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婦科疾病之食療
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等方麵出現異常等一係列病症。引起此病的原因有:卵巢功能失調、全身性疾病或其他內分泌腺體疾病、體質差、營養不良、情緒變化等。
臨床上月經不調主要包括月經先期、後期、先後無定期以及月經過多或過少等。主要症狀為月經周期紊亂,經量過多或過少,同時伴有乏力,下腹酸痛等。
患者應多食清熱止血、舒肝養肝、理氣活血等類食物,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冷滑膩的食物。外界的氣候、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精神情緒的波動等,均可影響月經的規律。對於偶爾失常一二次,能迅速得以調整者,一般不作疾病看待。
1. 人參鹿膠烏雞
人參、鹿角膠、丹參、鱉甲、鹿角霜、牡蠣、銀柴胡、桑螵蛸、山藥、黃芪、川芎、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白芍、香附、天冬、芡實、甘草、烏雞肉、墨魚各100克,蔥、生薑、精鹽、味精、料酒各適量。
將人參銼細末備用,其餘裝入紗布袋中,紮緊口,用溫水將墨魚洗淨,烏雞宰殺,洗淨,剔肉;將雞架、紗布藥袋、墨魚同入鍋中,放入適量清水,煮汁備用。
將雞肉入沸水鍋氽透,撈出,用涼水衝洗幹淨,切塊,擺入蒸碗內,加上蔥節、薑片、精鹽、料酒的一半,澆入適量的藥汁,上籠蒸至雞肉熟爛,下籠,揀去蔥節、薑片,調入精鹽、味精即成。
可補養氣血,活血調經。適用於氣血兩虛,身體羸弱,四肢乏力,月經不調,白帶等。
2. 北芪烏骨雞
北芪50克,烏骨雞500克。將烏骨雞去毛及腸雜,切塊,加水適量,與北芪同放沙鍋,隔水燉熟,調味食。
可補益腎氣,養陰益血。適用於體虛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及血虛頭暈、痛經。
3. 酸辣墨魚
水發墨魚25克,冬筍25克,瘦豬肉末50克,泡菜50克,幹辣椒2克,胡椒粉1克,醋30克,精鹽2克,蒜5克,雞湯150毫升,澱粉25克,料酒25克,醬油20克,香油25克,花生油75克。
將幹墨魚用清水泡2小時,再用堿水泡1~2小時,墨魚和堿水同時放入鍋內上火蒸,待墨魚卷起,又再散開時撈出,用清水洗淨,切成一寸五分長,一分寬的片。
將鍋內放入清水燒開,入墨肉片,加料酒,香油煮一下撈出,冬筍、香菇、泡菜切末。鍋內放入花生油燒至5成熟時,加大蒜、幹辣椒、肉末、冬筍、香菇、泡菜翻炒,再入墨魚、醬油、料酒、味精、醋、雞湯、精鹽稍燜,放入胡椒麵,澱粉勾芡,淋香油,出鍋盛盤,
可以補氣血,益陰,滋肝腎。適用於婦女體質虛弱之月經失調,閉經,帶下。4. 當歸燉雞
母雞500克,當歸30克,生薑5克,蔥1根,醪糟汁50克,鹽、味精、胡椒適量。
先將母雞宰殺去毛洗淨切成小塊,放入開水中再燙洗1遍,當歸用水洗去浮灰,切成片,生薑切片,蔥切段待用。
將雞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燒開,除去湯麵上的泡沫,然後放入當歸、蔥段、薑片、胡椒、醪糟汁,再改用小火燒3個小時,待雞爛骨酥時放鹽,再煨數分鍾,停火,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可補氣和血,調經止痛,潤腸。適用於氣血不足之頭暈、眼花、耳鳴、心悸、盜汗、乏力、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老年便秘。
5. 雞血藤烏骨雞湯
烏骨雞250克,雞血藤30克,生薑4片,紅棗4個。
將雞血藤洗淨,斬碎;生薑、紅棗(去核)洗淨;烏骨雞宰殺、去毛、腸雜、洗淨,斬件,放沸水中煮5分鍾,取出過冷水。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可補血活血,調理月經。適用於血虛兼瘀滯之月經不調。症見月經先後無定期,經量減少,顏色紫紅,時有血塊,時有腹痛,麵色萎黃,眩暈心悸,舌淡脈細;亦可用於出血後之貧血。
6. 當歸田七燉雞
烏骨雞250克,當歸15克,田七5克。當歸、田七洗淨,烏骨雞洗淨斬件,放入沸水中煮5分鍾,取起過冷水。把全部用料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蓋好盅蓋,隔開水文火煲2~3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可補血調經,祛瘀止痛。適用於血虛有瘀之月經不調。症見經行腹痛,月經量少,經色黯黑有瘀塊,甚至閉經,眩暈心悸,麵色蒼白,舌暗邊有瘀點,脈細澀。
7. 木耳紅棗瘦肉湯
豬瘦肉250克,黑木耳30克,紅棗6個。黑木耳用清水浸發,剪去蒂,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塊;紅棗去核,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可養血止血。適用於血虛之月經不調。症見眩暈,月經量多色淡,漏下不絕,形體虛弱,麵色蒼白,食欲減退;亦適用於缺血性貧血、產後貧血、痔瘡出血。
8. 雞血藤黑豆瘦肉湯
豬瘦肉120克,雞血藤30克,黑豆30克。將豬瘦肉洗淨,切片;雞血藤、黑豆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約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可養血活血,調經止痛。適用於血虛瘀阻的月經不調、痛經。症見麵色蒼白,月經不調,經行腹痛,量少有瘀塊,甚或閉經。
9. 霜梅燉小肚
豬膀胱(小肚),霜梅適量。上料用文火燉湯飲用。
適用於月經不調。
10. 芹菜胡蘿卜蜂蜜飲
取芹菜94克,胡蘿卜125克,橘子625克,蘋果125克。上料分別榨汁,調蜂蜜飲用。
適用於月經不調。
