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坦克以扇形隊形前進,跨過萊茵河附近的田野,包抄燃燒著的農舍後麵的德軍反坦克陣地。4月14日,美因茲舉行了萊茵橋的通車典禮——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性的儀式:過去的已成為曆史,人們將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作為該地區的解放者,巴頓應邀前來剪彩。他表現得牛氣十足,一邊剪彩,一邊嘴裏還罵罵咧咧。
4月17日,巴頓把他的幾支主力部隊重新進行了部署,全部投入了多瑙河戰役之中。由數百輛裝甲車和機動車組成的先頭部隊在前麵橫衝直撞,沿途搶占戰略要地,奪取機場、渡口,遇到有抵抗的城鎮則繞城而過,風馳電掣般地向東南方向疾馳而去。一路上,他們很少遇到真正的抵抗,到處都是被敵人丟棄的防禦工事,公路上隨處可見因缺少燃油而拋錨的德軍的軍用車輛,每個村鎮的高大建築上都掛著表示投降的白旗,遠方不斷傳來德國人炸毀橋梁和重要交通設施的爆炸聲。
一個星期後,先頭部隊攻到了多瑙河畔,摧毀了敵人的防禦工事,奪占了幾個重要渡口。28日,第20軍和第3軍強渡多瑙河,而後馬不停蹄地繼續向前推進。與此同時,巴頓的幾支友鄰部隊動作也極其迅猛,第6、7集團軍連續攻克紐倫堡等重鎮,很快就打到了奧地利邊境。
此時,第3集團軍共有4個軍,6個裝甲師和12個步兵師,總兵力44萬人,正根據巴頓的指示向東全速前進。但他們突然接到艾森豪威爾的一個指令:沿多瑙河南下,全力打擊所謂“全國防禦堡壘”。根據事後的調查,所謂“全國防禦堡壘”完全是虛構的,德軍想方設法大肆宣傳它,目的旨在打亂盟軍的作戰部署。希特勒的這一招達到了目的,“全國防禦堡壘”成了盟軍高層心頭一個擺脫不掉的陰影,弄得他們寢食不安。
根據情報處長科克提供的材料,巴頓雖然早就懷疑這個“堡壘”隻不過是人們想象中的海市蜃樓,但他還是堅決執行了命令。4月22日,巴頓命令部隊出發了,一路進展順利,但幾天下來一無所獲。後來,巴頓根據空中和地麵部隊的偵察的結果,認為科克的看法是正確的。於是他拿出了有力的證據,使盟軍高層也確信:所謂“全國防禦堡壘”純粹是德軍的一個誘騙行動。
1945年4月19日,巴頓頭戴四星頭盔拍下第一張照片。為了表彰在二戰戰場上立下顯赫戰功的美軍將領,鼓舞士氣,圓滿完成徹底埋葬納粹德國的偉大戰鬥,美國政府決定晉升一批高級將領的軍銜。根據馬歇爾將軍的建議,美國政府批準巴頓、霍奇斯等為四星上將。巴頓是在4月18日偶然獲悉這一消息的。他當然非常高興——自己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中將,如今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但是,他對沒在上一批得到提拔仍耿耿於懷,對部下說:“如果早點提拔我的話,我會更他媽的高興。”
4月20日,巴頓在耽擱了幾天之後,開始籌劃新的戰役,他給第3集團軍確定的目標是迅速穿越德國,搶在蘇軍之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巴頓對此信心十足,因為此時他已牢牢控製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邊境,而且,此前他的一支小部隊曾進入了捷克斯洛伐克,並俘獲了不少德軍。最高司令部同意他向這一地區挺進,但對是否可以進攻捷克未明確表態。4月22日,戰鬥打響了,3個軍沿著多瑙河向東推進,直抵伊薩爾河,很快就肅清了沿線的德軍,捷克的西部邊境已處於巴頓的掌控之中。
