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眼見北京城就要攻破,想殺長平公主,但見她昏倒便沒殺她。李闖王進宮救起長平公主,並派人搜查崇禎。李闖王看到富麗堂皇的武英殿很得意,又聽說宋獻策所占之卦是“十八子,主神器”,知道要做皇帝更加高興。他看到士兵在宮中搶劫,命人把他拖出去斬首。牛金星建議李闖王學習皇帝氣派,李闖王不以為然,說他是馬上天子,還得弄他的鋼鞭。羅虎報告抓到永王和定王,李闖王要求他不要為難他們。羅虎看到漂亮的宮女費貞娥便上前調戲,見吳老海攔阻,拔劍要殺他。李岩聽說後,慨歎軍紀太壞。聽說李闖王要做皇帝,李岩擔憂闖王失去民心。李闖王詢問如何處置吳三桂,李岩建議以高官加封安撫他,還建議嚴肅軍紀,李闖王要求牛金星嚴查,牛金星對李岩不滿。李岩建議官兵不得強住民房,牛金星和劉宗敏都反對。李岩見李闖王也讚同他們二人意見,隻好沉默。牛金星和劉宗敏建議闖王登基,李岩反對,說局勢還未安定,李闖王則說他自有主張,牛金星和劉宗敏不由冷笑。李闖王聽說劉宗敏搶走陳圓圓,責備他說你這麼一來可誤了大事了!
劉宗敏回府同寵姬朝華夫人談話,聽說有人為做官送大禮,審問犯人的老虎凳也已經做好,很高興。劉宗敏審問書生馮凱,見他大罵自己濫殺無辜,命人拖去斬首。李岩來訪激動地說希望他為闖王的基業著想,趕快懸崖勒馬,整頓軍紀,見他執迷不悟,隻好告辭。劉宗敏聽說牛金星揭發他私關犯人打造老虎凳,不由大怒,對來訪的顧君恩和宋獻策大罵牛金星居心叵測。顧君恩慨歎大家勾心鬥角、四分五裂。不久牛金星來訪,二人互相揭發,鬥得不可開交,顧君恩和宋獻策冷眼旁觀。不久李闖王來質問劉宗敏身犯數罪,見屋外有鞭打聲,忙去查看。李岩責問牛金星謊報吳三桂軍情,要求他做好軍事準備以防有變,牛金星卻冷笑說不必過慮。這時李闖王已經查明劉宗敏罪行要求他收斂不要忘本。聽說吳三桂發布討伐自己的檄文,李闖王大怒,要調動大軍即日討伐。牛金星、宋獻策建議暫時按兵不動,李岩建議先派大兵扼守邊境,再派使臣送回吳襄、陳圓圓說服吳三桂。李闖王不快,說我自有主張。聽說吳三桂已和多爾袞結盟,李闖王決定立即討伐吳三桂。
闖王大兵包圍山海關,吳三桂軍閉城不戰,吳老海大罵吳三桂是縮頭烏龜。聽說現在找不到百姓無法弄到鍋做飯,吳老海大罵官兵到北京城後發了昏。這時號角吹響,大家立即投入戰鬥。吳三桂大敗,奇怪多爾袞不帶兵來。李懷義勸諫說借外力消滅內亂簡直是引狼入室。吳三桂說他隻借兵,決不做漢奸賣國賊。這時祖大壽回來說多爾袞已要求他換上建州服做出保證,才肯發兵。吳三桂大怒,但是在祖大壽的勸說下,最終投靠多爾袞。李闖王兵敗後意誌消沉,罵吳三桂認賊作父引狼入室,聽說外城將破,決定退出北京,前往西安。牛金星乘機說這次兵敗原因就是李岩冷眼旁觀不出一策,李闖王製止他,命人火燒京城。吳三桂率兵全力追趕李闖王,見太監傳清帝令封他為平西王,慨歎借來一個皇帝。聽說陳圓圓在北京,吳三桂大喜。這時南明宏光皇帝也特派使者來冊封,吳三桂拒絕,並令人把信交給大清皇帝以表忠心。李闖王受傷後脾氣很壞,責備李岩坐看兵敗卻不出謀劃策。牛金星乘機說李岩將失敗都歸咎於闖王,還試圖回河南自立為王。闖王大怒,授權牛金星查辦李岩。牛金星拘捕李岩,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殺害。
康熙三年,李闖王出家,道號奉天玉和尚。寶兒問他李闖王為何節節敗退,奉天玉和尚說是因為李闖王聽信讒言誤殺李岩後部下離心,並且一錯再錯。寶兒唱《迎闖王》,奉天玉和尚歎息塵世真如一夢。周施主為主人的病發愁,奉天玉和尚湊一筆錢給他治病。寶母(花鼓女)聽說奉天玉和尚熟悉李闖王故事,找他聊天,感歎闖王是個好人。奉天玉和尚感慨竟然還有人記著他,又為“迎闖王,不納糧,闖王仁義震四方”在人們的心中變為騙人的話而傷心。寶母懷疑這和尚就是李闖王,不斷追問,奉天玉和尚很不安。這時兩個書生跑來向他求救,原來他們不肯給清朝皇帝做官,於是清兵四處搜尋他們。奉天玉和尚讓他們躲起來,見清兵要搜廟,用禪杖把他們打退。奉天玉和尚對素因和尚(顧君恩)無限感慨地說他從百姓中來,卻沒有回百姓中去,自滿自得,互相排擠,以致民怨沸騰,希望他們以他為鑒。寶兒問他李闖王什麼時候會打到關外去,奉天玉和尚說他叱吒風雲的一生已經過去了,現在隻能把他一生的經驗和教訓借著晨鍾暮鼓傳達到人間,喚醒世人。
五幕曆史劇《李闖王》是阿英作品中最有影響的劇作。
郭沫若曾於1944年3月在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從史學的角度精辟地論述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阿英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於是創作了曆史劇《李闖王》。
《李闖王》的初稿曾由新四軍三師八旅文工團於1945年5月在蘇北益林鎮外廣場首演,此後邊演邊改,解放戰爭時期曾在蘇北、東北等解放區多次公演,產生了廣泛影響。
