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名畫名作2-2
集體創作《金橋圖》
封建時代的宮廷畫家,其創作活動受到皇家的嚴格限製,名氣大的畫家,不經皇家特許不準隨便為他人作畫,如唐代的吳道子、元代的劉元等。宮廷畫家的任務就是隨時聽從皇家調遣,為美化宮廷或皇帝一時的興趣服務。集體創作的事司空見慣。據畫史記載,唐明皇李隆基東封泰山,回來路過上黨(今山西長治東南)金橋,受到成千上萬百姓的夾道歡迎。而宮廷護衛隊規模龐大,數十裏間旗纛(音道,即軍隊的大旗)鮮華,羽衛齊肅。玄宗異常興奮,對身邊隨從說,當年張說(讀為悅)言我勒兵三十萬,旌旗徑千裏,挾右上黨,至於太原,真才子也。今日封禪其規模不減當年。遂召畫家吳道子、韋無忝、陳閎合作繪製《金橋圖》,以炫耀封禪的功績。三人分工合作,唐玄宗像及其所乘照夜白馬,由陳閎繪製;橋梁、山水、車輿、皇帝以外的人物、草木、鷙鳥、器杖、帷幕,由吳道子畫;狗、馬、駱駝、牛、羊、驢、騾、猴、兔、豬、衭(音那)之屬,由韋無忝畫。畫成,謂之三絕。
金橋,因皇帝出行必經之處,所以格外受到重視,創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不過此前已有人歌頌此橋。如唐潘炎《金橋賦》已雲:“金橋在上黨南二裏,有童謠雲,望人執師渡金橋。景龍三年(中宗年號,即70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帝經此橋之京師。”賦文對此橋極盡歌頌之能事,可見其重要。其實所謂金橋,不過是一座木橋,以鐵鎖相連,因皇帝曾在此經過,所以命名為金橋。加之唐玄宗好大喜功,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歸來,更加躊躇滿誌,因為封禪是向上帝通報他統治大地群生的功績,同時對百姓顯示他的權威。如此盛舉讓畫家們畫下來,豈不可以永垂不朽!
這幅金橋圖沒有流傳下來,對其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不過現在有間接材料可為佐證,今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所描寫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是過橋的情節,張議潮騎著高頭白馬,駐足橋前,周圍百官、護衛簇擁,橋前有龐大的樂舞隊表演,隊尾還有馳獵場麵,野獸狂奔,煙塵四起,氣氛熱烈。
集體創作《賞雪圖》
中國古代的翰林圖畫院,發展到五代,達到繁榮階段,其中南唐、西蜀的畫院最突出。政治上雖然是弱者,但文藝頗為繁榮。皇帝周圍彙集眾多名畫家,為美化宮廷和為皇帝宴飲巡幸服務。相傳南唐大保五年(947)元旦大雪,中主李璟命太弟以下登樓,賜宴賦詩。當時隨從登樓的大臣徐鉉、張義方、李建勳等詩興頗濃,都當場寫下了詩篇,徐鉉還為詩集寫了前言和後序。同時又集名畫家作畫,把首次登樓賞雪慶宴的場麵畫下來。中主李璟像由高衝畫,侍臣、法部、絲竹由周文矩畫,樓閣、宮殿由朱澄畫,雪竹、寒林由董源畫,池沼、禽魚由徐崇嗣畫。一幅畫能集諸多名家之長,世所罕見。集體創作寺廟壁畫,五代以前已有實例,但集體創作皇家慶宴圖,還是少見的。可惜這幅畫沒有流傳下來,對畫之規模特別是關於李璟的形象特征,無從詳知了。幸運的是,周文矩所畫《重屏會棋圖》流傳至今,內有李璟的形象,而且處在畫麵的顯要部位,形象很突出。頭戴高帽,長方麵龐,沉著冷靜,表情嚴肅,《十國春秋》卷十六《南唐紀·元宗本紀》形容李璟“帝音容閑雅,眉目若畫。好讀書,能詩,多才藝”。惟缺乏治國之才。文圖對照,大體吻合。
宋宮廷女相撲之戲與裸體畫
唐代以前,在雕塑繪畫作品中出現裸體或半裸體形象,人們是習以為常的。宋代開始,封建禮教進一步完善,美術作品中的裸體形象就比較少見了。所謂少見,並非完全不可見。如山西晉城南社村宋墓壁畫中有“相撲”場麵,人物裸體,僅恥部圍一塊三角巾,兩兩交手。在宋代社會生活中,表演相撲戲是比較普遍的,從民間到皇宮都可以看到相撲戲。甚至經常有婦女半裸體表演相撲戲。據當時人記載,每年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皇帝和後妃們一起在宣德門觀看女人相撲之戲以取樂。這可以說明封建禮教對上層統治者是沒有什麼約束力的。皇帝帶宋墓室壁畫相撲頭看女相撲,有傷風化,由此引起一些大臣心裏不安。司馬光於嘉祐七年(1062)正月二十八日向宋仁宗上了一道《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狀文有雲,聖駕禦宣德門,召來各種藝人獻藝,其中有女人裸體相撲戲,也作為受到賞齎的節目,實令人憂慮。