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書法名家2
第二節隋唐五代書法家
歐陽洵
在初唐形成楷則的同時,各書家力求在法則之下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在這方麵最有成就的,當首推“初唐四家”。歐陽洵(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湖南長沙縣)人。太宗時,為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土,封渤海男。卜商帖
《宣和書譜》認為歐陽洵書為翰墨之冠。歐陽洵以豐碑巨碣出其手而名播海外,並在弘文館傳授書法,高麗曾遣使請之。
歐陽洵所書的傳世碑刻主要的有《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等,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夢奠帖》等。
《化度寺邕禪師塔銘》原碑刻於唐貞觀五年,後來的翻刻多失真,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敦煌石室發現唐代拓本,廬山麵貌才又得以重現。
《九成功醴泉銘》俗稱《九成宮碑》,書於貞觀六年(632),原碑今存陝西麟遊縣。此碑最能代表歐書特點,一改隸書捺筆的波形筆畫為棱角分明的三角形捺筆,變為嚴緊之“險”,筆書規矩,安排妥帖。
《虞恭公溫彥博碑》據岑文本撰文、乃 歐陽洵81歲時所書,全文二千八百餘字,平正婉和,謹嚴精勁,屬晚年傑作。《墨林快事》曰:“大抵字與《九成宮醴泉銘》雖相埒,而此更瀟灑雍容,其玲瓏秀潤,不可言語形容,率更麵目,千古如對。”
《夢奠帖》也稱《仲尼夢奠帖》,是《史事帖》之一,後有趙孟頫等諸家跋,為歐陽洵晚年所書,筆法老練。孟敬訓墓誌
《仲尼夢奠帖》行書9行,78字。元郭天錫說:“此本勁瞼刻厲,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摺,渾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書第一書。”
《卜商帖》藏於北京市故宮博物院。趙佶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洵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複避鋒。雞林嚐遣使求詢書,高祖聞而歎曰:‘詢之書名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麵削成,非虛譽也。”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人。隋時為煬帝近臣,到唐朝後,成為弘文館學士,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甚得唐太宗敬重,死後贈禮部尚書,並繪像於淩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像
後人談論唐人書,“南派”與“北派”是並稱的,虞世南為“南派”之首,歐陽洵、褚遂良為“北派”代表。據傳,唐太宗臨王羲之書時,其“戩”字虛其“戈”旁,令虞世南補之,後示魏征,魏征說:“聖上之作,惟戈法逼真。”可以看出他繼承了二王書風方麵的成就。虞世南書法始學於智永,得智永親授法度,“用功甚勤,嚐在被中畫腹書”。故習得王氏家傳,猶以大令為宗。《書斷》評價他曰:“得大令之宏規,合五摹王羲之蘭亭序 孔子廟堂碑 行之正色,智勇存焉,姿榮秀出,及其暮坰,加以道逸。絕頂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以偏工。”虞世南的書法,用筆圓融,結體豐腴,外柔內剛,流暢通達。
虞世南作品主要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誌》、《摹王羲之蘭亭序》等。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69歲時撰文並書。碑為正楷,35行,每行64字。碑立不久,就被大火燒毀,拓本流傳極少。唐武則天時有重刻本,拓本亦少。以後又有二重刻本:一為宋初王彥超刻於陝西西安,稱“陝本”或“西廟堂本”;一為元代所刻,在山東成武,稱“成武本”或“東廟堂本”。被被為現存最好的虞世南最優秀的楷書作品拓本原為元代康裏氏舊物,可能是唐拓本補以陝刻本,今已流入日本,為三井聽冰閣所藏。