11. 芹菜配胡椒
取芹菜94克,鹽和胡椒少許。將芹菜洗淨,連葉子榨汁,用鹽和胡椒調味飲用。
適用於月經不調。
12. 生薑艾葉煮雞蛋
生薑15克,艾葉10克,雞蛋2隻。上料加適量水煮熱後,蛋去殼,放入再煮,飲湯吃蛋。
適用於月經不調。
13. 牛膝高粱米粥
高粱米200克,牛膝6克。上料共煮粥服食。於月經前,每日1次,連服3~5日。
適用於倒經。
14. 當歸黃芪烏雞湯
當歸15克、黃芪30克,烏骨雞1隻。將烏骨雞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切成小塊;當歸、黃芪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煮約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有調補氣血、補腎調經之功效。
15. 當歸黨參牛肉湯
鮮牛肉250克,當歸20克,黨參30克,紅棗6枚。牛肉洗淨,切成塊,當歸、黨參、紅棗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入清水適量,用旺火煮沸,改文火煲1~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有補血調經、補氣健脾之功效。
16. 牛血桃仁湯
牛血200克,桃仁20克。桃仁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約30分鍾,去渣留汁於鍋中。牛血切成小塊,拌薑絲一起放入汁鍋內,繼續煮熟,加入精鹽、味精,淋入芝麻油即成。
適用於婦女閉經、血燥、便秘患者。
17. 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黃芪、生薑各150克,羊瘦肉1000克。當歸、黃芪、生薑以紗布包,羊肉切成小塊,加大料、桂皮調味,用文火燜煮至肉爛熟,去布包、桂皮即成,稍加鹽調味,吃肉喝湯。
可溫中補血,調經散風。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期頭痛,乳脹,子宮發育不良,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血枯經閉。
18. 大棗燉豬肘子
大棗50克,紅豆蔻9克,豬前肘1隻,冰糖150克。
將大紅棗洗淨,將紅豆蔻拍破,裝入紗布袋中,紮緊口,將豬前肘刮淨皮毛入沸水鍋氽透,撈出,用涼水衝洗幹淨。
將沙鍋底上墊一瓷碟,放入豬前肘,注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撇去浮沫,加入大棗,藥袋和冰糖,猛火燉30分鍾,後改用文火煨150分鍾,撈出藥袋,即可起鍋。
可溫中益氣,和胃健脾,生津止渴。適用於脾胃虛弱,嘔吐,泄瀉,月經不調。
19. 雪蓮花雞湯
雪蓮花15克,黨參15克,峨參7克,薏苡仁500克,雞1500克。
將黨參、雪蓮花切成節、峨參切成片,用紗布袋裝好。將雞製淨和薑、蔥一同放入鍋中。先用旺火將湯燒沸,再用文火燒2~3小時,把雞撈出切成小方塊,再把煮熟的薏苡仁一同放入碗中,調味拌勻食用。
可壯陽調經。適用於月經不調以及腰膝軟弱,風濕性關節炎。
20. 五氣朝陽草燉雞
五氣朝陽草(水楊梅根及全草)15克,雞500克,蔥、生薑、料酒、精鹽、味精各適量。
將雞宰殺,去毛洗淨,入沸水鍋氽透,撈出,用涼水衝洗幹淨,把雞與洗淨的五氣朝陽草同放入沙鍋,擺上蔥節、薑片,澆上料酒,注入清湯,置武火上燒沸,然後改用文火燉之,至雞肉熟爛脫骨,撈出蔥節,薑片和藥渣。加入味精、精鹽調好味即可服食。
可祛風除濕,散瘀活血,消腫止痛。適用於月經不調,不育及子宮癌。
子宮出血
子宮出血多屬功能性出血,一般發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產後、流產後也可發生。
功能性子宮出血中醫稱之為崩漏,是指經血來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其來勢急,出血量多,稱為“崩”;其來勢緩,出血量少,而持續時間長,稱為“漏”。
本病的特點是月經的周期、量發生嚴重紊亂。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衝任損傷,不能製約經血,故經血從胞宮來時妄行。
臨床上大體分為血熱(虛熱、實熱)、腎虛(陽虛、陰虛)、脾虛、血瘀四型。故治療上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以塞流、澄源、複舊為總則。選擇藥膳當以涼血,補腎、健脾、祛瘀為主,辨證施食。
1. 龜膠飲
取龜膠10克。用肉湯、開水或酒衝龜膠,溶化後即可飲用,每日2次。
可滋陰清熱,養血固經。適用於虛熱型宮血。
2. 木耳生地血餘飲
木耳10克,血餘炭1克,生地30克,紅糖15克。炒木耳見煙,研末,生地、紅糖放入鍋內,加水2碗,煎成1碗,衝木耳炭、血餘炭頓服,每日2次,連服3日。
可養陰清熱,固經止血。適用於虛熱型宮血。
3. 茜草燉甲魚
茜草10克,甲魚1隻(約250克),鹽適量。茜草洗淨,甲魚去頭及內髒,兩者共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燉至甲魚熟透,去藥加少量鹽,喝湯吃魚肉。
養陰清熱,固經止血。適用於虛熱型宮血。
4. 生地藕節飲
鮮生地50克,鮮藕節100克,紅糖20克,丹皮30克。將生地、藕節、丹皮用水洗淨,浸泡1小時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煎半小時,去藥渣取汁,加入紅糖服用,每日1劑,連服5天。
可清熱涼血,止血調經。適用於實熱型宮血。
5. 山藥山萸粥
山萸肉60克,山藥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山萸肉、山藥水煎,去渣取汁,加入洗淨的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每日1劑,早、晚溫熱食。
