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萊茵之秘(2 / 3)

巴頓後來又得到了他想要的第12裝甲師,這也是由於一次偶然的機遇。3月16日,艾森豪威爾的飛機在前往列日的途中因天氣原因降落在了巴頓的機場,受到了巴頓極其熱情的款待——盛大的歡迎儀式、晚宴以及到軍營視察,令艾森豪威爾感到很滿意。巴頓乘機提出了他的要求,結果如願以償。很快,巴頓就把這支部隊派上了用場。

艾佛爾戰役勝利在望之際,驚慌的德軍臨時拚湊了9個師,沿摩澤爾河一線實施阻擊。得到了第80師和第12裝甲師的巴頓如虎添翼,向敵人防線猛撲過去。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開足馬力,繞科布倫茨而過,直抄敵軍退路;沃克將軍的裝甲1945年2月,巴頓與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在比利時的巴斯通尼。部隊大踏步前進,從另一側直奔萊茵河畔;帕奇的第7集團軍也迅速向北駛來,加入了圍攻科布倫茨的行列。麵臨被圍殲的命運,德軍作鳥獸散,企圖邊打邊撤。這時,巴頓立即命令裝甲部隊迅速從3個方向向德軍發起猛烈衝擊,猛虎撲食般把德軍往東趕往萊茵河。德軍兵敗如山倒,有組織的撤退立即變成了一場逃跑競賽,一窩蜂似的奔向萊茵河的渡口施佩耶爾。此時,盟軍的轟炸機傾巢而出,對擁擠在狹路上的逃亡之敵進行狂轟濫炸,坦克部隊也迅速壓了上來。結果,這一地區的德軍大部分被殲滅,餘下的幾乎全部被俘。3月18日,科布倫茨終於落入了美軍之手,法爾茨戰役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法爾茲戰役結束後,當地德軍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任何抵抗能力,巴頓部隊未做任何休整,便又馬不停蹄地踏上了新的征程。3月21日,裝甲部隊猶如插上了翅膀,沿公路高速行駛,一路上搶占要道和渡口,並於晚些時候攻占了美因茲。到22日,第3集團軍已經實現了對萊茵河以西德軍的合圍。巴頓部隊在4天內就俘敵5萬餘人,其中許多人是主動投降的。由於俘虜太多,如何監護和轉送他們,一時竟成了難題。形勢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事先的估計,強渡萊茵河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但在此時,無論是上級部門還是基層部隊中,都有人主張應立即停止進攻,轉入防禦狀態,以進行休息調整。因為他們認為,由於行進速度太快,部隊已經非常疲勞了,況且,後續部隊已被遠遠拋在了後麵,而前方則敵情不明。在沒有後續部隊支援的情況下,孤軍深入的第3集團軍能夠渡河成功嗎?

巴頓指揮的第3集團軍第5師的士兵於3月22日晚乘坐500艘攻擊艦悄然渡過了萊茵河,使駐紮在對岸的德軍大吃一驚,許多德國士兵不戰而降。這是1945年在歐洲戰場上,巴頓部隊創造的又一輝煌戰績。而巴頓則主張,部隊必須大踏步前進。巴頓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其一,部隊連續作戰雖然消耗很大,但他們的士氣卻由於一係列的勝利而被激發起來了,經驗告訴他,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士氣可鼓而不可泄。其二,蒙哥馬利也正在做渡過萊茵河的準備,而且他已經準備向全世界宣布:英軍首先渡過了這條偉大的河流。因此一段時間以來,巴頓最害怕的事情是被上司召去開會,因為他擔心艾森豪威爾會屈從蒙哥馬利,下達一些限製他行動的指令。於是巴頓決定,立即渡河,決不遲疑。

22日深夜,第5師的第23團開始渡河,部隊乘坐快艇和各種渡船,在沒有炮火準備的情況下直撲對岸。出乎意料,一直被蒙哥馬利吹噓為“中歐天塹”的萊茵河並沒有給部隊造成什麼麻煩,渡河部隊進展之快不僅使敵人措手不及,而且使第3集團軍的將士們也大吃一驚。到23日拂曉前,先頭部隊抵達河對岸,而損失隻不過死8人,傷20人。很快,全師順利渡過了河。

23日早晨,布萊德雷正在用早餐,突然電話鈴響了,巴頓在電話裏興奮地向他彙報說,他的第12軍一部和第4裝甲師已從奧蓬海姆渡過了萊茵河。布萊德雷立即下令向該突破口增兵,擴大橋頭陣地。由於是擅自過河,布萊德雷把這一消息扣住未發,靜觀事態的發展。

晚上,巴頓又打來了電話,他興奮得大吼大嚷:“布萊德雷,願上帝保佑,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過河了吧!第3集團軍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了!”

