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建築藝術3
第三章點出了吟詩詠唱的地點——沉香亭: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因為列入大詩人眼中筆底,名物與名作齊飛,沉香亭的名氣自然高揚遠播了。
寫完《清平調》不久,不可一世的李白遭到宮中權貴的誣陷,終於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被趕出京城,美其名曰“賜金還山”了。
原亭早已毀圮。現在遊人看到的沉香亭,為後人依照原式樣重修的,重簷四角攢尖頂,紅簷碧瓦,古樸雅致又華貴富麗,明顯有盛唐風格。襯著周遭豔如錦繡的五色牡丹,沉香亭值得觀賞流連。
四川成都草堂亭
現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花樹蔥蘢,竹帳環合,流連其間,隻覺得空氣清醇有如佳釀,陣陣鳥鳴、蟬嘶從蒼翠中透出,一派清幽、恬靜,讓人不忍離去。
此處一千多年前安頓過詩聖杜甫。中學生現在背誦的經典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的是詩人身居陋屋,心懷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那座茅屋就建在此處。不過,當年的茅屋早已煙滅塵消,如今的杜甫草堂是後人靠了想像重修的,從材料到布置都堂皇多了。公元759年,杜甫帶了妻子和兩個男孩兒,經過長途顛沛跋涉來到成都,在熟人、朋友和當地長官幫助下,總算弄到一個安身之處。“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他和家人十分珍愛眷戀這一個新家。盡管大風刮破過屋頂,拔掉過院子外的楠樹,他在草堂艱難生活的四五年時間,創作過後來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這一處地方,自然變成紀念偉大詩人的一個名勝,每日吸引許多國內外遊人前來瞻仰。
院當中的一座亭,可以看做少陵草堂的形象標誌,堂皇地進入中國名亭之列。草堂亭十分樸素,木柱木椽,渾然古拙;頂上不是瓦,隻苫著蓑草。遠遠看來,猶如一位獨釣寒江的戴笠老翁。
草堂落成的時候,杜甫寫了不少詩。其中一首絕句題為《堂成》。詩人精煉刻畫了草堂宜人的環境: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讀杜甫當時作品,閱他的傳記,可以看出在建草堂時候,詩人特別熱心環境的“綠化”。他費了許多心力種各種各樣的樹,四處向朋友求索樹苗、竹苗。他寫詩向一位做縣令的朋友討桃樹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河陽縣裏雖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
詩人喜歡竹子,朋友韋續做綿竹縣令,那裏的竹子為名產。他向朋友寄詩:
詩軒藹藹紀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披波濤。
他又求在綿右縣做縣令的何邕,向他討數百根容易成活的榿樹苗:
草堂塹西無樹林,非子誰複見幽心?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蔭。
坐在少陵草堂亭裏,靜靜向周圍望,滿眼濃碧翠帳。其中一些樹種還是當年有過的。不禁想起中國一句感人至深的諺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裏側重講人們享受前人的勞動成果,應該誠心感念。那麼,人在種樹的時候就想到了蔭庇後代,以讓人受益為自己的精神追求,這不是更令人感動嗎?杜甫在一首題為《憑韋少班覓鬆樹子栽》的詩裏,有這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