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造假畫的專家當首推張泰階,他雇人編輯了一部《寶繪錄》,使很多人上當,騙了不少錢。清末任伯年成名之前曾造任薰的假畫,在上海街頭擺攤出售。有一次任薰上街閑逛,鄭板橋聽說有人賣他的畫,感到納悶,上前一看,原來是個年輕小夥子,經反複盤問,任伯年說了實話。不過他因禍得福,任薰見他確實有繪畫天才,不但未加怪罪,反而收他做了徒弟。後來,任薰、任熊、任伯年成為清末海派中最著名的畫家,尤以任伯年的成就最高。
古代畫家對待造自己假畫者,多數是反對的,也有個別寬容者,明沈周還為持其假畫登門求助者題字呢。清鄭板橋則怒斥造假者,聲言他死後,如有人造他的假字畫,變成厲鬼也要“擊其腦”。
乾元節獻畫像
北宋至和二年(1055)四月(陰曆),契丹國皇太後遣歸德軍節度使、左驍衛上將軍蕭之徽,永州留後王澤,契丹主遣保安節度使、左鑒門衛上將軍耶律防,殿中監王懿等,來汴梁(今河南開封)祝賀乾元節,為表示誠意,同時獻上契丹皇帝的畫像。要求請回宋仁宗的畫像,即是平等交換,又表示兩國皇帝已經見麵,以述兄弟之情。此年正是遼道宗耶律洪基剛剛繼位之年即清寧元年,為了鞏固統治,安定邊界,主動與宋修好,以創造安定的環境。北宋也因多年對外用兵,冗官充斥,經濟負擔很重,加之當年冬天無雪,又鬧蝗災,也很想與契丹修好,保持邊界安定。所以欣然接受契丹的要求。
以皇帝畫像作為兩國友好的信物,在宋代以前還沒有聽說過。這與宋代繪畫特別是肖像畫的發展有直接關係。說來也巧,遼道宗的父親興宗耶律宗真頗好藝術,與教坊(宮廷樂隊)使王稅輕謙等數十人約為兄弟,經常出入教坊伎樂人的家,甚至拜這些人的父母,作為皇帝,實在有失身份。他經常微服私訪,酒肆、佛寺、道觀無處不去,遇到在藝術上有特長的便召入宮廷,皆任顯官。夜宴時,他親自參加樂隊演奏,命後妃裝扮為女道士,表演節目。
持皇帝像殉國
北宋靖康元年(1126)九月(陰曆),金兵攻陷太原,主帥張孝純被執,既又釋而用之(開始寧死不屈,絕食,金帥派專人看管,經再三軟化,後歸降)。副都總管王稟領羸兵與金兵巷戰,身被數十創,最後懷抱宋太宗畫像赴汾水殉國。太原城被圍260天,金統帥粘沒喝(或稱黏罕)久攻太原不下,便作長期作戰準備,乃於太原城下築舊城居之,因宋軍民孤立無援,方圓四十裏的太原城,糧草匱乏,最後發展到入相食的程度。就是這樣,軍民居然能堅持260天。百姓自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皆籍為兵,城中所有屋舍盡拆去牆壁,令自相通,時時出兵打擊金兵。糧食吃光,便吃草根樹皮浮萍,草根樹皮浮萍吃光,再吃騾馬,騾馬吃光,再吃人(老弱、傷兵)。城中百分之九十的軍民都餓死了,當金兵攻進城時,將士手拿武器,但已無力站起,眼睜睜被俘虜。太原城保衛戰之慘烈,前所未聞。統帥懷抱皇帝畫像壯烈殉國,是宋朝將士表達愛國之心的特殊方式,而這種特殊方式,隻有在繪畫特別發達的時代才能發生。這從一個側麵表明宋代肖像畫的發展水平。
設神像騙人
在中國曆史上,皇帝帶頭搞神仙迷信,宋真宗趙恒(968~1021)是突出的一位。其手下一些小人投其所好,推波助瀾,丁謂就是一位陰謀小人,他爬上副宰相寶座之後,先是阿諛宰相寇準遭冷落,後伺機報複,與太監雷允恭串通一氣,排擠了寇準,當上了宰相。在外,他與一女道士劉德妙相勾結,大搞神仙迷信。丁在幕後出主意,讓劉德妙在前台表演,為自己往上爬製造輿論。劉德妙非常心悅誠服的聽從丁的指使,丁對劉說,你搞的這一套不過是捉神弄鬼的小把戲,不如假托太上老君寓言禍福,更能打動人。也就是說謊言說得越大,越能迷惑人。於是在丁家設神像,夜間在丁家園中搞祭祀活動,雷允恭也多次去丁家禱祭,丁家儼然成了神仙聖地。真宗晏駕,丁謂居然把這位女道士引入宮中。丁家傭人掘地得一龜蛇,丁便令劉德妙持之入大內,教劉說出自丁家山洞中,皇上(新即位的仁宗)如果問你“所事何知為老君?”你就說丁相公不是一般的凡人,他當然知道。他又為劉作二頌,題曰:“混元皇帝賜德妙。”真宗在位時,因丁受寵,在朝大臣無人敢揭穿他的騙局。真宗晏駕後,他和雷允恭在為真宗選陵址的時候,因不聽眾大臣意見,結果選了一塊亂石成堆、出水不止的“絕地”,而觸怒了劉太後和剛剛上台的仁宗,被罷了官,貶至崖州即今海南省崖縣,搞神仙迷信的事,一齊被抖露出來。
