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幕曆史劇《天國春秋》(1941年)是陽翰笙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曆史劇優秀作品之一。陽翰笙既是抗日時期在文藝統一戰線中代表左翼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領導戲劇電影界抗日救亡運動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劇作家。他的劇作以曆史劇為主,在當時的曆史劇作家中,他以革命政治傾向的鮮明性而引人注目。在創作方法上,與郭沫若不同,他是一位恪守現實主義方法的創作家。
《天國春秋》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深刻的曆史教訓,寄托了作者對皖南事變的強烈義憤,控訴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揭露了他們陰險殘忍的罪惡本質。《天國春秋》的創作出於現實的政治動機。作者說:“《天國春秋》寫於皖南事變之後,當時我為了要控訴國民黨反動派這一滔天的罪行和暴露他們陰險殘忍的惡毒本質,現實的題材既不能寫,我便隻好選取了這一曆史的題材來作為我們當時鬥爭的武器。”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以後,農民革命最高領導集團的內部矛盾逐漸尖銳。1856年,北王韋昌輝接到天王洪秀全的密令後殺死主理朝政的東王楊秀清及其全家,並想乘機殺害對此舉心有異議的翼王石達開。石達開聞訊逃走,但家人卻被韋昌輝殺盡,憤怒至極,起兵聲討。洪秀全迫於輿論壓力,又下令誅殺了韋昌揮。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楊韋內訌”事件。這個事件是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一個轉折點,其中包含著深刻的曆史教訓。陽翰笙將這個政治事件搬上舞台,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加以發揮,寄托了他對皖南事變的義憤。為了通過國民黨當局的審查,他故意談化政治氣氛包上一層愛情糾葛的外衣。
《天國春秋》一方麵表現出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麵又表達了人民希望團結一心、抵抗外侮的心聲。劇作雖然把政治鬥爭淡化於愛情的渲染之中,但其道德譴責與政治意圖仍然非常明顯。楊秀清的光明磊落與韋昌輝的陰險狡詐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極易引起人們的思考。楊秀清在麵臨死亡之時,憤怒地指斥韋昌輝說:“昌輝,我們兄弟之間,就有什麼意見難道不好商量的嗎?你為什麼竟對我下這樣大的毒手,你竟一點兒也不念兄弟的情分,一點兒也不顧天國的前途。你,你,你,你還是一個人嗎?”而傅善祥在跳火自焚之前,也怒斥洪宣嬌說:“宣嬌,你來殺吧!你以為我也像你這種隻顧私情,竟把我們的民族深仇忘得幹幹淨淨的人一樣嗎?……我想總有一天,你會受你良心的罪責的!”聯係到不久前發生的皖南事變,這段熱辣辣的語言正可激起一切公正人士對反動派的義憤和譴責。而洪宣嬌最後發自內心的懺悔,把悲劇的政治批判作了進一步有力的揭示,她沉痛地說:“大敵當前,我們不該自相殘殺!”這一方麵表現出作者對製造皖南事變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麵又表達出國人希望團結一心、抵抗外侮的心聲。正因為這樣,所以“每當劇中人洪宣嬌在覺醒後驚呼:‘大敵當前,我們不該自相殘殺!’觀眾席中立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天國春秋》中的人物形象都很鮮明。楊秀清是太平天國僅次於天王洪秀全的第二號人物,擁有軍事、政治大權。在軍事指揮上,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在主管朝政上,他賞罰分明,嚴刑峻法。在他的指揮下,太平軍打破了清軍包圍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取得了極好的鬥爭形勢。他對長江上下遊、天京南北線各路軍事調兵遣將,施展出非同一般的雄才大略。當聽說韋昌輝慫恿部下搶水營的船,動搖軍心,影響支援上遊的計劃時,他不顧北王韋昌輝的尊嚴,下令予以杖責,以平軍心,表現出剛毅果斷、鐵麵無私的性格。
韋昌輝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中的一個陰謀家和異己分子。他竊據高位後,在政治上通敵賣國,生活上腐化墮落,不僅為非作歹,而且妒賢嫉能,陰謀奪取更大的權力。他對遏製他的非法行為的楊秀清心懷不滿,十分嫉恨,表麵上表示服從,逢迎奉承,竭盡阿諛之能事,背地裏卻對他恨之入骨,以陰險狡詐的手段挑撥離間,誹謗誣陷,破壞楊秀清的威信。最後他終於將楊秀清殺害,造成太平天國內訌,葬送了偉大的反清農民起義鬥爭。
傅善祥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開科錄取的女狀元,容貌出眾,學識淵博,為人謙恭寬厚。在東王府料理文書事務的時候頗獲楊秀清的賞識。兩人誌趣相投,進而互相愛慕。她遭到洪宣嬌的打擊,卻以大度的心表示對這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理解,最後被追殺的時候,她義正辭嚴地說“你來殺吧!你以為我也像你這種隻顧私情,竟把我們的民族深仇忘得幹幹淨淨的人一樣嗎?”表現出為國家的利益而置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
