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書法名家3-2
宋克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明初著名書法家之一。洪武初被選為侍書,後官鳳翔同知,卒於任。工詩文,與同裏的徐賁、高啟、王行等號稱“北郭十才子”。亦能畫竹石小景。高啟《南宮生傳》雲“克素工草隸逼鍾、王”。
宋克的書法代表作品,有章草書《急就章》、草書進學解 草書《唐宋人詩》、楷書《七姬權厝誌》等,他的楷書主要學自鍾繇,行、草書學王羲之,章草書則專習吳皇象的《急就篇》。帖學書法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複古傾向對他有一定影響。他曾反複臨習皇象的章草書和《定武蘭亭帖》,但能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書法風格。他的楷書端麗清雅,風骨峭勁,行草書穩健婉美,圓轉勁利,他的章草書尤為特別,結字修美勻稱,筆法勁健挺 拔,集中地體現了他的書法藝術特點。在宋克筆下,鍾繇八分楷法的古意,古章草書的肥厚樸拙,以及王羲之行草書的流便妍美,都有了新的變化。時代的風尚是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宋克曾跟隨元末的饒介學書,危素與饒介同受業於康裏子山。《南宮生傳》說宋克一生,行凡三變,每變而益善。少任俠,喜擊劍走馬;壯歲北走中原,尋求功業卻毫無結果;於是杜門染翰,專攻書畫。他的豪健之氣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生活經曆並在書法上得以宣泄出來,遂形成端美健勁的風格。
在書法上宋克下過極深的功夫,曾“杜門染翰,日費十紙”,楷書學二王、鍾繇,草書學索靖、“大王”、皇象,章草尤其被人誇讚,王世貞說:“嚐論章草自二王後,僅一蕭子雲,即顏、柳、蘇、米以至趙吳興負當代能聲,而後一及之,黃長睿刻意其學,而無其法,國初宋仲溫,可備述者。”
宋克書《急就章》墨跡,現藏北京市故宮博物院,計1900餘字,是宋克44歲時所寫的,流宕奇特。章草在元代有所複興,自鄧文厚、趙孟頫、康裏子山後,就數宋克。宋克章草風華秀逸處可補子山之不足,而勁拔曠達處使子昂減色,此墨跡初為明大收藏家項元汴家收藏。
宋廣
宋廣,字昌裔,河南南陽人,任沔陽同知。擅長草書,尤得張旭、懷素法,婉勁熟媚,筆勢翩翩,與宋王遂、宋克齊名。
《太白酒歌》、《風入鬆詞》等是宋廣的傳世代表作品,均為草書。其草書筆法聯綴,擅長通過迅疾的書寫造成強烈勢態;字的結構大小沒有拘束,因字形而變,皆自然生動;用筆純熟,秀勁婉暢。對二王草法也有所關注,其秀美的姿態,就是二王常法的影響所致。但他仍然旨歸唐人草書,所以能夠保留一定的唐代草書氣勢,在宋、元以來帖學書法家中這是不多見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他影響了明初草書風貌的形成。
由元入明後,書壇首先出現的代表人物是“三宋”。比較“三宋”書法,可以發現他們的一些共同點。其一,盡管他們沒從帖學書法的範疇裏跳出,但比起宋、元書法家,他們更注意書法的法度。比如宋克致力於皇象章草《急就篇》,宋王遂專擅小篆書;宋廣得旭、素草法精髓等。在書法史上,這些帶有典範意義的古代作品或者某一書體的風格,體現著書法的創作規律,是書法特點的表現。然與二王傳統相比,“三宋”書法相對地削弱了書法意韻的傳達,更注重書法氣勢的發揚和形態的表現。這類重法度的書法側重於技藝表現,帶有較濃厚的裝飾色彩。書技嫻熟、風格健美是“三宋”的書法共同的特點。站在仲溫帖學書法的立場上,詹氏對“三宋”進行批評,同時也指出了“三宋”書法的創新特點。事實上,在盛行藝術複古之風的元代書法中,“三宋”確實具有一股清新氣息。