有意思的是,蒙哥馬利原定於3月24日渡過萊茵河,奪取頭功。為此,丘吉爾先生還事先錄製了一個語驚四座的演講,祝賀這一偉大的事件。英國廣播公司竟然播放了這個講話。實際上,這時第3集團軍已經先於英軍24小時渡過萊茵河了,丘吉爾和蒙哥馬利自己鬧了個大笑話。

3月24日早晨,巴頓將軍一身戎裝,神采奕奕,以征服者的姿態跨過了萊茵河上臨時搭建的浮橋,大踏步走上對岸。中途他停了下來,朝河裏吐了一口唾沫,以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對德國守軍的輕蔑。上岸時,巴頓故意絆了一跤,摔在地上,就像當年大西庇阿和征服者威廉征服成功後擁抱非洲和英國的土地那樣,他把德國的泥土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似乎預兆著,他將會永恒地與這塊土地並存。

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是巴頓軍事生涯的頂點。他所指揮的大規模的激烈戰役就此結束了,接下來是史無前例的大踏步推進。第3集團軍強大的裝甲部隊在中歐平原上風馳電掣般向前疾駛,與其說是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追擊戰,倒不如說是享受勝利進軍的喜悅和驕傲。

強渡萊茵河後,巴頓部隊以風卷殘雲之勢橫掃中歐平原,美因茲、法蘭克福、達姆施塔特……一個個戰略要地被他們的鐵輪碾過。途中,他們擊敗了德軍的數次反撲,為了不使敵人有喘息之機,又繼續向前推進了數十千米。

此時,雖說德國人還有60個師,但其精銳部隊已所剩無幾,飛機、裝甲車、彈藥等物資嚴重匱乏,德軍已處在全麵瓦解的狀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盟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們都已在考慮最終打敗納粹德國的問題了。

1945年3月下旬,美英主要軍事領導人在萊茵貝格開會,討論並最終通過了最後打敗德軍的作戰計劃——“布萊德雷計劃”。在製定這一計劃時,領導人們主要考慮了兩個因素——蘇聯因素和德國因素。

1945年初,蘇軍在東線的攻勢異常猛烈,其目標是攻占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徹底摧毀其軍事指揮中樞和政治中心。為此,蘇聯調集了近80個師,上百萬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沿線德軍,長驅直入。至2月下旬,已攻到尼斯河,並在奧得河建立了橋頭堡,拿下柏林已指日可待。分析了這些情況後,盟軍領導層認為要趕在蘇聯人之前攻下柏林已經不現實了。另外,根據情報部門的消息,納粹將把軍隊撤至阿爾卑斯山區,建立所謂“全國防禦堡壘”,準備頑抗到底。因此盟軍領導層認為,這一地區將會是最終殲滅德軍的戰場。

基於上述考慮,“布萊德雷計劃”決定,首先集中主力部隊,在中歐戰場上快速、徹底地殲滅納粹德國的軍隊。然後抽掉精銳部隊轉入對日作戰,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麵勝利。根據這個計劃,第3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迅速穿越中歐平原,向東進軍,在德雷斯頓與蘇軍會師,將德軍一分為二。

在隨後的日子裏,巴頓部隊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疾馳猛進,把一個個德軍陣地和據點甩在身後,讓後續部隊去消滅它們,或者任它們自行瓦解。因為巴頓很清楚,雖然此時德軍還有不少軍隊,但精銳的裝甲部隊已經不多了,而且物資和裝備都十分匱乏,士氣低落,這給美軍創造了大踏步前進,搶占戰略要地的極好機會。3月28日,巴頓攻至吉森。29日,攻占法蘭克福。而後,巴頓令兩個裝甲師沿公路向東推進,步兵師緊隨其後。與此同時,第4裝甲師從奧蓬海姆發起攻擊。為了保持與各部隊的聯絡,巴頓經常乘坐小飛機到前線巡視,並命令後勤部隊及時向前線運送油料、彈藥和各種給養。4月1日,先頭部隊越過了富爾達河。2日,攻陷卡賽爾。3日,粉碎了德軍在富爾達河與韋拉河三角地帶的防禦網,建立起幾個橋頭堡。當後續步兵到達後,巴頓的裝甲部隊一鼓作氣前進了90多千米,攻抵穆爾德河。至15日,先頭部隊已到達克姆尼茨,把十幾座德國城鎮遠遠甩在了身後。一切都不能阻止第3集團軍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