真宗在位二十六年,後期大搞神仙迷信活動,社會影響根深蒂固,以至仁宗上台很久,流毒仍難消除。如天聖元年(1023)十一月,皇帝下詔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廣南東西、兩浙、福建路轉運司,從今以後,凡是巫師以邪神為名,不讓病人穿衣、吃飯、用藥,鼓吹斷絕親情,有意害人的,以及和巫師一起害人的,一律嚴加懲處。查辦不力者,以違抗朝廷命令、失職論處。誘騙良善男女為信邪教弟子者,以違抗朝廷命令罪論處。受騙入邪教者,其罪行減一等。罪大惡極者,更要嚴加製裁。由此可見,邪教流毒之深。當時知洪州夏竦為仁宗上了一道奏折,具體說明“左道亂俗,妖言惑眾”的情況。僅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治)就有巫師一千九百餘戶,已勒令改業歸農,或練習針灸方脈。收繳神像、符祿、神杖、魂巾、魄帽、鍾角、刀笏、沙羅一萬一千餘事,已令焚毀訖。巫師治病的方法荒誕之極,首先讓病人孤立,親人不準接近,不準吃藥,說是神不準服,僅在門上貼一符。此外還不準吃飯,說是神不準吃飯。病人隻能餓死或渴死。人死後,生前一切服用都是魂靈的附著物,不能留,都要同死者埋入地下。倘有九死一生活過來的,說是因為神的保佑,應該傾其所有,任巫師索取,結果弄得死者家破人亡;活者或財空,“或害夫而納婦”。更可怕的是,對這些惡習,百姓已習以為常,幾乎事事都請命於巫師,國家法令全然不顧。“奇神異像,圖繪歲增;怪籙醮符,傳寫日異。”邪教危害之烈,罄竹難書。所以夏竦上奏仁宗,請求“宜頒嚴禁,以革妖風。”
畫皇帝遺容
唐代已出現當場為皇帝畫像的記載,宋初有畫家生前記憶為皇帝畫像的記載(見《憶畫皇帝像》條)。此處記載的是皇帝剛剛晏駕,畫家為皇帝當場畫遺容,這在以前還沒有聽說過。據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記載,當時有一位畫家王端,字子正,長於畫肖像。真宗晏駕,宮廷召他進宮當場為皇帝畫遺容,“端舉筆乃就,無及之者。”因為畫得特別像,仁宗見了更加悲痛。敕王端進入圖畫院,王推讓不肯進,隻請求國子監書舍一部,皇帝嘉賞他的謙虛。後又詔寫真宗及章獻明肅太後聖容於石壁,未絕筆而卒,令李元輔畢之。王端死後,朝廷優賜其家。王端突然死去,原因不明,或許是勞累過度。
宋人畫像的方式多種多樣,為皇帝畫像已習以常,說明當時繪畫的普及情況。今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帝王像,其個性已很鮮明,畫家掌握個性描寫的技巧大有提高。
金神特征
所謂金神,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神中的西方神,按道家的解釋,五方各有一座星掌管,而每星又有一神輔佐,為了便於人們理解,多把五方神各以一種動物作標誌,東方神以蒼龍為標誌,南方神以朱鳥(或稱朱雀)為標誌,中央神以黃龍為標誌,西方神以白虎為標誌,北方神以玄武(龜蛇相交的怪獸)為標誌。中國傳統哲學講五行相生相克,道家習慣將五行配五方,又以五行稱呼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星的標誌,戰國時期已固定下來,如《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晉郭樸注:“金神也,人麵虎爪、白毛、執鉞。”直至宋代,金神的特征仍然是這個樣子。黃庭堅《題石供奉金神像》雲,道家所言太白真官,儒家稱之為“蓐收”,昔號公夢,在廟中被雕塑成人麵、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唐吳道子畫金神形象,也是這個樣子。宋孫知微父子、丘文播甥舅、石恪、鄧隱等,均繼承吳道子傳統。黃庭堅感慨說:今人做金像還是老樣子,對其詳情我不大知道。“雖然,蓋無形應物成像,所謂無形者非無形也,無常形也。然則應物而神,唯識而已,自求多福,自種自收,我心則神也。”他這是以禪理解讀古代藝術形象了。
圖畫功臣與節氣
