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萊茵之秘(1 / 3)

阿登戰役以後,盟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德國人已經不可能再組織大規模的反攻了。但是,他們在萊茵河西岸仍有85個師的兵力,希特勒命令他們死守萊茵河,企圖利用這道天然屏障阻擋住同盟國軍隊的攻勢。於是,艾森豪威爾決定,盡快發動一次大的戰役,衝破德軍的萊茵河防線。但在製定作戰計劃時,盟軍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分歧仍然是以前美英兩軍矛盾的繼續,根本問題仍然是軍事指揮權問題。

在1944年12月,為了應付當時出現的危險局麵,盟軍暫時把阿登以北的作戰指揮權交給了蒙哥馬利。誰想他竟然抓住這些權力不放,並且還希望取艾森豪威爾而代之,或者把他架空,由英國人來主宰占領德國的任務。他在贏得了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元帥的支持後,公開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蒙哥馬利一再強調,盟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分兵出擊,主攻方向隻能有一個。他的意圖很明顯,這就是他所在的北部戰場。他進一步主張,艾森豪威爾屬下的主力部隊應全力配合他的軍事行動。顯然,他的這一方案旨在一箭雙雕,既可以爭得地麵部隊的指揮權,同時又可以保證自己在與美軍的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布萊德雷和巴頓都認為,蒙哥馬利的這一要求簡直是無理取鬧。尤其是在當時,美英兩國在軍隊數量和提供的戰爭物資上的比例是10:3,美軍承受的傷亡也比英軍大得多。他們一再告誡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的要求是毫無道理的。他的主張必然會遭到美國軍政各界的強烈反對,而且有可能激化美英雙方的矛盾。如果蒙哥馬利的計劃得逞,他不僅要打到萊茵河,而且要攻克柏林,從而奪取最高的戰爭榮譽,這是美國社會決不會接受的。為了給艾森豪威爾施加壓力,布萊德雷和巴頓甚至以辭職相要挾。

艾森豪威爾左右為難。作為盟軍總司令,他既要顧全大局,維護盟軍內部的團結,又要堅持原則,製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思量再三,經過與馬歇爾磋商,他又大行中庸之道。他草擬的作戰計劃巧妙地拒絕了蒙哥馬利在作戰指揮權上的無理要求,對其他較為合理的主張則予以采納。這個作戰計劃的要點是:消滅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以西敵軍,衝破萊茵河防線,以窄正麵對魯爾以北方向實施攻擊。根據這個大綱,前一階段暫歸蒙哥馬利指揮的美軍將重新歸屬布萊德雷,其任務是向美因茲——法蘭克福地區發展進攻,其性質仍然是輔助性的,但在軍事上享有相當大的主動權,而這正是布萊德雷和巴頓所期望的。

艾佛爾戰役在2月6日打響了,進攻部隊的進展十分順利。第20軍、第7軍和第8軍猶如三發出膛的炮彈,呼嘯著衝向了戰場,很快就掃蕩了沿途的敵軍,分別攻至摩澤爾河、基爾河和萊茵河西岸,守敵望風而逃,毫無招架之力,戰役勝利結束。

這時,巴頓麵臨著一個新的問題:特裏爾城擋住了他的去路。特裏爾是德軍在該地區的軍事要地,守軍力量雄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要想攻克特裏爾,首先麵臨的一個困難是兵力不足。但巴頓決定要攻克特裏爾,為下一步圍攻薩爾的戰役做準備。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他采取了他所稱的“迂回戰術”。

巴頓和他的參謀人員都認為,如果他能用一個裝甲師與第94師配合,他就能橫掃薩爾河和摩澤爾河一帶的德軍,打開一條通向特裏爾的通道。這個裝甲師從哪裏來呢?他看中了目前歸第8軍統轄的第10裝甲師,因為這個師曾歸他統屬,是一支他非常熟悉的部隊。為了要回這個師,2月14日,巴頓破例前往巴黎進行“度假旅行”,在旅行過程中積極做工作。巴頓遊說的主要目標是史密斯將軍和艾森豪威爾的作戰部長布爾將軍。在一次狩獵活動中,他有幸與他們同行,設法與他們打得火熱,並慷慨解囊,請大家開懷暢飲。在似醉非醉之際,巴頓乘機兜售自己的計劃。這次旅行巴頓實現了兩個既定目標:其一,使最高司令部同意了他攻打特裏爾的行動計劃;第二,最高司令部同意把第10裝甲師交給他指揮,但提出一個條件,即隻能用該師參加消除三角地帶德軍的行動,然後歸還。接受命令後,巴頓立即投入了戰鬥。