可補腎斂精,調理衝任。適用於崩漏。
6. 蓮子肉淮山粥
蓮子肉30克,淮山藥30克,薏苡仁30克,紅棗10枚,粳米60克共煮粥;每日服用3次。
適用於子宮出血伴畏寒怕冷。
7. 益母草煮雞蛋
取雞蛋2個,益母草30克。先將益母草煎湯去渣,然後放入去殼的熟雞蛋再煮10分鍾;每日1次,連服7天,無效者,可繼續使用1療程。
適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
8. 芹菜雞蛋湯
鮮芹菜30克,鮮卷柏30克(幹15克),雞蛋2隻。雞蛋蒸熟、去殼,置鍋內,放入芹菜、卷柏,加清水浸沒藥麵。煮熟即可。去藥渣,吃蛋飲湯,每日l劑,連服2~3劑。
適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
9. 牛膝燉豬蹄湯
豬蹄250克,牛膝20克,米酒20~50毫升。上2味洗淨入沙鍋同燉至豬蹄爛熟,趁熱加米酒同服。
適用於氣虛引起的功能性子宮出血。
10. 赤豆黃芪龍棗湯
赤小豆、黃芪各30克,龍眼15克,紅棗10枚,紅糖適量。先將赤小豆加水600毫升,大火燒開,再加入黃芪、龍眼肉和紅棗,小火煮半小時,再下紅糖,煮至糖溶。去黃芪、食豆、龍眼肉和紅棗,喝湯。
適用於婦女子宮出血反複發作,麵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怔忡。
11. 糯米煮藕節
藕節、紅糖、紅棗、糯米各適量。先將藕節洗淨曬幹,然後炒黃,研末,加紅糖少許。再加入糯米與紅棗一起煮成粥食用。每日早晚各食1次。
適用於單純性子宮出血。
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抵達坐骨棘水平以下,嚴重時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外的一種疾病。此病常伴發陰道前、後壁膨出。中醫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氣虛下陷與腎虛不固致胞絡損傷,病位在胞宮、腎、衝任。
本病的主要症狀是:婦女子宮下垂於陰道口外,臥則收入,勞則加劇,下腹垂墜,腰部酸脹,神疲乏力,小便頻數,頭暈耳鳴,麵色萎黃,或子宮脫出灼熱腫痛,潰爛流黃水,帶多色黃,心煩口渴,小便赤熱,大便秘結等。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氣虛,腎虛兩種類型。
在治療上,以“虛者補之,陷者舉之,脫者固之”的原則,以益氣升提,補腎固脫治療,配合食療藥膳對本病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
1. 二麻燉豬腸
豬大腸300克,黑芝麻100克,升麻9克。將大腸洗淨,升麻用布包好,同芝麻一起放入大腸內,放沙鍋中加水適量燉至爛熟,去升麻,加調味品調味,吃腸喝湯,分2次服,隔日1劑,連服3周。
可補腎固脫,升提陽氣。適用於氣虛之子宮下垂。
2. 黨參小米粥
黨參30克,升麻10克,小米50克。先將黨參、升麻洗淨煎水後去渣,入米煮為稀薄粥,每日2次,空腹食,常食。
益氣健脾,升舉清陽。氣虛之子宮下垂。
3. 升麻燉烏龜
烏龜肉120克,升麻12克。將烏龜肉洗淨切成肉片,升麻洗淨用紗布包好,一起放在陶瓷罐內加清水750毫升,用旺火燉至龜肉熟透,每日2次,吃肉喝湯。
可補益氣血,升舉陽氣。適用於氣虛下陷之子宮下垂。
4. 升麻黃芪燉雞
升麻9克,黃芪15克,雞1隻(約750克)。將雞去毛及內髒,洗淨,升麻及黃芪納入雞腹中,加水800毫升於鍋內,上蒸籠用大火蒸至雞肉爛熟,去藥加調味品後食用,每日1劑,分2次服食,連服3~5日為1個療程。
可補氣健脾,升舉清陽。適用於氣虛下陷之子宮下垂。
5. 山藥人參鹿膠湯
人參、升麻各10克,鹿角膠8克,山藥、熟地、杜仲、當歸、枸杞子各15克。以上藥物加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可補氣益精。適用於子宮脫垂。
6. 山藥黃芪湯
炒山藥60克,黃芪30克。上2藥加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可補氣升陽,滋陰補虛。適用於子宮脫垂。
7. 黨參山藥升麻湯
黨參、黃芪各18克,升麻3克,山藥30克,大棗5枚。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15日為1療程。
可補中益氣。適用於子宮脫垂。
8. 參芪升麻煲瘦肉
黨參20克,北芪20克,升麻10克,豬瘦肉50~100克。上料加水煲之,肉熟後調味,吃肉喝湯,每天1次。
有補中益氣之功效。適用於子宮脫垂、胃下垂、脫肛。
9. 柿蒂桂圓湯
金櫻子根30克,柿蒂20個,桂圓幹20個,白糖適量。將金櫻子根,柿蒂洗淨切碎,納入紗布袋中與桂圓同置鍋中,加水500毫升,將鍋置火上煎煮,20分鍾去藥袋。加白糖即成。喝桂圓湯,每日2次,7~10天為1療程。
可以澀下,降逆,健中。適用於子宮下垂。
10. 二花山楂飲
銀花、菊花、山楂各50克,精製蜜500克,食用香精20毫升。
將銀花洗淨用水泡發後,放入鍋內,山楂洗淨拍破,菊花揀淨,一同入鍋加清水3升左右,用文火燒沸再熬30分鍾起鍋,潷出藥汁。
將蜂蜜倒入幹淨鍋內,用文火保持微沸,燒至色微黃,粘手成絲即可。將煉製的蜂蜜緩緩倒入潷出的藥汁內,拌勻,待蜂蜜全部溶化後,用一層紗布過濾去渣,冷卻即成。
可供茶飲,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
可清熱解毒,疏風化淤。適用於子宮下脫,摩擦出現紅腫潰爛,黃水淋漓,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有臭氣,發熱口渴,小便黃。
11. 蕹菜汁
鮮蕹菜250克,白糖適量。將蕹菜洗淨,用幹淨紗布包好,絞取汁液,加點白糖即成。每日2次。
可清熱解毒。適用於子宮脫出陰道口外,摩擦出現紅腫潰爛,黃水淋瀝,帶下量多黃臭。
12. 羊腎大米粥