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宋拓“西廟堂本”為最著名的善本之一。《妝南公主墓誌銘》,貞觀十一年(637)墨跡,藏於上海市博物館,為舊摹本。《宣和書譜》中有著錄。後 為米芾所得,遞為王元美、郭天錫、陸心源所有。字字分立,深得《蘭亭序》筆法,瀟灑飄逸。明李東陽稱其“筆勢圓活,戈法猶存”。《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墨跡。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其父褚亮,博學能文,入唐後為文學侍從,名列十八學士,在南朝時是望族。褚遂良在薛舉稱秦帝時為通事舍人,褚遂良像 入唐後為秘書郎、起居郎。貞觀十二年,當唐太宗因虞世南死,認為沒有人可以論書時,魏征說:“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當天即召褚遂良為侍書。褚為人忠直,在阻止封禪、安撫高昌、樹立太子等重大決策上,竭智盡忠。後為諫議大夫,黃門侍郎,進而為宰相之一,與長孫無忌同為太宗顧命托孤大臣。反對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後,褚抗爭最為激烈,被貶潭州都督,後死於愛州。死後被迫奪官爵,子孫流放愛州,兩個兒子也在途中被害。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書初學史陵,繼學虞世南,終法二王,自創一格。傳世書跡有《伊闕佛龕碑》、《雁塔聖教序》等。
《伊闕佛龕碑》於貞觀十五年刻於河南省洛陽龍門賓陽南洞北側,岑文本撰文,為褚遂良46歲作,是魏王泰為其母長孫皇後祈福造佛像所立。隸書體勢頗濃、寬博奇偉,矩度謹嚴,很有六朝碑版的意趣。其“伊闕佛龕之碑”篆額,亦為褚遂良書。
《房玄齡碑》為陝西省禮泉縣昭陵陪葬墓碑之一。碑石尚存,但殘損太甚。原文二千餘字,存三百餘字。用行書流動的筆意寫楷書,筆法柔婉,顯示極高的運筆技巧,宋 賈似道所藏宋拓孤本,今在日本。
《雁塔聖教序》是永徽四年(653)玄奘譯經告成後,唐太宗作《聖教序》、高宗作《述聖記》,褚遂良書,嵌於慈恩寺之大雁塔壁。
另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褚遂良的草書《摹王羲之長風帖》、楷書《臨王獻之飛鳥帖》及《褚臨蘭亭序黃絹本》,均刊於《故宮曆代法書全集》。
《臨蘭亭序》,行書28行,30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米芾跋雲:“雖臨王書、全是褚法,其狀若垀垀奇峰之峻英,若娉秀之華。翩翩自得如飛舉之仙,爽爽孤騫類逸群之鶴。蕙若振和風之麗,霧露擢秋幹之鮮,蕭蕭慶雲之映霄,矯矯龍章之動彩。”
另外在故宮博物院內藏的《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一種傳為褚遂良所摹。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隴西狄道人,唐高祖李淵次子,唐武德九年(626)即皇帝位,廟號太宗。
太宗雅好書法,深愛王羲之書法,曾收集天下二王書真跡以充內府,得《蘭亭序》,命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諸葛貞、韓道政、趙模等人雙鉤廓填摹成副本,分賜諸王及近臣,他還命歐陽洵拓臨《蘭亭序》為定武本。另外,虞世南也有臨本《蘭亭序》。而李世民自己亦善書,師沙門智永。其書被宋人列為“妙品”,認為他的書風“遒勁姘逸”,“妙之最也”。李世民像晉祠銘 溫泉銘
李世民的存世作品有《溫泉銘》、《屏風碑》等,以《溫泉銘》最為傑出。
《溫泉銘》為刻帖,由唐太宗撰並行書。當時拓賜臣下、來使,以示優寵。石久佚,曾刻入《絳帖》,名為《秀嶽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法國人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唐拓本後,騙購而去,其中有墨書“永徽四年(653)八月圍穀府果毅”為唐拓孤本,現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書法二王,多有韻致。俞複跋雲:“伯施、信本、登善諸人,各出其奇,但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麵稱臣耳,後來襄陽窺取形貌竟以成家,然舉從擬,似則婢學夫人,終損大家風範。”其書氣度雋雅,自有落落不群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