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現代主義”一樣,“解構主義”也是80年代以來西方設計家所進行的新的探索。“解構主義”設計家一方麵看到了現代主義設計所麵臨的巨大危機,對於日益泛濫、越來越被市場所支配的“廉價的商業風格”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又表現出極大的不滿。他們接受“解構主義”哲學的影響,力圖顛覆“結構主義”哲學、破壞和分解“結構主義”的設計原則。“結構主義”是60年代西方流行的現代哲學思潮,著名瑞土語言學家、“符號學”研究的重要人物弗爾德拉德·索緒爾在晚年提出了語言的“結構主義”模式,到30年代則為許多信奉結構主義語言研究的哲學家所繼承和發展,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法國哲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他創立的“結構主義”哲學影響了一大批信奉現代哲學家,像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便曾接受結構主義哲學的影響。70年代結構主義哲學進入了後期階段,不少“後期結構主義”的哲學家開始重新審視索緒爾和列維-斯特勞斯。“後期結構主義”的出現實際上表現出了“結構主義”的衰落,盡管直到今天它在西方依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在批判“結構主義”的眾多的“後期結構主義”哲學家當中,法國哲學家賈奎斯·德裏達在60年代末提出了強調區別和分解的“解構主義”哲學。德裏達“解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他認為符號本身便可以表達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加重要,更能反映出人類社會存在的真理。作為重要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裏達的“解構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相當密切的聯係,用德裏達自己的話來說,我們都是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的幽靈,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無情驅除或熱情擁抱,都是對這位幽靈般的“父親”的一種幽靈般的糾纏。美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弗裏德裏克·傑姆遜在他的一係列著作當中清楚地表現出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乃至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聯係。90年代初傑姆遜在《政治潛意識》一書當中便提出了他的“文化革命”的概念,相當正麵地評價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近年傑姆遜多次來到中國,給予中國的知識界以相當大的影響。
從德裏達到傑姆遜,“解構主義”理論為西方的設計家提供了一個新的設計方向。在他們看來,作為“現代主義”設計的反動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需要依賴現代主義的結構,並且加上曆史主義的裝飾風格來進行粉飾,采用折衷主義的處理方式來造成模糊不清的效果,不僅沒有從根本上顛覆現代主義的傳統,反而由於自身的缺陷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趨於衰頹,而重視個體、部件本身,反對總體統一的“解構主義”哲學卻真正從理論上向現代主義發起挑戰。1975年建成由美國賽特集團設計的“比斯特”公司“最佳產品展銷館”,立麵展現出的斷垣殘壁的形象。這種被稱為“廢墟化”的設計,室內裝飾卻非常考究。“廢墟化”設計故意渲染建築物的頹廢與破敗,如同詹克斯著作當中所說的後現代建築與性、性行為關係的隱喻,同時又反映出顛覆後現代主義的傾向。80年代以來,在西方設計領域出現了一批接受“解構主義”具有強烈個性、更激進的理論影響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家,他們采用新的、被稱為“解構主義”的設計風格。“解構主義”設計最早在建築設計當中出現,像美國建築家弗蘭克·蓋裏,便在建築設計中采用了“解構主義”的方式,他把完整的現代主義的、結構主義的建築整體破碎處理,然後重新組合,形成了破碎的空間和形體。蓋裏的設計采用解構主義哲學的原則,雖然作品基本都具有破碎的總體形式,但是這種破碎本身便是一種新的形式的存在,是解析了對象以後的結構。蓋裏重視結構的基本部件,認為基本部件本身便具有表現的特征,作品的完整性並不在於建築總體風格的統一,而在於部件的充分表達。蓋裏1988年設計、1991年至1993年建成的法國巴黎“美國中心”,1988年設計、1992年至1996年建成的美國洛杉磯“迪斯尼音樂中心”,以及1989年設計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村”、1990年設計、1991年至1993年建成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藝術博物館等,都具有鮮明的“解構主義”特征,設計因具有強烈的個性往往引起評論界的爭議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弗蘭克·蓋裏1995年至1997年設計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市古根海姆美術館,建築家利用電腦設計了這座造型複雜的建築。建築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曲多變,內部采用鋼結構,外部則覆蓋金屬材料鈦板。有的人認為博物館的外形像“一艘怪船”,有的人認為像“一朵金屬花”。曾經是紐約“五人集團”成員的彼得·埃什曼則是另外一位重要的“解構主義”建築家。70年代以後,“五人集團”逐漸分化,有的成員繼續推進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為“新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而彼得·埃什曼則走向“解構主義”,成為90年代西方建築設計領域最前衛的設計家。1982年至1989年他設計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威克斯奈視覺藝術中心便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1989年至1993年設計的美國大哥倫布市會議中心更充分體現出了他的“解構主義”設計特色。大哥倫布市會議中心的整體建築由多個形式上獨立、但實際上卻相互依存的結構組成,建築的立麵和總體、外表裝飾和室內設計都經過了精心處理,表現出“解構主義”設計所追求的分離感和破碎感。盡管西方社會對於“解構主義”設計的看法不一,但是“解構主義”成為重要的設計風格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解構主義”設計已經影響到了包括裝飾藝術的西方設計的各個方麵,引起裝飾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新的變化,它的前景如何,還有待未來實踐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