“三宋”與元代大家鮮於樞、康裏子山不同,唐人狂草的風韻被他們充分吸收,比元人草書更為不拘小節,沒有受到二王及台閣帖的約束,充分發揚了明代人喜愛寫草書的風氣。宋廣的作品很少能見到,宋王遂傳到後代的作品也沒有好的,所以“三宋”之中還是宋克的影響最大,他雖然算不上提挈一代的大家,卻也是開創明代書風的功臣。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後以字行,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嘉靖三年(1524)得貢生,次年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三年後由於受到權臣的排擠,以生病為由,回歸故裏,醉心於書畫,帶有許多門生、子弟,是吳門書畫的中心人物。文征明像
文征明年幼時跟隨李應禎學習書法。文征明的父親文林,與李應禎交情很深,文征明曾說:“同僚子弟得朝夕給事左右,所承緒論為多。”一日,李應禎看見文征明的字很有蘇軾的書法風格,便責罵他臨古不 遠,要求他臨摹王羲之的字帖。
《歸去來辭》是文征明82歲時所書小楷,字體舒展自如,很有密不通風、疏能走馬之勢,且筆筆到家,遒勁飄逸,表現出高超的書法技藝。此帖亦是學習歐陽洵的小楷之作,代表了文征明小楷作品的一種風貌。前、後《赤壁賦》更多地取法王羲之楷書筆意,是較常見的書法作品,屬文征明楷書的另一種風貌。更有意思的是,前、後兩賦的書寫時間竟相去25年之久。《前赤壁賦》書於61歲,而《後赤壁賦》則書於他 86歲之時,那時,文征明對《前赤壁賦》頗為不滿,“前賦……筆滯而弱,今雖稍知用筆,而聰明已不逮”。可見他一生不懈地追求藝術。據說,他90歲時,為人書寫墓誌銘,還沒有完成就“置筆端坐而逝”。五律詩
文征明從學習蘇東坡字入手,後學智永、歐陽洵、趙孟頫諸家,這可以從他50歲以前的作品中看出,如《徐君墓誌銘》、《文繪畫詩》及《題趙魏公二帖》、《重茸停雲館詩》。他54歲赴京,官翰林院待詔,書誥製,崇尚整齊,兼習當時流行的字體。故行書有“玉版聖教”之稱。兩年後,即56歲時,他辭官歸鄉,“野人不識瀛洲樂,清夢依然在故鄉”,而長住停雲館。晚年多學習黃山穀體勢,融以篆隸,很有創意。
文征明的小行書,基本上是出於《聖教》、智永、蘇、米,用硬毫筆書寫,筆法嫻熟,《書史會要》形容其為“鳳舞瓊花,泉鳴竹澗”。平心而論,文征明用筆雖熟練流暢,卻有缺乏蘊藉之瑕,法度有餘,神韻不足。他所書《千字文》、《赤壁賦》、《滕王閣序》卷,均為烏絲欄,雖從頭至尾無一懈筆,非常流暢,但卻給人一種“一字萬同”的感覺。他的大字行書,尤其是晚年的作品,全參黃山穀體勢筆意,一變姿媚為磊落,遒勁飄逸,境界全出,他的老師沈周亦退避三舍。如《遊天池詩卷》、《跋高宗賜嶽飛手敕詞》等作品,醒目異常,真所謂“蒼秀擺宕,骨韻兼擅”。
文征明小楷獨具一格,文嘉所撰《先君行略》如此評價說:
“其小楷雖自《黃庭經》、《樂毅論》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縣人。曾在老家陽明洞中築屋,世稱“陽明先生”。明孝宗弘治丙辰年(1496)考中進士,後來被封為新建伯。年輕時,他曾與李空同一心鑽研詞章之學,後來他一心講學,在南宋陸九淵的學說基礎上加以發揮,創立陽明學派,對以後中國的思想界影響很大。
王守仁擅長寫行書,書信寫得更好。其書出自《聖教序》,雖不完全師法古人,然韻氣衝逸,皆因人品學養高尚的緣故。如日本東京國立博何陋軒記 物館藏《何陋軒記》行草卷及《矯亭記》,神采蒼秀,是他尤其用心的作品。確實像徐渭所說:“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書,睹其墨跡非不翩翩然鳳翥而龍蟠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且傳矣。”
唐伯虎