“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後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人裸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極力要求取消,並請求仁宗下詔,不僅在宮廷內禁止婦女相撲之戲,即使在民間也應嚴禁婦女在街市演相撲之戲。這道奏狀從側麵告訴人們,在北宋女相撲之戲流行的盛況,不然,何以會引起政治家司馬光如此激烈的反對呢!仁宗是否采納了司馬光的建議,不得而知。婦女相撲的藝術作品,我們至今還沒有見到,這裏刊出的是宋墓室壁畫“相撲圖”,估計為男性。相撲之戲在漢代頗為流行,南北朝時仍盛行不衰,在陝西富縣西魏佛教石刻畫中發現“相撲圖”。目前在唐代藝術作品中還沒有發現相撲形象。宋代流行相撲戲,倒是頗值得研究的現象。
相撲戲的流行,使得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研究人體結構及其運動規律,宋代人物畫(文人畫除外),大多比例適當,結構準確,今存佚名《搜山圖》、李嵩《骷髏幻戲圖》等,均不失為優秀人物畫,與畫家熟悉人體結構有很大關係。北宋中期以後,文人畫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他們恥於研究人體,不懂人體結構和運動規律,畫出來的人物形象比例失調,結構不準,變成為畫麵中無生命的符號。當然,古代人物畫的衰退,不能僅僅歸結為藝術家不研究人體結構,還有更深層的社會原因。
賽畫敗北自縊
中國古代畫工間競爭激烈,有身懷絕技被官府坑殺者,有互相暗算、募人刺殺同行者,也有因比賽作畫敗北而自縊者。據《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渭陽(今陝西渭陽縣西,因在渭水之南而得名)人跋異,眉目疏秀,舉止祥雅,性沉厚。善畫佛道鬼神及大像,頗為自負。在廣愛寺與另著名畫家張圖比賽作畫,結果失敗,銳氣大減。洛陽傳出民謠:赫赫洛下,唯說異畫;張氏出頭,跋異無價!跋異甚感慚愧,從此他再不敢據藝自傲,變得謙虛謹慎了。後來有人請跋異在福先寺大殿畫護法善神像,跋異剛剛起好畫稿,忽然來了一個人,自稱姓李,滑台(今河南滑縣)人,以畫羅漢聞名於世,故鄉呼之為李羅漢。李羅漢進殿後對跋異說,我今天來這裏要與你對畫,比比高下。跋異因有上次失敗的教訓,心中暗想,別又碰上第二個張圖,遂自動將大殿西壁讓給李羅漢。他重新構思,竭精殫思,意與筆會,屹成一神,侍從儼毅;設色鮮麗,盡平生最高技能於此畫,非常成功。當時洛陽士人爭來品藻,李羅漢也來縱觀跋異所畫,見其畫得精妙入神,非己所及,遂手足無措,愧感交加。時人編出歌謠:李生來,跋異怕,不意今日卻增價,不畫羅漢畫駝馬。由是跋異非常得意。遂誇詫曰:“昔吾敗於張將軍,今取捷於李羅漢。”李羅漢深有怍色,起身到廁所,很長時間不見出來,周圍人覺得奇怪,趕忙到廁所裏去看,李羅漢已經自盡在步簷下了。跋異深感意外和內疚,遂將李羅漢裝斂,安葬在洛陽城北之僧園。
古代畫工社會地位低下,憑一技之長混口飯吃已屬不易,還要防範統治者的坑害,同行的競爭,難哉!
竊畫像為離間計
趙匡胤代北周建立北宋政權以後,先著手平定北方的割據勢力,如滅北漢,為統一全國做準備。所用手段,明暗、剛柔並舉。開寶五年(972)欲乎江南,但最擔心南唐大將林仁肇的威名,故想利用離間計除掉他。便密令人潛往江南,賄賂林身邊的侍從,竊得林的畫像以歸。在汴梁(今開封)專門為這幅畫像開辟一間屋子,懸掛於顯要位置,畫像旁騰出豪華的館舍,以備接待南唐的使者。南唐使者(所謂使者,就是南楚王李從善,李後主同母弟,作為人質來宋的,但趙匡胤待之如上賓)來汴梁以後,宋朝接待者故意請使者觀看林仁肇的畫像,問:你看畫像如何?使者說這幅畫像很像我南部留守林仁肇。宋人說正是他,並說不久林就要來汴京,先送畫像以為信物,這幢館舍是專門為林將軍準備的。江南使者把這一消息帶回,後主李煜信以為真,以通敵叛變的罪名殺了林仁肇(下毒藥鴆殺)。一員忠臣良將就這樣糊裏糊塗的被殺了。林仁肇,建陽(今福建建寧或安徽滁州)人,剛毅多力,高大魁梧,文身為虎形,初為閩(十國之一)裨將,軍中號為林虎子。閩亡後歸降南唐,因戰功屢有升遷。開寶初(即趙匡胤建宋不久),林仁肇密言李後主,趁宋兵四麵出擊,淮南諸州單弱,可乘勢取之。謊稱讓臣統兵數萬,出壽春,渡肥、淮,據正陽。放出謠言說我因思舊之民,據兵竊叛。宋將計就計,小施手段,果然以叛變的罪名除掉了勁敵。林仁肇死後,宋又使用離間計,讓李後主殺了南唐的水軍大將潘佑、李平,江南防線實際已經崩潰,宋兵下江南,一舉滅了南唐。其中離間計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