枸杞葉250克,羊腎1隻,羊肉100克,蔥白2根,大米150克,鹽少許。將羊腎洗淨,去內膜,切碎,羊肉洗淨切碎。用枸杞葉煎汁去渣,同羊腎、羊肉、蔥白、大米一起入鍋煮粥,待粥成後,加點鹽,稍煮即成,每日1次。
可溫陽補腎。適用於子宮下垂,腰酸腿軟,小腹下墜,頭暈耳鳴,四肢不溫,小便頻多而清澈等。
13. 燉烏龜
將烏龜1隻放在溫熱水中,排盡尿液,再放入沸水中燙死,除去頭、爪,放入沙鍋加水適量,先武火燒沸,後文火燉至龜肉爛熟即成。每日1次,宜常食。
可滋陰,補虛,扶弱。適用於子宮下垂,腰酸無力,神疲倦臥,健忘發白等。
14. 人參燉烏雞
人參15克,母雞1隻,火腿、水發玉蘭片各少許,水發香菇15克。母雞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同其他用料共燉,熟後調味即可食用。
適用於子宮脫垂。
15. 首烏燉雞
母雞1隻宰殺,去毛及內髒後洗淨;首烏50克,研末後用白紗布包好,放入雞腹內。雞放鍋內加清水煨熟,取出首烏袋,加入精鹽、料酒、薑調味即成。食肉喝湯。
可滋陰補精。
16. 鯽魚黃芪湯
鯽魚1條(約150克),黃芪20克,炒枳殼6克。將鯽魚去腮、鱗及內髒;煎黃芪、枳殼30分鍾後下鯽魚,魚熟後去藥渣,稍加調料即可食魚飲湯。酌量服用,每服3~4周為1個療程。
可補氣健脾,升提陽氣。適用於氣虛之子宮下垂。
17. 鯉魚燉阿膠
鯉魚500克,糯米75克,阿膠15克,陳皮少量,生薑適量。將鯉魚去腮鱗及腸雜,糯米洗淨,加少量陳皮、生薑共燉,阿膠烊化,加少許食鹽調服,連服5~7次。
適用於子宮脫垂。
18. 韭菜炒核桃仁
核桃仁50克,韭菜250克,香油150毫升,鹽適量。將核桃仁除去雜質,放入香油在鍋內炸黃;韭菜洗淨切成長3厘米的段。將韭菜倒入核桃鍋內翻炒,加點鹽,再炒幾下,熟透即成。本品可供佐餐,每日1次。
可益腎,補虛,升陽。適用於子宮下垂,腰酸腿軟,小腹下墜等。
19. 萸肉首烏煮雞蛋
雞蛋3個,何首烏30克,山萸肉9克。水煮首烏、山萸肉,去渣,入雞蛋煮熟後調味服食。早晚各1次,連服數日。
適用於子宮脫垂。
20. 升麻蒸雞蛋
升麻4克,雞蛋1個。將升麻研末,雞蛋打2小孔,將藥末塞入,攪勻,取五香味的餐巾一小塊沾水封口,口向上放鍋內蒸熟,去殼內服,早晚各1個,10天為1個療程。停藥2天,開始第2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適用於子宮脫垂。
慢性宮頸炎
慢性宮頸炎是婦女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病。
長期慢性刺激是宮頸炎的主要誘因,約半數以上已婚婦女的子宮頸炎和性交有一定關係。流產和分娩時可引起宮頸裂傷和細菌的侵襲,造成宮頸炎。診斷性刮宮、人工流產器械損傷宮頸,也可導致炎症。
此病的主要症狀是:白帶增多、白帶呈乳白色、黏液狀或淡黃色膿性狀。有宮頸息肉者可有血性白帶,性交後出血。如炎症擴散至盆腔可引起腰、腹部疼痛,經期加重,還可引起性交痛。
婦科檢查時,可見宮頸有不同程度的糜爛、肥大、宮頸息肉、腺體囊腫、裂傷、外翻等病變。
此病患者,可常食魚腥草、蒲公英、苡米、黃魚鰾、菱角、大棗、蘑菇等。
1. 蘑菇苡米粥
蘑菇10克,苡米35克,鹽、味精適量。先煮苡米成粥,再加入蘑菇煮熟,加鹽、味精服用。每天1次,可常服。
適用於慢性宮頸炎。
2. 苡米紅糖粥
苡米30克,紅糖50克,先將苡米煮成粥再加入紅糖食用,每天1次。
適用於慢性宮頸炎。
3. 苡米菱角湯
苡米30克,菱角60克,加水適量煎服。每天1次。
適用於慢性宮頸炎。
4. 苡米魚鰾粥
苡米30克,菱角15克,大棗8枚,黃魚鰾5克,共放鍋內煮粥食用。每天1次。
適用於慢性宮頸炎。
5. 魚腥草汁
魚腥草、蒲公英各30克,以水煎服。可治子宮內膜炎、宮頸炎、帶下腥臭、腰、腹疼痛。每天服2次。
帶下病
帶下,是指婦女陰道內流出的一種黏稠液體,如涕如唾,綿綿不斷,通常稱為白帶。帶下流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而帶下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狀為特征的疾病。在發育成熟期和經期前後或婦女妊娠初期,帶下可相應增多,不作病論。
根據帶下的顏色不同,帶下病具體又分為黃帶、白帶、赤帶、赤白帶、青帶及五色帶等。現代醫學之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淋病性陰道炎等各種陰道炎症及盆腔、宮頸炎等是引起帶下病的主要原因。
1. 白果黃芪烏雞湯
白果30克,黃芪50克,烏雞1隻(約500克),米酒50毫升。將雞宰殺洗淨去頭足,把白果放入雞腹內,用線縫其口,與黃芪一起放入沙鍋內,加酒及水適量,用文火燉熟,加入調料。分次飲湯食肉,連服1~5天。
可健脾補氣,固腎止帶。適用於脾虛型之帶下。
2. 完帶粥
炒白術、炒山藥各30克,人參6克,白芍15克,車前子、蒼術各9克,甘草3克,陳皮、荊芥、柴胡各1.5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上方10味藥放入沙鍋,煎汁,去渣,再加入洗淨的粳米共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可健脾燥濕,疏肝理氣。適用於脾虛型之帶下。
3. 芡實蓮子荷葉粥
芡實60克,蓮子60克,鮮荷葉1張,糯米30克。芡實去殼,蓮子去皮、心,鮮荷葉剪成塊洗淨,加糯米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煮至米熟,去渣飲粥,每日1劑,連服7天。
可健脾益氣,升陽除濕。適用於脾虛之帶下。
4. 紅棗糯米粥
山藥200克,薏苡仁200克,荸薺粉50克,紅棗50克,糯米1000克,白糖500克。
將薏仁洗淨加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煮至薏苡仁開花時,再將糯米、紅棗加入,煮至米爛。將山藥打成粉,待米爛時邊攪邊撒入鍋內,隔2分鍾後,再將荸薺粉撒入鍋內,攪勻後停火。將粥連藥一道裝入碗內,加入白糖即成。