但是,蘇聯紅軍的進展快得驚人,他們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中歐大地勝利挺進。5月2日,紅軍一舉攻克柏林,此前,法西斯魁首希特勒在地下室中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他在絕望中過了最後一個生日,並與自己的情人愛娃舉行了結婚儀式,然後自盡身亡,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就在同一天,巴頓的第8師順利地占領了萊茵河邊法西斯德國的“聖城”——希特勒的誕生地布勞瑙。該城守軍是在未放一槍的情況下自動放下武器的,它標誌著希特勒作為一個偶像在德國民眾心目中已經徹底破碎巴頓將軍無愧於他所得到的榮譽。了,德國法西斯勢力已經軍心渙散,失去了抵抗能力。5月4日,當巴頓攻占林茨時,他接到了上級的指示:進入捷克斯洛伐克,攻占卡爾斯巴德等地,為解放布拉格做準備。
巴頓大喜——他早已做好進攻的準備,就等著上司的命令了。巴頓立即下達進軍令。5月5日上午,戰役打響了,捷克斯洛伐克處在第3集團軍數十萬大軍的強大攻勢之下。巴頓手下的幾支主力部隊——第1、2、5、97步兵師分別向卡爾斯巴德、比爾森、克拉托維以及雷根山口推進,第12軍和第9裝甲師則把攻擊矛頭直指捷克首都布拉格,大部分部隊很快就攻抵目的地。
就在5月5日這一天,布拉格的守軍基本上瓦解了,捷克的愛國者走出地下狀態,自動解放了這座城市。他們立即派人向美軍求援,要求派裝甲部隊進駐布拉格。
巴頓立即把這一喜訊告訴布萊德雷,並要求立即進城。但在這件事上,布萊德雷不敢作主,因為盟軍事先已有約定,布拉格處在蘇軍占領區內。巴頓想故伎重演,立即斷絕與外界的聯係,待占領布拉格後,再向世界宣布該城已被美軍解放。但最高司令部下達了斷然命令,第3集團軍必須止步於該城之外,因為蘇聯政府得知美軍準備進軍布拉格的消息後,立即發出強烈抗議。艾森豪威爾還轉告捷克人,請他們向俄國人求援。這令巴頓感到無奈和沮喪。布萊德雷告訴巴頓,解放布拉格在軍事上的意義並不大,他還有更好的機會。其實巴頓心裏明白,這隻不過是對他的一種安撫。
1945年5月6日,巴頓得知,德軍將於第二天無條件投降。對於巴頓來說,戰爭實際上已經在這一天結束了,此時,他突然感到一陣空前的孤獨和疲勞。
縱觀整個西線的反法西斯戰爭,巴頓領導第3集團軍充分利用了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性及其強大的攻擊力,在歐洲戰場上以破竹之勢縱橫馳騁,從而大大加速了戰爭勝利的進程。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第3集團軍取得的功績和創下的記錄是無與倫比的,至今仍難以超越。在戰鬥中,它保持了直線距離160多千米寬的進攻正麵,向前推進了1600多千米,解放了13000座城鎮和村落,先後把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許多歐洲文明古國從法西斯德國的鐵蹄之下解放出來。它給敵人造成的損失是:傷386200人,亡144500人,俘虜956000人,共計1486700人。此外,還繳獲敵軍裝甲車輛2400餘輛,火炮3600餘門。在解放歐洲的偉大戰鬥中,巴頓的軍事領導藝術和指揮才能達到了光輝的頂點,他的軍事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沒有出現大的失誤。自進入歐洲戰場以來,巴頓及其第3集團軍至少創造了三次可以大大縮短戰爭過程、提前結束戰爭的良機,但由於種種因素的製約,特別是上級指揮部門對他的約束,這些可能都沒有變成現實。對此,巴頓後來寫道:“我感到,如果允許我放手幹的話,戰爭可能會更早地結束,更多的生命會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