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尊雕像是七十年代從岷江邊出土的。像不是為祭祀供奉的,它們被立在江濱是作為“水則”,用來測量水位的。
遊人要明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想弄清楚李冰總結出的“深淘灘,低作堰”的底細,最好從二王廟下來,過竹索橋,到內金剛堤上去參觀。而要體驗這一項偉大工程的作用、功能與宏大氣勢,有一個最佳的觀景點,本身也是一個壯麗的名勝,那就是觀瀾亭。
伏龍觀正殿後院右首,在一個地勢險峻的凸出岩角上,人們建造了這座觀瀾亭,用心可謂良苦。此處的石崖叫做離堆,它的下麵由岩石形成的峽口,名字很形象:寶瓶口。岷江水在上遊被江堰製服,經過魚嘴、金剛堤馴順地流到寶瓶口。但它仿佛不甘心,要做最後的反抗,在此處騰起驚心動魄的狂瀾,激蕩回旋,水花迸射,聲如霹靂。人在觀瀾亭上觀覽這壯麗雄渾的水流景象,身心都受到特殊的震撼,大都不能久視,什麼叫“驚心動魄”,在觀瀾亭上可能感受得最真切,最具體。
各種各樣的亭,本身有景觀價值又往往具備觀景作用。離堆上的觀瀾亭便兼有這兩種益處。
觀瀾亭,六柱六角,弧度較大的翹簷顯得清俊而嫵媚,亭頂豎立的寶瓶形尖端直指重霄,與堅固的見麵峻岩基座形成剛柔對照相反相成的視覺效果。人在觀瀾亭上觀賞遐思,有時覺得眼前有千軍萬馬,正在一位威嚴統帥指揮下攻克險關城堡,硝煙彌漫,鼓角喧天。有時又覺得眼前出現一支龐大的管弦樂隊,在一位高明老練的指揮家的樂棒下,演奏旋律如倒海翻江般的《命運交響曲》……
江西南昌孺子亭
南昌重新建起了滕王閣,使長江三大名樓昂然矗齊,實在是改革開放年代一大盛事。“東引甌越”,“西控蠻荊”,“南溟回深”,“北辰高遠”,主閣四麵江西南昌孺子亭匾額上刻寫的詞語,概括了古豫章城的名勝大觀。遊人興致勃勃登閣眺覽,自不免連連驚異歎賞。
在閣上望見了碧池如眸、竹樹成帳的孺子亭公園,人們下了閣,大都到那裏去流連休憩。
公園內一泓碧波映襯著藍天白雲。湖岸相望有兩座紀念古人的亭子。一亭紀念西漢人梅福,由於南宋一位皇帝頒他一個封號,叫“吏隱真人”,明代在南昌任知府的盧廷選便建了一座亭來紀念,取名吏隱亭。
《漢書》載有梅福的傳,他字子真,九江壽春人,在南昌做過縣尉。他的事跡極略,但列傳裏刊載了篇幅很長的奏疏,慷慨激昂,引經據典,指責專權的大將軍,向皇上大談為王之道。看他那樣不避忌諱,把生死置之度外:“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在西漢混亂的末世,芝麻小官的一點愚忠不如泡沫。王莽篡漢以後,梅福改名換姓,在岱山梅嶺隱居。後人感念他的正直清白,仍然給他一點紀念。
公園以之命名的孺子亭,是紀念東漢末年另一位清流人物。他叫徐稚,字孺子,南昌人。徐稚生在比梅福時代更嚴重的亂世,他看出漢王朝“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采取了堅決歸隱態度。尚書令陳蕃仰慕徐稚“德行純備”,“角立傑出”,向皇帝上疏極力舉薦,甚至皇上也打算“蒲輪聘稚”,但徐孺子避開不就,直到以一個百姓身份活到七十二歲去世。他名譽高,朝野敬重。陳蕃後來到豫章來做太守,他原本是當時清流領袖,平時根本不接待賓客,可他命人專門預備了一副床鋪,隻在徐孺子先生到來時才擺出來用,他睡罷再懸掛起來。這一個風雅典故後來被青年才子王勃引用,寫在那篇千古傳誦的《滕王閣序》裏,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一千五百年之後,徐孺子先生的遠世子孫徐樟,為了祭祠先祖,在垂柳成陰的南昌西湖南岸修造了這座亭,命名為孺子亭,當地百姓叫高士亭。因為這一帶景色佳美,觀覽遊賞的人很多,它成了南昌一處著名的風光名勝,稱為“徐亭煙柳”。近些年旅遊業大興,城市人口增加,人們更珍惜綠地清池,湖岸的孺子亭聲價更高,南昌的這處大公園也便用孺子亭來命名了。
河南登封立雪亭
去中嶽嵩山遊曆,人們總會感受到兩種同樣濃重的傳統氣息,簡言之:一武一文。武為名噪幹載的少林拳功,文呢,則是“佛法東來”中土禪宗的植根與傳播。
河南登封少林寺立雪亭 少林寺內外有若幹處引人入勝的屬於達摩老祖的名勝。菩提達摩,原來是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是佛祖釋迦牟尼二十八代徒孫,即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梁武帝時,他航海來中國,到南朝傳法。當時南朝佛教注重義理,跟達摩的修煉意旨,即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論不合侔。於是達摩“一葦渡江”(自然是一捆葦筏,不是神話化了的一根葦稈)來到北方,先雲遊洛陽,後來到嵩山少林寺,開始他名為“壁觀”的靜修,麵壁九年,名聲遠震,求法者不絕。
於是便有了“衣缽傳真”的故事,根據這個故事,在少林寺名勝中便有了一處亭建築,名字叫“立雪亭”。
立雪亭,也叫達摩亭,在少林寺與主體建築方丈室後。台基高二丈,深闊各三間,內供木質神龕,中懸一匾,為清乾隆帝禦筆,書“雪印心珠”四個字,蘊涵著“立雪”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