封建時代,皇帝表彰功臣的表示形式之一,是在特殊的建築物中畫功臣形象,注明其事跡,此舉自西漢始,唐代則更甚。但把圖畫功臣與節氣聯係起來的事,還比較少見,唐太宗於貞觀十七年(643)令人在淩煙閣圖畫二十四功臣形象,“念匡濟於艱難,感風雲於疇昔。”開國功臣不止這二十四人,那麼為什麼僅選二十四,而不選二十五或三十四呢?這是為了附會“象乎二十四氣之佐天”。二十四氣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位置差異而形成的季節變化,周而複始,永不停息。所謂二十四氣就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畫二十四功臣不會分別與二十四氣相對,僅僅是附會而已,天無二十四氣,不成其為天;皇帝無功臣輔佐,不成其為皇帝。反之,二十四氣按照一定的規律繞天運行,無天也無所謂二十四氣;功臣按照皇帝的意誌去戰鬥;無統一意誌,也無所謂功臣。畫家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所以畫二十四功臣,附會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功臣指:河間元王李孝恭、房梁公元齡、杜萊公如晦、魏鄭公征、長孫趙公無忌、劉渝公政會、李衛公靖、李英公績、劉夔公宏基、長孫邳公順德、虞永興公世南、尉遲鄂公敬德、蕭宋公禹、張郯公公謹、屈突蔣公通、高申公士廉、殷鄖公開山、秦胡公叔寶、程盧公知節、段寶公誌元、許譙公紹。以上是《全唐文》卷六二九“呂溫·淩煙閣勳臣頌並序”所錄二十二人。按《曆代名畫記》卷九“閻立本”所錄,除上述二十二人外,還有苞國忠壯公誌玄、陳國公侯君集合二十四人。唐太宗親為讚詞,“念功臣之懷,亡謝於前載,旌賢之義,永貽於後昆。”
慧能塑像
禪宗頓悟派開山祖慧能(638~713),對印度佛教進行徹底改造,與中華傳統文化儒、道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佛教文化,不僅對唐以後的中國佛教而且對整個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否定傳統佛教念經、修功德、苦修等煩瑣戒律,主張以修心為本,心淨即佛土淨,心淨即可成佛。自儀鳳元年(676)八月,慧能替代印宗法師成為法性寺(在廣州)住持,佛門興旺,學者不下千數。神龍三年(707)底命弟子往新州(廣東新興縣治)國恩寺建報恩塔,蜀僧方辯聽說此事,特意趕來,要為慧能塑像,慧能很嚴肅地說“試塑看!”方辯塑了一尊七尺高的慧能像,曲盡其妙。慧能看後說:你善塑人性,而不善塑佛性。酬以衣物,辯禮謝而去。先天二年(713)七月一日,自知身體已經不保,趕緊跟弟子們說,快給我收拾行囊,我要回新州(他父親做官的地方即他出生的地方)。到新州國恩寺不久,於八月三日在寺內圓寂。享年七十三歲。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安葬,唐中宗賜磨衲寶缽,以方辯塑的慧能像及道具供在塔中,供人瞻仰。據說慧能死前囑咐弟子,他死後若幹年會有人來偷他的頭。所以安葬時韶州刺史韋據命人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防止頭被偷。但是,開元十年(722)八月三日夜,眾僧忽然聽到塔中發出如拽鐵索聲,趕緊到塔中去看,發現慧能的頭被人偷走了。眾僧立即報了案,兩個月後,賊人捉到,送韶州拘問。小偷姓張,名靜滿,汝州梁縣(今河南臨汝)人。因收受洪州(江西南昌)開元寺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這是一樁海外盜竊案。韶州刺史柳無忝覺得事關佛門,未敢先對小偷動刑,而是首先問慧能的高足令韜,如何處置才好?令韜說:若以國法論,應該處斬;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且他偷大師頭目的是為供養,其罪可恕。柳歎曰: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頭仍送塔內安葬,嚴加守護。但在唐後期,慧能頭又先後四次被偷,旋又被追回。至北宋初開寶年間,國恩寺和報恩塔廟毀於兵火,而真身為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害,宋太宗時,又重新修複塔廟。慧能塑像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