《李闖王》的創作曾受到過郭沫若論文《甲申三百年祭》的啟發,但是作者的思想卻沒有受到它的束縛。在劇中,作者緊緊抓住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前後短短半年內的變化來結構故事,安排衝突,刻畫人物,最後以三十年後主人公“逃禪”的懺悔總結“大順王朝”之所以失敗的慘痛教訓。
《李闖王》的思想性和現實意義都很強,它通過李自成的曆史悲劇,展現了一幅中國曆史上農民通過戰爭奪得政權,緊接著由於“紛紛然,昏昏然”以致毀滅的悲劇曆史圖畫,形象地說明了那些曾經使反動王朝崩潰的農民英雄,如何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在深刻的分化中蛻化墮落,從個人的失敗走向集團的毀滅。劇作不僅對是李白成領導的明末農民戰爭的悲劇命運的揭示,而且給當時即將贏得全國勝利、進入城市的解放區廣大幹部與戰士以積極的思考和深刻的啟迪。
李闖王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典型人物形象。劇作以寧武關戰役揭開帷幕,以李闖王起義部隊進入北京為劇情中心,又以山海關至平陽的一路潰敗結束這氣壯山河的曆史一頁,最後以奉天玉和尚——李闖王的“坐化”結束全劇。劇作家沿著戲劇情節的發展,著重刻畫了李闖王這個人物形象。李闖王在“迎闖王,不納糧”的花鼓歌聲、群眾的感激聲中登場亮相,顯示出草莽英雄所特有的質樸、粗獷和豪爽。他救護長平公主,安置永、定二王,懲處搶劫兵士,顯示出政治家風度。而當牛金星提出“十八子,主神器”時,他的思想發生了微妙變化,流露出帝王欲念。在關於討伐吳三桂的爭論上,雖經眾人一再勸阻,他仍一意孤行。兵敗平陽以後,在牛金星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讒後,他激發了殺害忠臣的意念並最終處死李岩,這時候他已變得剛愎專橫。李闖王從最初的質樸、粗獷和豪爽,到後來的狹隘多疑、剛愎自用,反映了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農民英雄,這個集農民思想、流寇思想與帝王思想於一身的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戲劇結尾,李自成在禮佛三十年後,仍舊不失那樂善好施和任俠好義的性格本色,並從“參禪”的“玄機”中領悟到自身的“罪愆”。劇作家在這裏注入了曆史的經驗與教訓,進一步點明了劇作的現實意義。劇作在表現李白成農民起義業績及其本人寧死不屈精神的同時,分析了他那禮賢下士而又妒賢嫉能,既容忍克製又一意孤行的矛盾性格,揭示出由於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原因,他擁有強烈的帝王欲念,愛阿諛、喜奉承,有時不能以人才為本、信任賢能,以致造成功敗垂成的悲劇結局。劇中李闖王是一個有著典型意義的人物,他的身上體現著農民起義常常走向悲劇結局的主客現原因。
李岩是構成劇本重要矛盾衝突的人物之一。劇中首先交錯展開李岩與李闖王之間不斷變化的、複雜而又微妙的關係,並突出描寫了他幾次關於肅整軍紀的激烈言辭。他對闖王登極和征討吳三掛的異議,特別是兵敗平陽以後他的犯顏直諫,逐層揭示了他與闖王之間由親至疏,次而受壓抑,最後被讒殺的過程,表現了他那“民為邦本”、“吊民伐罪”的思想,刻畫了他坦率、熱情、富於正義感、剛直不阿的性格特色。
牛金星是在和李岩的性格對比中加以刻畫的。牛金星對闖王的曲意逢迎,以及其後對李岩的陷害,無不表現出他的奸猾、險惡和凶殘。牛金星是封建製度下一個投機革命、帶有強烈個人野心的弄權者形象。以陰陽家麵目出現的宋獻策,相比於李岩的“直”,牛金星的“奸”,劇本突出了他的“智”。宋獻策與李岩是莫逆之交。他們相同的一麵是為人有正義感,政治上有遠見卓識,但李岩坦直而宋獻策機警。如闖王進京有意於“君臨天下”,牛金星獻媚,宋獻策卻呆立在一旁。等到闖王問他想什麼,他卻憂鬱地說:“曆代帝王,隻要失掉民心,沒有不遭慘敗——破國亡家的。”他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第三幕智斷和尚官員一案尤其能顯示他的性格特色。
劇作還很注意選擇獨特的戲劇情節,用不多的筆墨突出次要人物的某種性格特點,如劉宗敏的粗率,羅虎的狂妄,花鼓女的善良,寶兒的天真等。崇禎皇帝在“殺宮”一節中的絕望心理和吳三桂向多爾袞借兵前後的內心矛盾,劇本也有生動的表現。
劇作的不足之處是還沒有完全擺脫曆史類比的模式,甚至劇中時時湧出現代化的語言,有失作品的曆史真實性,對崇禎的毀滅和李闖王失敗教訓的演述也過分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