洪宣嬌曾是叱吒風雲的沙場女將,剛烈任性,無所顧忌,在寡居的孤獨生活中有些心理變態。她愛慕楊秀清,嫉恨傅善祥與楊秀清的愛情,不擇一切手段報複。她的妒火被韋昌輝扇起來,於是在哥哥天王麵前詆毀楊秀清和傅善祥,加重了天王的猜忌之心。在韋昌輝殺害楊秀清及其全家的慘劇中,洪宣嬌又充當了幫凶。
《天國春秋》的突出藝術特色是不像有的劇作家那樣通過日常生活的描寫透露社會政治信息,而直接從曆史上的重大革命鬥爭中汲取素材,並以自己對現實政治鬥爭的思考來“消化”和“燭照”素材,提煉出富有時代精神和戰鬥性的主題。全劇結構單純,不枝不蔓,語言簡明,不事雕琢,總體風格明朗、質樸。
震撼世人的警世鍾
(1)作者生平
阿英(1900—1977),現、當代話劇作家、電影劇作家、文學家。原名錢德富,阿英、錢杏邨魏如晦、錢謙吾都是筆名。安徽蕪湖人。1918年中學畢業後,做過郵務員、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思潮的吸引下,積極參與進步的社會活動,參加過蔣光慈等人在蕪湖組織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安社。“五卅”運動中成長為蕪湖的社會活動家,並接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於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與蔣光慈等組織文學團體“太陽社”,提倡無產階級文學,是30年代“左聯”的領導人之一,對“左翼電影”有重要影響。1932年化名張鳳吾,同夏衍、鄭伯奇、洪深、鄭正秋等人一起進入電影界,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劇顧問,並組成黨的電影阿英小組,最早開始了無產階級對電影事業的領導。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促進中國新興文藝的發展,發表過大量的倡揚革命文學的理論批評文章,是左翼文藝的拓荒者和忠誠戰士。當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團結抗戰的愛國運動席卷全國時,奮然而起,堅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參與發起組織了規模空前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並擔任該會機關報《救亡日報》的主編,編選了《一九三六年中國最佳獨幕劇集》。在“孤島”的特殊環境下,創作了《碧血花》、《海國英雄》和《楊娥傳》等“南明史劇”轟動“孤島”劇壇,確立了中國話劇創作上的曆史地位。建國後,曾擔任過一些文化單位的領導工作。1977年6月17日病逝於北京。
阿英前期的話劇都取材現實生活,表現青年的強烈的反抗情緒,揭露反動統治的黑暗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後期的話劇通過曆史劇作歌頌愛國精神,宣揚民族大義,以一係列感人的民族英雄激勵民眾的抗日鬥誌。
阿英是一位有獨特風格的曆史劇作家。他是曆史學家,不僅注重曆史劇的時代精神與現實意義,而且強調嚴謹的寫實性。他的劇作大都以曆史真實為基礎,按照曆史人物的自身規律展開戲劇故事。他善於把握主人公一生鬥爭中的幾個轉折點,用粗線條方法結構情節,組織戲劇衝突,從曆史事件的時代客觀性和具體性中,通過大起大落的劇情轉折,完成對曆史人物的規定性和真實性的刻畫。他的曆史劇的主人公大多是悲劇英雄,如鄭成功、李闖王,他們為民族的解放而鬥爭的精神啟發人們奮勇前進,他們艱苦的鬥爭與自我犧牲精神震撼人心。阿英從這些曆史人物的悲壯鬥爭中挖掘出足以啟迪當代人的時代精神,從曆史的具體性中體現出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這些曆史劇作展示了阿英作為一個劇作家、曆史學家和革命者的心靈。阿英的曆史劇借鑒了古典戲曲的表現方法,如亮相、幕間戲等,劇作語言追求一種熔話劇對白與京劇道白於一爐的風格,是在話劇民族化、大眾化方麵的有益嚐試。
主要作品有《春風秋雨》、《群鶯亂飛》、《五姊妹》、《不夜城》、《碧血花》(又名《葛嫩娘》)、《海國英雄》(又名《鄭成功》)、《楊娥傳》、《李闖王》。
(2)作品分析
五幕曆史劇。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寧武關營地。顧君恩見吳老海打投降的方桂生忙攔住他,詢問寧武關的戰事,方桂生興奮地說他們一定會打下北京。李岩和顧君恩談論戰爭,說他並不擔心寧武關一戰,而是擔心拿下北京後大家會驕傲自滿,貪汙腐化。花鼓女唱花鼓戲《迎闖王》,李闖王聽到了誇她唱得好。李闖王誇李岩起草的討明檄文寫得很好,讓他補充揭露他們賣國的事實。李闖王見寧武關久攻不下想回師陝西,聽到戰鼓聲起,急忙走了。李岩也擔心這一戰相持不下讓崇禎皇帝得到喘息機會,破壞攻占北京的大計。不久探子報告說戰鬥勝利了,李闖王很高興,見李岩、宋獻策和李牟齊聲道福,說這是你們各們將領和全體同胞的英雄偉略和奮勇殺敵!這時劉宗敏和牛金星前來複命,說守將周遇吉夫婦被打死,李岩和宋獻策都不滿。這時官兵不斷歡呼“李闖王萬歲!”李闖王深受感動,決定趁大同,宣府,居庸關總兵投降時機直搗北京。李岩建議開拔前嚴肅軍紀,顧君恩也說要更多利用政事力量讓敵人自己瓦解,李闖王很讚成,然後調兵遣將直取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