在2月21日的西線戰場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形勢,蒙哥馬利的主攻部隊閑得百無聊賴,隻有“待命出擊”的第3集團軍在浴血奮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先後攻克了十餘座城鎮和上百個村莊,基本肅清了該地區的德軍,把敵人的“西牆”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各攻擊部隊分別前進了三四十千米,其中第20軍的先頭部隊攻至薩爾河畔。

布萊德雷興奮地注視著巴頓戰車不可阻擋地前進。但就在這時,他接到最高司令部的一個新的作戰計劃。該計劃規定,蒙哥馬利率部在北路發起主攻,由第3集團軍沿艾佛爾一萊茵河一法爾茨一線發動攻勢,與蒙哥馬利進行配合。布萊德雷對於讓第3集團軍繼續扮演配角而感到不快,但巴頓卻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機遇。他告訴布萊德雷,為了順利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他有權把自己的活動範圍向東擴展,打通基爾河一薩爾河一線。如果有機會,裝甲部隊則可以繼續向東發展。聽了巴頓的一番“解釋”,布萊德雷的腦子開了竅,他也來了個順水推舟,說:“當然,隻要有機會,就應該抓住。”這實際上是對巴頓的要求給予了同意。巴頓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1945年1月,美軍第3集團軍眾將官於戶森堡合影。從22日開始,巴頓部隊發動了空前猛烈的攻勢,很快他們就攻至薩爾河一線。在進軍過程中,他們殲滅了沿線的德軍,並在薩爾堡周圍建立起了防禦工事。這些工事修築得十分堅固,但巴頓卻不屑一顧,他嚴肅地指出:“綏靖主義者總是大談特談齊格勒防線和馬奇諾防線,但請記住:這些防線是被強行突破的……在戰爭中,惟一有效的防禦是進攻!”但他已無暇坐下來研究這些問題了,此時,攻打特裏爾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根據最高司令部的指示,三角地帶的敵人一旦肅清,第10裝甲師必須歸還,但巴頓此時還想利用這支部隊攻打特裏爾。於是巴頓又故伎重演:他關閉了電台,命令部隊快速奔襲,在兩天之內拿下特裏爾。28日,第10裝甲師以最快的速度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把一個個孤立的敵軍據點甩在身後。3月1日上午,部隊攻入特裏爾,敵軍棄城而逃。

第二天拂曉,巴頓接到上司打來的急電,其主要內容有兩個:第一,繞過特裏爾;第二,立即歸還第10裝甲師。

看罷電文,巴頓笑了——他又可以向前進攻了。他對部下說:“我們遵命,讓第10裝甲師歸隊,我們繞開特裏爾,繼續前進。”

艾佛爾戰役還沒有打完,巴頓就開始醞釀法爾茨戰役了。這次戰役的目標是攻克科布倫茨。巴頓知道,盡管美軍不斷打勝仗,英軍的地位已經降低了,但為了維護盟軍的團結,艾森豪威爾還是會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遷就蒙哥馬利,對美軍的行動進行種種限製。為此,巴頓絞盡了腦汁,因為他不僅要使上司同意他打一場運動戰,而不是計劃中的輔助性戰鬥,而且還要爭取得到進攻所需要的兵力。巴頓選擇機會打了一場小小的心理戰,最終達到了目的。

此時,盟軍部隊的全麵反攻已達到了高潮,巴頓第3集團軍的幾個主力部隊已分別推進到萊茵河畔和薩爾姆河畔,對科布倫茨形成了夾擊之勢。巴頓的作戰部門已經製定好了作戰方案,而要完成這個計劃就必須再增加一個步兵師和一個裝甲師。巴頓決定設法弄到這些兵力。

3月9日,巴頓來到列日參加一個授勳儀式。當天晚上,他接到參謀長蓋伊將軍的電報,稱:埃迪的第12軍已奪取了摩澤爾河上的橋梁,目前正在擴大戰果。巴頓立即把這一好消息轉告布萊德雷和艾森豪威爾,乘他們興高采烈之際取得了他們對繼續擴大戰果的同意。接著,巴頓趁熱打鐵,提出要想擴大戰果,他必須得到第80師(因為這個師原先屬於第3集團軍,後被劃歸最高司令部的預備隊),迅即得到了批準。巴頓當即通過電話下達了發動法爾茨戰役的命令。事後巴頓得知,蓋伊的消息“有誤”,但巴頓對此已不再關心了,第80師已在向科布倫茨進軍的途中了。返回部隊後,巴頓命令加快進攻的速度。不久,第12軍就衝過了摩澤爾河,向著科布倫茨飛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