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著名建築1-1
第一節著名建築
故宮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以明朝在南京的宮殿為藍本,到永樂十八年(1420)才基本建成,共占地72萬多平方米,四周宮牆長約3400米,宮牆外環繞著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有房屋9000多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設想: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如果他在故宮的每間房住一天,等他把所有的房子都住過一遍時,他就長到27歲了。故宮為外朝內廷格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外朝的核心,國家的重大慶典及重要政務活動都在這裏舉行。此圖是清代繪畫中的端門。
紫禁城的布局以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為主,東西兩側建築呈對稱分布,展現了皇家的尊嚴與氣勢。這些建築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的場所;內廷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和祭神的地方。內廷與外朝之間被廣場分開。此外,在內廷東六宮的東麵還有一組宮殿,以寧壽宮為主,俗稱“外東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宮。西六宮的西麵前方由慈寧宮、壽安宮等建築組成,是皇太後、皇太妃的住處。宮城所有的建築從規模到屋頂樣式,一律保持嚴格的等級差別。
穿過天安門、端門,就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位於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因正處於子午線上而得名。午門正中門樓采用重簷廡殿頂形式,是中是中國古建築形製的最高等級。城墩中間辟有三個門洞,左右各有一掖門,俗稱“三明五暗”。明清時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正門隻供皇帝出入,此外隻有皇後大婚時入宮才可以走一次。進士前三名在殿試放榜後出紫禁城也可以走一次,這在當時是極大的榮耀。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王公大臣從西偏門出入。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常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實際上禁城之內從不斬人。明朝在西市行刑,清朝在菜市口行刑,午門之外並不是刑場。蒯祥(1397~1481),
明初著名建築師
外朝三大殿是宮城中的主體建築,莊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殿內皇帝的寶座是北京城的正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權威,不足以震懾天下。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麵積2377平方米,寬11間,進深5間,采用重簷廡殿頂,從開間到屋頂樣式都是建築的最高等級。殿內有金漆雕龍寶座、瀝粉金漆柱,天花板上用蟠龍藻井圖案。太和殿是宮城中最壯觀的建築,也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殿堂。明清兩代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讀即位詔書。
太和殿簷角尖端上的裝飾物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鴟吻、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裝飾物越多,建築等級越高。太和殿是我國惟一有10個飾物的建築。中國古代以九為最大的陽數,所以建築簷角有九個飾物就是最高級別。太和殿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子。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方形亭子式的攢尖頂。皇帝在舉行大典時,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這裏休息,接受內閣大臣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後徽號和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在這裏閱覽奏章和祭文。
三大殿中最北的一座是保和殿,重簷歇山頂,寬9間,比太和殿差一個等級。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節在這裏宴請王公貴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乾隆後期,殿試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舉行。保和殿後的丹陛石是故宮內最大的,長1657米,寬307米,後17米,重250噸。上麵有高浮雕的九龍、湘雲、壽山福海等裝飾。
保和殿後麵是一片廣場,內廷的正門——乾清門將外朝與內廷隔開。進入乾清門便是乾清宮,明朝時,這裏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9間,每間都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屋子安3張床,共27張,這使皇帝可以隨意換床睡覺,以防被人暗害。但是明朝的一些宮廷命案,卻都是在乾清宮發生的。清朝從雍正開始,皇帝搬到養心殿居住。乾清宮正屋內的“正大光明”匾的後麵,成為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這個秘密立儲的辦法,也是由雍正創立的。
乾清宮後麵的交泰殿是一座方形攢尖頂式建築,類似中和殿但略小。清代時,冊封皇後的儀式以及慶賀皇後誕辰的典禮,都在這裏舉行。乾隆在這裏收藏了代表皇權的25顆寶璽,這些寶璽現在仍在交泰殿中。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後的寢宮。乾清宮與坤寧宮分別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後寢宮,“乾清”、“坤寧”寓意天清地寧、統治永久。
在西六宮的南麵是養心殿,自雍正起,這裏成為以後曆代清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之所。養心殿最西的一間名為“三希堂”。因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裏而得名。
在故宮東側有寧壽宮,建築自戍一體,俗稱外東路。這一宮殿足乾隆準備在讓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時居住而建造的。但是乾隆禪位之後,仍掌實權,並沒有到寧壽宮來居住,隻是偶爾來遊賞。現在,寧壽宮的樂壽堂已成為珍寶館,其中有幾件稀世珍寶,一件足金發塔,裏麵存放著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後的頭發,塔高四尺六寸,底二尺二寸,用黃金3440兩。金塔上還鑲著珠寶、鬆石,非常精致。還有一件是大禹治水玉山子,重5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玉器。玉料是從新疆哈密勒塔山采來,在揚州雕琢的,從運輸到製作,共用了10多年時間。如果由一個人雕刻,需400年才能完成;還有一樣是象牙席,雍正時由廣州牙匠編織,先把象牙做特殊處理,再製成薄如竹篾的象牙條,然後編成席。據記載雍正時共做了5件,現在有3件傳世,每件長216厘米,寬139厘米。兩件藏在故宮,另一件流落在山東。
寧壽宮附帶建了一個花園,與坤寧宮後的禦花園和慈寧宮前的花園,是故宮內廷的三大花園。作為皇家禦園,這三座花園都建造精美,頗具匠心,充分應用了中國傳統營造園林的方法,既有與主體建築的對稱,又有局部、細節之處的不對稱。布局錯綜複雜,給人的感覺和諧舒適。紫禁城上的角樓
故宮的四角,建起四座高大的角樓。角樓最初的功用是與護城河及城牆構成防衛係統,紫禁城的角樓則以觀賞為主。從城牆牆腳地麵到角樓頂端高275米。屋頂有三層簷,共用六個頂組成,形成多角多簷、多層脊的造型,使角樓的輪廓具有玲瓏絢麗、參差錯落之美,又顯得端莊雄偉,氣勢不凡。角樓在城牆轉角處,又以城牆下的護城河水為對景,與落在水麵上的倒影相輝映,從河對麵望去,恍若仙境。
故宮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宮殿,也是中國現存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宮殿。當年的建築者們精心設計、建造,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在故宮中遊覽,既見識了封建王朝最高的政治中心和帝王的居住地,又可以集中了解古代的建築文化。
頤和園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這裏原是許多泉水彙成的一處天然湖泊,叫做“甕山泊”,旁邊有座山叫甕山,附近都是水田,風景酷似江南。從金朝開始,金世宗完顏亮就在這裏設置行宮。元代定都北京後,由郭守敬主持,把昌平的神山泉水和沿途流水引到湖中,使甕山泊成為大都宮城內用水的蓄水庫。到了明代,湖中植滿荷花,周圍水田中廣種水稻,並在岸邊興修亭台樓閣和佛寺、道觀,使國都的西北郊出現了一個風景如畫的江南景區,成為吸引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清乾隆年間開始花巨資在這裏修建清漪園,作為皇家園林和行宮。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毀。1888年,慈禧重修時改名為頤和園,從1903年起,她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這裏。重修的頤和園與清漪園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