國公眾對雕塑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開始重視雕塑。

19世紀早期開始,美國藝術界對歐洲的新古典主義大理石雕刻傳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的美國人認為學習雕刻必須要留學意大利。霍雷肖·格雷諾(Horatio Greenough 1805~1852)是最早到意大利學習雕塑的美國雕塑家。他於1824年到佛羅倫薩學習雕刻,並在那裏工作多年。後來他成為美國第一位新古典主義雕塑家。他的代表作有《喬治·華盛頓坐像》,這件作品是格雷諾受國會的委托而創作的。格雷諾之後有許多美國雕塑家到意大利留學,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終身留在了意大利。這些人中較為著名的有海勒姆·鮑爾斯、威廉·斯多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