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麵占到全園的3/4,建築集中了全國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這裏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園林景色,園內各種風格的建築群,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聯係,同時巧妙地借來西山和玉泉山作為背景,把人工建築和自然風光結合起來,堪稱我國園林藝術的典範。
昆明湖原為甕山泊,乾隆時改名,足效仿漢武帝為了征討昆明,在長安挖昆明湖,操練水軍之意。整個昆明湖被長堤分隔為三部分,每一部分湖水中間都有島嶼,相傳這是模仿神話中的海上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東麵湖上是南湖島,又叫蓬萊島,明代時島上就建有龍王廟,光緒時重建。慈禧曾把這裏作為閱兵將台,在這裏檢閱北洋海軍演習水操。十七孔橋把南湖島和東岸的廓如亭係在一起。
十七孔橋和南湖島、廓如亭、銅牛等景點一起,組成了頤和園東南部的一個景點。十七孔橋得名於橋下的十七個券洞。中間的一個券洞最為高大,由此向兩側逐漸縮小。從東西兩端分別向中間的券洞數去,橋洞的數目都是9個。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封建皇帝也被稱為“九五”之尊,因此,十七孔橋券洞數的設置正反映了古人的這種思想。和頤和園中的其他石橋一樣,十七孔橋的橋孔兩側,裝飾著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欄杆。石柱頭上還裝飾著石獅。這些獅子各具形態,而且數目眾多,據統計共有544隻,是我國現存園林石橋中雕刻石獅最多的一座石拱橋。玉帶橋
昆明湖的北岸修築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它把萬壽山前後的建築物連接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長廊共273間,是我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廊道。廊頂梁枋上畫有西湖風景、曆史人物、山水花鳥等共14000多幅,因而又稱畫廊。走在長廊中,一邊是昆明湖的瀲灩波光,一邊是萬壽山的富麗宮殿,真如置身仙境一般。
萬壽山原名甕山,乾隆為了慶祝其生母的60壽辰,將其改名為萬壽山。頤和園的建築主要集中在萬壽山上。前山上沿著上升的山勢,一層層地建了許多氣勢雄偉、金碧輝煌的宮殿樓閣。主要建築有位於中軸線上的排雲殿、佛香閣、智慧海。排雲殿足慈禧在頤和園裏慶祝壽辰接受朝賀的地方。排雲殿後麵足佛香閣,仿照武漢的黃鶴樓建造。閣的台基高21米,加上閣自身的高度,共有41米,比萬壽山頂還要高,這裏是全園的製高點和中心。萬壽山頂上足智慧海,意為讚揚佛的智慧如海。這一建築包括柁、窗,它們都是磚石結構,外麵鑲有五色琉璃磚,整個建築沒有一寸木材,故稱為“無梁殿”。琉璃磚上刻滿了成排的小佛像,但是現在這些小佛像的臉上都殘缺不全,這些傷痕足1900年沙俄入侵時在這裏搶劫破壞造成的。後山中軸線上有藏式建築四大部洲,被稱為“小布達拉宮”。在中軸線的兩旁,分布許多建築。頤和園的建築的精華都集中在萬壽山上。
萬壽山後的山腳下,是人工挖鑿的河,通稱後湖,沿湖兩岸是具有濃鬱江南水鄉風情的蘇州街。窄窄的沿湖路,曲曲折折,兩岸的紅色建築倒映在綠水中,穿梭來往的服務人員穿著傳統服裝,重現江南的風情。
在這些主體建築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萬壽山東北的諧趣園。這是仿照無錫寄暢園建造的,建築風格自成一體,是頤和園的“園中之園”。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寄暢園遊玩,喜愛至極,終於在頤和園裏仿建了一處。原名為惠山園,因為乾隆有詩序中說:“一亭一徑,是諧其趣”,因而在重修時改名為諧趣園。
相比於昆明湖北岸那些富麗精致的建築,西堤的景色就以清幽為主。西堤就如杭州西湖的蘇堤,整個西堤被斷開六處,再用漢白玉的石橋連起,與堤上遍植的煙柳形成“六橋煙柳”的美景。這六座橋都有自己的名字,從南到北依次是: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除玉帶橋和界湖橋之外,其餘四橋都建有涼亭,這些涼亭形態各異,但又都足雕梁彩繪,絢麗美觀。亭中設有坐凳,可以在高處臨湖觀景,享受習習清風。