可補脾益胃,除濕止帶。適用於脾虛之帶下。
5. 佛手豬小腸湯
佛手片30克,豬小腸1段(50厘米),薑絲、黃酒各適量。將佛手片洗淨,豬小腸用鹽內外搓洗幹淨切成小段,加水400毫升,下薑絲、精鹽、黃酒,煮熟,分2次服。
適用於婦女帶下,胸脅脹滿不舒。
6. 蟲草燉烏雞
烏骨雞1隻;冬蟲夏草10克,薑、精鹽、蔥、胡椒粉各適量。先將冬蟲夏草用水浸泡20分鍾,烏雞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將冬蟲夏草置於雞腹中,加入薑、蔥、胡椒粉、精鹽,燉雞至爛熟,分2次飲湯食肉。
可以溫腎補虛止帶。適用於腎虛帶下。
7. 雞冠花燉豬肚
雞冠花30克,豬肚1個。將豬肚洗淨,裝入雞冠花,並以線紮牢,入鍋,加水,燉熟食用。
可補虛健脾、清熱利濕。適用於脾虛帶下。
8. 三妙鵪鶉湯
鵪鶉1隻(約100克),薏苡仁30克,黃柏12克,蒼術6克。選肥嫩鵪鶉活宰,去毛及內髒,洗淨;薏苡仁炒黃,去火氣,備用;黃柏、蒼術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約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可清熱燥濕,利水止帶。適用於濕熱帶下。症見帶下量多,色黃而稠,氣味穢臭,小便短黃,口苦咽幹,或下陰微腫,瘙癢。
9. 藕汁雞冠花飲
藕汁半碗,紅雞冠花3朵,水煎後去渣取汁,用紅糖調服。每天2次,連服5天。
適用於濕熱型帶下病。
10. 木棉花粥
木棉花30克,大米250克,二物煮粥服用。每天1次,連服5天。
適用於濕熱型帶下病。
11. 蓮子紅棗糯米粥
蓮子35克,紅棗12枚,糯米100克,共煮粥食用。每天1次,連服7天。
適用於虛寒型帶下病。
12. 黃芪燉烏骨雞
烏骨雞1隻,黃芪60克,加水適量。將黃芪放入雞腹內,放入少許鹽,蒸爛食用。每天1次,連服5天。
適用於虛寒型帶下病。
13. 人參核桃湯
人參3克,核桃肉3個。將人參切片,每個核桃肉掰成兩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熬煮1小時即成,隨時飲用。
可補氣益腎。適用於帶下清稀,量多,終月淋漓不斷,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小便清長頻多。
14. 絲瓜白糖飲
老絲瓜1段,白糖少許。將老絲瓜洗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煮15分鍾,稍晾冷,濾去渣,加入白糖,拌勻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可清熱解毒而不傷陰。適用於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15. 豆漿衝白果
生白果7枚,豆漿150毫升。將白果搗爛如泥,豆漿燒沸後,衝服白果泥,當茶飲用。
可以健脾、除濕、止帶。適用於白帶量多,久下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脈弱。16. 薏苡薄荷粥
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荊芥15克,蔥白15克。
將薄荷、荊芥、蔥白擇洗幹淨,放入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燒沸後,用文火煎10分鍾,潷出原汁,盛於碗內。將薏苡仁淘洗後,置入鍋內,加入藥汁,置中火煮至薏苡仁開花熟爛,食用時,加鹽調味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可健脾滲濕,祛風散寒。適用於帶下量多,黏膩,伴四肢沉困乏力或酸楚,不喜飲水,苔膩。
17. 黃豆鯽魚湯
鯽魚1條,白果2枚,黃豆30克。白果去殼;生薑洗淨;黃豆洗淨,用清水浸約1小時;鯽魚宰殺,去鱗、鰓及內髒,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旺火煮沸,改文火煲約2小時,調味即成。
有健脾祛濕、收斂止帶之功效。
18. 木耳豬肝湯
黑木耳20克用溫水泡發,洗淨,切成小塊,放入鍋中,加水燒沸,再加入100克豬肝片及薑絲、精鹽,用文火煮熟,撒入味精,淋入芝麻油,調勻即成。
適用於婦女白帶夾有赤色,有異味者。
19. 白果豆皮粥
豆腐皮80克,白果2枚,粳米50克。將白果去殼、心,與粳米、豆腐皮同煮粥。
有斂肺定喘、收澀止帶之功效。
20. 香稻葉粥
香稻葉若幹,粳米100克,先煎香稻葉,去渣取湯,加入粳米煮粥。空腹服食。
有芳香開胃,清熱利濕之功效。
閉 經
閉經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年逾18周歲女性,月經尚未來潮者,稱為原發性閉經,如月經周期建立後,停經3個月以上者,稱為繼發性閉經。
引起閉經的原因有全身性疾病,如慢性疾病、貧血、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也有局部疾病,如子宮結核、腫瘤等;甚至包括過度疲勞、重大精神創傷等。
而先天性生殖器官發生異常或後天器官損傷也能造成本病,卻非藥物和食物所能奏效的,故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之內。
閉經患者常有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氣滯血淤、痰濕阻滯等症狀。
1. 鹿茸燉烏雞
鹿茸10克,烏雞1隻(250克)。將烏雞宰殺後去毛及內髒,洗淨,切成小塊,與鹿茸齊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文火隔開水燉3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可滋腎益精,調經。適用於肝腎不足之閉經。