唐伯虎手跡 七律詩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逃禪仙吏、桃花庵主等,吳縣人,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書法初學李邕,後學趙孟頫。與祝允明、徐禎卿、文征明並稱“吳中四才子”。明弘治十一年(1498)舉應天解元,會試時因涉有考場舞弊案被革黜,後遊曆名山大川,賣畫為生,放蕩不羈,鐫印章“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畫初學於沈周,後取法宋、元各家,工山水、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落花詩冊》墨跡是其書法代表作,婉約挺勁,很見功力。《聯句詩》是唐寅、沈壽卿等三人所聯七律詩,書於正德五年 (1510),豐勁灑落,得趙孟頫遺意。
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田水月、天池生、青藤老人等,山陰人,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徐渭是在詩、文、書、畫方麵都有很深造詣的藝術大師,他的繪畫深遠地影響到明清以至近代,詩文也備受人們重視,然而他的書法頗不為人們所接受,其實他的書法磊落不群,若天馬行空。黃汝享評價他 說:“按其生平,即不免偏宕亡狀、逼仄不廣,皆從正氣激射而出,如劍芒江濤,政複不遏滅。其詩文與書畫法,傳之而行者也。”
徐渭有一類作品,結字險勁而緊密,筆法爽脫而遒勁,可以看出師法的是米書遺意。然而,即使在這類較為規矩的行草書中,與米書也不完全相似,如以重按輕提出尖的撇、捺筆畫,運用中鋒渾圓的筆法,從表麵看更近隸草法。他還有另一類作品如《七律詩》軸,全篇分不出行間字距,縱橫散亂,紙上一團模糊,惟見筆走龍蛇,這類作品就與米氏一點也不相近,而是參照了黃庭堅的狂草書。他的《草書詩》軸,觀者根本分辨不清字跡,可以說無法已達到了極點,於雜亂中求平衡,更顯妙趣橫生。
徐渭為人豪放不羈,“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書同其人,也是氣象奇偉,光怪陸離。因此,對徐渭書法的評鑒,不可在點畫得失上斤斤計較,而要觀其整體精神氣質。雖然他喜愛米芾、蘇軾的書法,但他的書法則是融眾家之所長,又有獨特的風格。藏於寧波天一閣、上海博物館中的徐渭丈二行草書軸,確有“山奔海立,沙起雷行”的氣勢,平疇千裏,獨立一時,其書之“神”,有明以來幾乎無人可與之匹敵。論書法
徐渭乃明清大寫意水墨花卉的宗祖,在繪畫上潑墨縱筆,與草書在精神氣度的追求上是相同的。
董其昌
五絕詩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鬆江華亭(今上海市鬆江縣)人。
現存董其昌的作品,大多是其四五十歲以後的創作,前期作品比較少。存世的行楷書《關侯廟碑》是他約35歲“為庶常時所書”的早期作品,粗看起來,書法與常見的董字不大相似,主要仿學唐朝傘邕的碑書,兼具顏真卿、王羲之書法筆意。
他老年時的作品漸變,如楷行書則《臨顏真卿畫讚碑》、《節臨鍾王帖》、《臨徐浩三藏和尚碑》,楷書《月賦》,行書《嶽陽樓記》等。僅從這些作品來看,王羲之、鍾繇、顏真卿、虞世南、米芾、徐浩等人所創的古代書法都在他的涉獵範圍內,因而其作品風格麵貌多變。比如楷書《月賦》師法虞世南,字體修長,筆法勁秀,得虞書溫雅之意。師 法徐浩、顏真卿楷書的《三藏和尚碑》、《畫讚碑》,則專務書法的澀勁樸拙,而幾乎沒有學虞書時的自然瀟灑筆法。學米書的《嶽陽樓記》,結字險處橫生,用筆爽勁多側,與《節臨鍾王帖》的平和意趣相比,判若兩人。
董其昌書法藝術創作在他步入60歲之後,進入自由階段。他晚年的代表作有《臨柳公權蘭亭詩》、《三世誥命》、《友石台記》和《臨顏真卿爭座位帖》等,他這一時期的書藝日趨純熟,不僅筆由心使,能融會各家的藝術特點,更加明確、清晰,他想最終脫離傳統古法,創立自己的風格。他這時期的作品,一麵以似不經意的、率易的筆法來表現書法的平淡天真,一麵又以拙於筆法來反映書法的古拙。
張瑞圖
五律詩 張瑞圖(?~1644),字長公,號二水,祖籍福建晉江。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殿試第三名,授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