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1-1(1 / 3)

第二章世界裝飾藝術1-1

第一節歐美各國的裝飾藝術

20世紀初英國的裝飾藝術

英國是最早推行“產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使英國的產品設計成為國際上的支配性力量。“藝術和手工藝運動”興起於英國,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歐洲大陸新設計的許多重大發展往往可以追溯到英國設計的影響,1915年在倫敦還成立了“設計與工業協會”,這種意圖將產品設計與工業生產結合起來、類似“德意誌製造聯盟”的組織。可是在20世紀初由於對大工業機器生產的否定和對傳統手工藝的迷戀,英國社會彌漫的仍然是偏愛豪華裝飾的風氣,新的設計與機器批量生產結合在英國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發展。英國陶瓷設計家傑森·威奇伍德於1768年開辦工場生產瓷器。以後“威奇伍德瓷器”成為精致的英國瓷器的稱呼,那種複興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鑲邊圖案風格的人工繪製瓷器十分流行。從具有古典主義風格的瓷器中可以看到中國風格的影響,還可以感覺到19世紀英國瓷器業接受日本樣式影響的痕跡。傳統裝飾風格在20世紀的西方裝飾藝術當中一直占據重要的位置。“骨灰瓷”是對於英國細瓷器的稱呼,傳統的玫瑰花圖案裝飾,直到60年代70年代依然流行,廣泛運用在餐飲器皿和花瓶、燭台和各種飾物當中。到80年代90年代,許多餐巾紙、餐桌布、餐具墊和圍裙上也采用這種傳統的裝飾圖案,反映出傳統裝飾藝術在歐美國家經曆了長期的風格演變,仍然具有強烈的影響。20世紀初期英國的裝飾設計吸收了各種傳統裝飾風格,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方麵表現出來的是學院派古典主義風格的設計,這種風格常常體現在這一時期建造的許多豪華旅館裏,像1903年至1906年建成的倫敦裏茲飯店,內部寬敞舒適,裝飾豪華奢侈,由著名的建築家阿瑟·戴維斯和查爾斯·梅韋斯設計完成。這兩位建築家的作品集中體現了當時世界強國英國的富裕氣派。倫敦的其他一些建築範例也表現了類似的傾向,像戴維斯1908年設計的華麗的皇家汽車俱樂部、像麥肯齊設計的著名的沃爾多夫飯店和在1906年至1908年間建成的“棕櫚庭園”,庭園裏布滿了精心布置的牆壁裝飾和盆栽植物,呈現出一種奢華的景象。

去劇院觀看演出是19世紀英國人時髦的消遣,世紀之交在倫敦開設了許多的劇院,與豪華飯店相映生輝。劇院設計為展現數不勝數的裝飾藝術風格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而這個時代的英國正是以這些眾多的裝飾為特色。像1905年完工規模宏大的利物浦奧林匹亞劇院,就采用了華麗細致的印度裝飾。1900年設計完成的倫敦克拉珀姆“富麗劇院”內部設計則以中國的傳統裝飾為主題,劇院裏盡是塔狀包廂和龍的造型,劇場內部的麵貌同建築物外觀的巴羅克風格並不協調。19世紀後期英國劇院建築的時髦作法極盡大規模浪漫鋪張、極盡奢華之能事,這一類的建築中最著名的當數倫敦歌劇院。這座由伯蒂·克魯設計的歌劇院於1911年開始使用,劇院的整個門間模仿17世紀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建築,內部裝飾華麗,有許多巨型的鍍金雕塑作品,裝飾處理則借鑒了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藝術風格。英國城市裏的酒吧為裝飾藝術的流行提供了另外的場所,酒吧裏多有借鑒各種傳統裝飾風格的鏡子,牆壁粉刷講究,家具做工細致。此外各種各樣的玻璃裝飾技術,如壓花、噴沙打磨、鍍銀等都使設計家深感興趣。玻璃裝飾在當時的英國大量出現,城市中的商業大樓和公共建築廣泛使用了玻璃裝飾。像利文·夏普1901年為倫敦的劇院所作的巴羅克風格裝飾設計在20世紀初年英國的劇院裝飾設計當中具有代表的意義。沃爾特·托馬斯1907年為英國利物浦一家劇場所作的裝飾藝術設計,繁複華麗,具有巴羅克時代懷舊的風貌。