2. 鱉甲燉鴿
鱉甲50克,鴿子1隻。將白鴿去毛及內髒,洗淨,再將鱉甲打碎放入鴿腹內,共置沙鍋中,加水適量,燉熟後去鱉甲,吃鴿肉喝湯。隔日服1次,每月連服6次。
可滋補精血。適用於肝腎不足之閉經。
3. 參枸胎盤湯
枸杞子20克,黨參30克,甘草3克,胎盤1/4個,瘦豬肉100克,生薑2片。將胎盤、豬肉分別洗淨,切成小塊,黨參、枸杞子、甘草洗淨,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可滋補肝腎,養血調經。適用於肝腎不足之閉經。
4. 枸杞蒸雞
枸杞15克,當歸10克,製首烏15克,子母雞1隻,料酒、食鹽、胡椒麵、生薑、蔥等佐料適量。
將子母雞殺後,洗淨,放入鍋內用沸水氽透,撈出放入涼水內衝洗幹淨,瀝盡水分,再把上3味藥放入雞腹內,然後同蔥、薑等調料一起放入盆內,加水適量,將盆蓋好,用濕棉紙封住盆口,上籠蒸2小時取出。將棉紙揭去,揀去薑、蔥及藥物,加入味精即可食用。
可滋補精血,調經。適用於肝腎不足之閉經。
5. 鱉魚瘦肉湯
鱉魚1隻,豬瘦肉150克,加入少許鹽,煮熟後食用。每天1次。
適用於肝腎不足之閉經。
6. 十全大補湯
人參、炙黃芪、炒白術、酒白芍、茯苓各10克,炒川芎、炙甘草各6克,熟地、當歸各15克,桂圓3克,水煎後去渣。隨後放入墨魚、豬肚各5克,豬肉500克,生薑30克,加入適量調味料同煮,喝湯吃肉。每天2次。
適用於氣血虛寒之閉經。
7. 紅花糯米粥
藏紅花、當歸各10克,丹參15克,糯米250克。先將三味藥煎湯後去渣,再將糯米放入煮粥。空腹食用,每天2次。
適用於氣滯血瘀之閉經。
8. 苡米山楂粥
苡米35克,山楂、炒扁豆各15克,紅糖20克,煮粥食用。每天2次。
適用於痰濕阻滯之閉經。
9. 糯米紅豆粥
紅糯米50克,赤小豆20克,生山楂10克,薏苡仁20克,紅棗50枚。上料共煮粥。服時加紅糖少許,每日早晚各服1次。
適用於脾虛痰盛性閉經(多見青春期)。
10. 墨魚茜草湯
墨魚肉30克,茜草20克,星宿草15克。上料共加水煎。每日服一劑。
適用於閉經。
11. 桃仁燉牛血
桃仁10~12克,鮮牛血(凝固)200克。牛血切塊,和桃仁加水燉湯,食鹽少許調味食用。
適用於閉經。
12. 桃仁蓮藕湯
桃仁10克,蓮藕250克。上料洗淨、切塊,加清水適量煮湯,食鹽少許調味食用。
適用於閉經。
13. 芝麻核桃糖
黑芝麻、核桃肉各250克,赤砂糖500克。將赤砂糖入鍋加水適量,用文火煮至濃稠時停火。將黑芝麻、核桃仁炒熟,倒入糖內拌勻,然後倒入塗有熟茶油的瓷盤內,稍冷,用刀劃分成條塊即成。每次50~100克,每日2次。
可滋補肝腎,調經。適用於肝腎不足之閉經。
14. 首烏黃芪烏雞湯
烏雞肉200克,製首烏20克,黃芪15克,紅棗10個。將黃芪、製首烏洗淨,用棉布袋裝,封口,紅棗(去核)洗淨,烏雞肉洗淨,去脂肪,切成小塊。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去藥袋後,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可以益氣補血調經。適用於氣血虛弱之閉經。
15. 當歸紅棗粥
當歸15克,粳米50克,紅棗10枚,紅糖適量。將當歸用溫水浸泡片刻,加水200毫升,先煎濃汁約100毫升,去渣取汁,入粳米、紅棗、紅糖,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煮至米開湯稠為度。早晚空腹溫熱服,10天1療程。
可補血調經。適用於氣血虛弱之閉經。
16. 龜甲子雞湯
烏龜1隻,甲魚(鱉)1隻,童子雞1隻,龜膏、阿膠各少量。將烏龜、甲魚、童子雞洗淨取肉,與龜膏、阿膠同放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煨湯,調味食之,吃龜、鱉、雞肉,喝湯。
可以補腎益精養血。適用於陰虛血燥之閉經。
17. 雞蛋當歸黨參湯
雞蛋2個,當歸、黨參各15克。將當歸、黨參與雞蛋同煮,待雞蛋煮熟後去殼,再與藥水同煎,吃蛋喝湯。每天2次。
適用於氣血虛寒之閉經。
18. 黃芪杞子燉乳鴿
黃芪、枸杞子各30克,洗淨後的乳鴿1隻,加水適量,燉熟,吃肉飲湯。每天2次。
適用於氣血虛寒之閉經。
19. 桃仁粥
桃仁15克,粳米100克。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稀粥。空腹服用,每天2次。
適用於氣滯血瘀之閉經。
20. 紅花酒
藏紅花50克,黃酒1000毫升,浸泡1周後服用。每次50毫升,每天2次,每月連服6天。
適用於氣滯血瘀之閉經。
痛 經
婦女在月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劇烈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甚至伴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手足厥冷等,伴隨月經周期發作者,稱為痛經。此病是婦科常見病,多見於青年女性。
痛經患者的主要症狀為下腹部疼痛,嚴重者可放射至肛門、外陰及腰胯部,以及麵色蒼白、嘔吐、頭暈、乏力。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氣血虧虛,肝腎虧損,以及肝氣鬱結,寒凝胞宮,氣滯血瘀所致,當以益氣養血,補益肝腎、溫經散寒、理氣化瘀為治。
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亦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是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
痛經患者應多食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溫性食物,同時,應嚴格忌食辛辣、生冷、寒涼的食物。
1. 調經湯