六橋的景色各具特色,玉帶橋以橋形優美而名氣最大,當年乾隆皇帝最愛玉帶橋,形容它為“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現在,玉帶橋的名聲更擴大到世界,國外的橋梁專家也對它讚不絕口。美國紐約的獄門橋就是仿它而建的。界湖橋因處於河、湖的分界線上而得名,柳橋因柳色清新令人駐足,練橋以堤岸如帶使人流連忘返,鏡橋處於兩湖之間,狀如一鏡;豳風橋的南側,原有農舍一片,水邊桑樹成林,酷似江南農村,景色與《詩經·豳風·七月》中的詩意相近,因而得名。
在頤和園,一步一景皆有許多傳說或者典故,一磚一瓦都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裏遊覽,親近山水,又貼近曆史人文,在休閑中感受到藝術與曆史的精華。
天壇
帝王郊祀足一種祭祀的大典。古代祭祀對象有皇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日等。漢武帝定郊祀之禮,冬至在南郊祀天,夏至在北郊祭地,所以稱祭祀天地為郊,表示敬事上帝。古人認為這是國家大事,所以在各種禮儀中置於首位,稱為“五禮之首”,從漢代以後一直延續下來。
天壇的建築形式及相關的數字、裝飾都與天地、四季相關,凸現了祭祀之所的特點,也反映了君權神授的皇權思想。從平麵上看,天壇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在南北中軸線上有兩座祭壇,北麵為祈穀壇,南麵為圜丘壇,二壇中間砌牆隔開。祈穀壇的中心是祈年殿,圓形,殿頂共三重簷,上層為藍色,代表上天;中層為黃色,代表君主;下層為綠色,代表臣民。乾隆年間修繕時將三層簷都改戍藍色琉璃瓦。殿內柱子的數目與天象相關,中間四根龍柱,象征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加起來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節令。三層相加二十八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殿內正中地麵上的平麵圓形大理石,有黑色紋理,自然形成龍和風的花紋,俗稱“龍鳳呈祥石”。1907年,祈年殿東配殿新設祭天樂舞館,用207個樂手塑像再現清代皇室祭天樂舞的場麵,同時播放由天壇保存的中和韻樂樂器演奏的“祭天大樂”錄音。
圜丘壇是祭天的地方,明代嘉靖皇帝時始建。圜丘壇是露天的圓形建築,共分三層。由於古代把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稱為陽數,又叫天數,九足陽數中最高的,常被用來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圜丘壇所有的石板、石欄、欄板,以及四麵的台階都與九有關。例如,壇中心是一塊圓形的大理石,名為“天心石”,從中心向外,三層台麵,每層鋪九圈扇麵形狀的石板,上層第1圈是9塊,第2圈是18塊,第3圈足27塊……以此類推,到第9圈是81塊。又如四麵欄板,上層是72塊,中層是108塊,下層是180塊,共360塊,正合周天360度。台麵中心的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億兆是形容百姓之多,“景”即影,“景從”是緊相追隨。因為站在天心石上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覺得格外響亮,仿佛是有億萬人在應和。皇帝把這看成是天下萬民對朝廷的歸心和響應。其實這足利用了回聲原理,天心石的半徑較短,聲波傳到四周石欄,迅速反射回來,回音太快,隻有007秒,與原音混在一起,就會使發聲者覺得自己的聲音特別響。
圜丘壇北還有一處建築,叫皇穹宇,是存放圜丘壇祭祀牌位的地方。皇穹宇也是圓形建築,殿頂是美麗的穹隆圓頂。殿內彩畫用描金和瀝粉貼金手法,輝煌華麗,在當時建築中獨樹一格。皇穹宇外麵有一道圓形圍牆,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兩個人如果分別站在東西兩端牆根,一個人靠牆說話,聲浪就會沿牆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頭,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從皇穹宇到圍牆南麵的琉璃門之間有一條石板甬道,在皇穹宇南台階前由北而南第一、二、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站在第一塊石板中央,麵向殿內拍一下手掌,可以聽到一聲洪亮的回響,站在第二塊石板上照樣拍一下手掌,就會聽到兩聲回響;站在第三塊石板拍一下手,可聽到三聲回響。這是因為三塊石板在這道圓形圍牆中心,所以不論站在哪塊上擊掌一次,都能聽到它的回音;隻是由於音波從圍牆折射回來的距離不同,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