20世紀初英國的產品設計明顯落後,直到1925年巴黎舉辦“世界裝飾藝術博覽會”,英國展館顯示出的依然是極其陳舊的麵貌,與法國、德國和美國的現代設計傾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時法國的設計家將英國展館和展品譏諷為“退休少校的夢幻”。盡管倫敦的藝術空氣令人窒息,但也還是有不少藝術家和設計家努力引進國外的新風格來探索變革的道路,最著名的便是聚集在禰為“奧米加工場”這一創作室裏的藝術家和設計家。“奧米加工場”成立於1913年,由設計家、評論家羅傑·弗萊和藝術家弗內薩·貝爾及鄧肯·格蘭特共同發起組成。羅傑·弗萊夫和克萊夫·貝爾都是著名的“形式派”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觀點,強調“純形式”的審美性質。羅傑·弗萊積極宣傳歐洲大陸藝術和設計,他不僅明顯地讚賞19世紀晚期的法國美術,而且對奧地利的“維也納工場”的活動和成績印象頗深。雖然“奧米加工場”在規模、影響上都不如“維也納工場”那麼重要,但是這個組織也對“整體藝術”的觀念進行了探索,這種探索通過廣泛地參與包括家具、紡織品、陶瓷設計以及其他“協調的室內設計”而獲得實現。“奧米加工場”的設計師們常常運用一些鮮豔的、抽象的圖形,顯示他們熟悉歐洲大陸亨利·馬蒂斯的繪畫和崛起的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藝術新潮流。“奧米加工場”的藝術家同“維也納工場”的藝術家一樣,在服務對象和批量生產等問題上舉棋不定。雖然弗萊曾受聘為一些公共設施進行內部設計,例如倫敦維斯特本格羅夫的卡迪那餐廳、《每日郵報》宣傳甚廣、遊客甚眾的“理想的家”展覽會和具有“後印象主義”風格的展廳等,但是弗萊強調的仍然是設計與英國富有的上層社會的聯係,希望以此來提高“奧米加工場”的社會地位,擴大“奧米加工場”的社會影響。由於這種作法,再加上他與評論家們之間的對立,限製了該組織的發展和取得成功,1919年6月,“奧米加工場”關閉。右圖1913年弗內薩·貝爾設計、奧米加工場生產的白底印花亞麻織物和1913年羅傑·弗萊設計、“奧米加工場”生產的白底印花亞麻織物,這種以塊麵為基礎的設計體現出與後印象主義畫家保羅·塞尚,以及與立體主義藝術的聯係,反映出20世紀前期英國的裝飾藝術設計與現代主義藝術和多種風格設計團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奧米加工場”設計製作的服裝,此處還有1930年費利斯·凱斯製坯、鄧肯·格蘭特裝飾上色的裝飾花瓶,花瓶下麵的桌子由畫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等人製作。花瓶反映出“奧米加工場”注重外部裝飾的設計理念。倫敦卡迪那餐廳的內景,由“奧米加工作室”在1914年設計建造。餐廳的壁畫、地毯、燈飾與侍者的服裝結合十分美觀和協調。從“奧米加工作室”的室內裝飾藝術設計風格使人聯想到英國的裝飾藝術對於奧地利“維也納工場”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政府開始注意產品設計在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當中的作用。1914年政府設立了“英國工業藝術院”。1919年,政府出版了名為《藝術和工業》的報紙,意在積極地宣傳消費、促使產品設計水平提高以推動經濟發展,報紙發表文章認為:“製造質量低廉產品卻賣價昂貴、浪費原材料的陳舊的生產方式,最後導致產品的單一和無聊,喪失藝術性,喪失趣味和思想”。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努力,英國的產品設計有了一些發展,但是由於經濟狀況的不景氣,這一發展沒有能夠繼續下去。“英國工業藝術院”是政府撥款支持的、以促進產品設計為目的的、從事組織性工作的機構。“英國工業藝術院”組織各種形式的展覽在全國巡回展出,對公眾進行設計教育,還在著名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中開辟產品設計專館,成為產品設計的永久性展覽場地。由於經濟困難,政府不再撥款,導致“英國工業藝術院”的工作很難有效地進行。英國“設計和工業協會”是一個民間機構組織,力圖通過出版刊物、發行各種宣傳設計的小冊子和舉辦展覽來促使英國的產品設計從“藝術和手工藝運動”的不良影響中解脫出來。“設計和工業協會”反對多餘的裝飾、反對設計的矯飾手法。盡管“設計和工業協會”與“英國工業藝術院”進行了良好的合作,總的來說,這一時期“設計和工業協會”的活動對於英國的設計和生產的影響極為平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的產品設計仍然落後於美國、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設計和工業協會”設計家提倡的簡化裝飾的審美趣味並不受消費者的歡迎,他們仍然熱衷那些曆史風格的裝飾設計,傳統裝飾風格的紡織品、陶瓷、餐具、家具、牆紙和其他室內裝飾用品被企業大量生產,如20世紀初流行的那樣的花卉圖案飾品依然深受歡迎,正如當時報紙評論的那樣:“到處都是討厭的植物圖形,它們到處生長,在門或抽屜的拉手和把手上、在衛生間地下的墊子上,燈罩下它們光芒四射。衛生間用具喜愛用植物圖形作為裝飾,最最普通的用品卻被誇張地裝飾著。它們出現在湯盤上,喝湯時一勺一勺地被顯露出來;出現在裝有鮮花的花盆或花瓶上,和鮮花形成對照;被嵌入玻璃中、刻進木頭裏;被畫出來、織出來、刺繡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