豬瘦肉60克,益母草60克,豆油、鹽、糖、料酒各少許,蔥、薑、八角茴香各5克。將豬肉、益母草洗淨,豬肉切成2厘米小塊,並將益母草及八角茴香裝料袋,炒鍋內加熟豆油,油熱後投入豬肉塊,翻炒至水氣散盡,加清湯1000毫升,放入鹽、糖,料酒及益母草料袋,湯開後移至文火上再燒90分鍾即可食用。
可補氣補血,調經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之痛經。
2. 化瘀止痛粥
薤白15克,丹參20克,桃仁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薤白、丹參、桃仁煎沸20分鍾,去渣留汁,放入粳米,將熟時加少許冰糖,煮成粥後即可食用。
可以活血理氣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之痛經。
3. 佛手山楂飲
佛手、山楂各10克,紅糖適量。沸水衝泡代茶飲,經前2日或於行經期間飲用。
可理氣化瘀,調經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之痛經。
4. 丹參酒
丹參3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延胡索15克,黃酒200毫升。將上述諸藥洗淨切小塊,共放入黃酒中浸泡30日,於經前或經期每次服10毫升,每日2次。
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之痛經。
5. 田七佛手燉雞
雞肉120克,田七12克,佛手12克,紅棗4枚。選鮮嫩雞肉,洗淨,切粒;田七、佛手洗淨;紅棗去核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隔水用文火煲2~3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可活血去瘀,通經止痛。適用於血瘀痛經。症見經行腹痛,經量少而色黯,時有血塊,血塊排出後腹痛減,舌紫暗邊有瘀點,脈澀。
6. 鱅魚幹薑桃仁湯
鱅魚1尾(重約500克),幹薑(切碎)、桃仁各10克,肉桂5克,胡椒10粒,豬骨湯100毫升,芫荽適量。
將鱅魚宰殺,去魚鱗及內髒,胡椒搗碎。芫荽洗淨切段,旺火起鍋下油,燒至八成熱,先將魚煎兩麵微黃,注入豬骨湯,燒開後,加入幹薑、肉桂、胡椒和精鹽,煮至魚熟,下味精和芫荽。分l~2次趁熱食肉喝湯。
適用於婦女氣滯血瘀型痛經。
7. 山楂葵子湯
山楂50克,葵花子仁50克,紅糖100克。將山楂洗淨,加入葵花籽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燉煮,將成時,加入紅糖,再稍煮即成湯。
此湯健脾胃、補中益氣,行經前2~3日服用,可減輕經前、經後疼病。適用於氣血兩虛型痛經。
8. 桂枝大棗湯
桂枝13.5克,大棗10枚,山楂10克,紅糖40克。將桂枝、大棗、山楂水煎取汁,納入紅糖煮沸後趁熱飲服,每日2次。
可溫經散寒,活血止痛。適用於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得熱痛減,經行量少。
9. 薑棗花椒湯
幹薑50克,大棗30克,水500毫升,煮沸,投入花椒9克,改用文火煎湯。行經前3天開始服用,每天1次,連服5天。
適用於痛經。
10. 羊肉燉黃芪當歸
羊肉塊500克,黃芪20克,當歸50克,生薑5片。共燉湯,吃肉飲湯。每天1次,經期服用,連用5天。
適用於痛經。
11. 雞肉燉黃芪阿膠
雞肉塊250克,黃芪30克,生薑5片,阿膠15克,水1000毫升。前三味用文火燉爛,再加入阿膠熔化,加少許鹽,吃肉飲湯。
適用於痛經。
12. 茉莉玫瑰粥
茉莉花5克,玫瑰花3朵,大米30克,與冰糖適量同煮粥。早晚食粥。
適用於痛經。
13. 痛經茶
香附、烏藥、延胡各10克,肉桂3克。上藥共研細末後,以沸水衝泡為茶,每日1劑,連服5天。
可溫經理氣,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之痛經。
14. 調經酒
當歸、吳茱萸、川芎各24克,炒白芍、白茯苓、陳皮、延胡索、丹皮各18克,香附(醋炒),熟地各36克,小茴香(鹽炒)、砂仁各12克,白酒250毫升。
將上藥搗碎,裝入絹布袋裏,與白酒同置入容器中,密封後放進鍋內隔水煮2小時,靜置2~4小時即可服用。
可活血調經,開鬱行氣。適用於氣滯血瘀之痛經。
15. 桂皮山楂湯
桂皮6克,山楂肉9克,紅糖50克。上料加水煎溫服。於月經來潮前,每日1次,連服2~3日。
適用於痛經。
16. 二皮湯
牡丹花根皮、芍藥花根皮各10克,紅糖適量。將2藥去除根莖、須根及泥土,曬幹、切片,加水煎煮成稠湯,加紅糖適量,分2次飲用。
有清熱涼血、祛瘀止血雙重功效。適用於血熱引起的月經超前、經量增多及血瘀引起的痛經閉經、月經超前、月經量多。
17. 艾葉粥
幹艾葉15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先將艾葉煎取濃汁,然後與粳米、紅糖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熬成稀粥即成。每日1劑,分數次服用。
可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適用於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等。
18. 玫瑰粳米粥
鮮玫瑰花50克,粳米100克。選擇未全開花的玫瑰花,摘下花瓣洗淨;將粳米入鍋,加適量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熬成稀粥,最後加入玫瑰花,稍煮即成。每日1劑,分數次服用。
可疏肝解鬱,調暢氣血,和血調經。適用於行經腹痛、經血色紫含塊者。19. 桂漿粥
肉桂少許放入鍋內煎取濃汁,去渣;粳米100克加水適量煮沸,調入肉桂汁及紅糖,同煮為粥即成。
有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之功效。
外陰瘙癢
外陰瘙癢常是陣發性發作,也可是持續性的,一般夜間或靜止時加劇,白天或緊張工作時瘙癢或不瘙癢。有的瘙癢十分嚴重,甚至難以忍受。
瘙癢的部分多位於陰蒂、小陰唇,也可波及大陰唇、會陰甚至肛門周圍。局部皮膚和黏膜外觀正常,但因癢而撓抓過度也會出現抓痕,分泌物不多,性質無改變。真菌性及滴蟲性外陰陰道炎,局部皮膚和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多。
適宜多吃蛋白質和糖類的食物,如豆漿、牛奶、肉、蛋、新鮮蔬菜和水果等。此外,應禁食發物及辛辣、油膩、甜膩的食物。
1. 瘦豬肉拌雙絲
熟豬瘦肉100克,豆腐幹100克,白菜100克,香菜少許,醋適量。
將熟豬瘦肉、豆腐幹切成絲,分別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開水投涼,瀝幹水分;白菜洗淨,擇去老葉,切成絲;香菜洗淨,切成2厘米長的段。
把白菜絲放入盤內,再依次放入豆腐幹絲、熟肉絲、香菜段,澆上用精鹽、味精、醬油、醋、香油兌成的調味汁,拌勻即可食用。
豬瘦肉、豆腐均富含蛋白質,白菜、香菜清涼去火,此菜適合外陰瘙癢婦女食用。
2. 肉末臥雞蛋
雞蛋750克,牛肉末250克,番茄醬75克,大蒜12克,植物油50克,精鹽8克,胡椒粉少許,香葉1片,白糖12克,牛肉清湯250克。
大蒜切末,放入油鍋中,放入牛肉末炒熟後,放入香葉、番茄醬炒至油呈紅色時,放入牛肉清湯,微沸後放入胡椒麵、白糖、精鹽,調好口味成肉末沙司備用。將雞蛋液磕入碗內,放入微沸中煮五六成熟時成臥雞蛋,輕輕取出放入盤中央,上麵澆肉末沙司即成。
此菜富含蛋白質,還有西紅柿,適合外陰搔癢者食用。
3. 肉丸燒白菜
去皮豬五花肉200克,鴨蛋1個,大白菜心500克,荸薺100克,冬筍片50克,水發香菇5克,味精1克,幹澱粉50克,水澱粉10克,豬骨湯200克,花生油500克(約耗75克)。
把豬肉洗淨,剁成泥;荸薺去皮,剁成末,一並加上幹澱粉、鴨蛋液、醬油、味精,攪拌均勻,製成肉丸子12個,然後下油鍋,炸至六成熟,撈出備用。
炒鍋放在旺火上,放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將擇洗幹淨的白菜下鍋炒軟,再放入香菇、冬筍、醬油炒片刻,之後放在文火上,倒入骨頭湯、鹽燜至白菜七成熟時,加入肉丸,燜15分鍾,然後將水澱粉調稀勾芡,再燒沸,先將白菜等料撈起裝盤,然後撈出肉丸,放在白菜上即可食用。
此菜營養豐富全麵,含蛋白質多,是患外陰瘙癢症婦女的理想保健食品。
4. 菠菜臥雞蛋
雞蛋10個,麵包175克(約5片),黃油13克,沙拉調料375克,淨菠菜250克,精鹽5克,醋精少許。
鍋內放水燒沸,滴入少許醋精,將雞蛋液磕入鍋內,微沸2分鍾備用。沙拉調料加煮熟過的菠菜泥,放入鹽調好口味,成菠菜沙司。麵包去掉四邊,放箅子上烤至兩麵上色,抹上黃油,起菜時把麵包放在盤內,上邊放2個臥雞蛋,澆上菠菜沙司即可上桌。
外陰瘙癢婦女常食可減輕症狀。
5. 牛奶荷包蛋
雞蛋2個,牛奶150克,白糖20克,蘋果半個。將雞蛋液磕入沸水鍋內煮熟,撈出放置碗內。將蘋果去皮、核,切成小丁,與白糖、牛奶同放入鍋中煮沸,倒入盛有荷包蛋的碗中即成。
雞蛋、牛奶均富含蛋白質,再加生津止渴的蘋果,對防治外陰瘙癢有益。
6. 豆漿雞蛋
豆漿1碗,雞蛋1隻,白糖適量。將雞蛋液磕入碗內,攪勻,用燒沸的濃豆漿衝入碗內,再調入白糖即可飲用。
豆漿富含蛋白質,有補虛、潤燥、清肺之功效,與清熱消炎的雞蛋和滋陰生津的白糖相配,使此食品富含蛋白質和糖類,有利於防治外陰瘙癢症。
7. 豆漿粥
粳米50克淘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米將熟時,放入適量豆漿、白糖,再煮沸3~5分鍾即成。
常吃豆漿粥有止外陰瘙癢的作用。
外陰白斑
外陰白斑是女性外生殖器部位的黏膜,或黏膜近旁皮膚表麵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以增殖為主的慢性炎症病變,多發生於中、老年婦女。
西醫認為本病有慢性炎症的刺激如慢性陰道炎、盆腔炎、宮頸炎等;有機械性刺激,如長期穿用質地硬的緊身褲和其他的機械性摩擦等,其他如性激素的改變及慢性上皮營養不良亦是產生的原因之一。
中醫認為其發病多因肝失條達,鬱而化火,脾失健運,積濕生熱,經脈空虛,肝脾濕熱下注,阻於女陰,再加上陰道分泌物的長期刺激,而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也可導致本症發生。
故外陰白斑屬中醫學的陰癢範疇。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濕熱下注,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三種類型。因此在食療方麵應配以清熱利濕、滋陰養血的藥膳方。
1. 馬鞭炒豬肝
鮮馬鞭草60克,豬肝100克。鮮馬鞭草洗淨切成小段,豬肝切片,混勻後放於碟內,隔水蒸熟服食,每日1次。
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適用於濕熱下注之外陰白斑。
2. 補元飲
黨參10克,幹薑5克,雲苓10克,山萸肉10克,仙靈脾6克。將以上藥物洗淨後共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湯代茶飲。
可溫腎健脾養血。適用於脾腎陽虛之外陰白斑。
3. 黨參核桃燉雞
黨參20克,雲苓15克,幹薑5克,枸杞子15克,核桃肉15克,雞肉150克。雞肉洗淨切塊,其他洗淨用紗布包好,共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改小火慢燉,至雞肉爛熟後加調味品,去藥渣,吃肉喝湯。
可補中益氣,溫腎填髓。適用於脾腎陽虛之外陰白斑。
4. 枸杞子豬肝湯
枸杞子20克,豬肝125克。豬肝洗淨切片調味,枸杞子洗淨煎湯,將沸湯反複掏入盛豬肝的碗內,至豬肝8成熟後,倒入鍋內煮沸,1沸後即可。空腹食或佐餐服用。
可以補肝腎,養陰血。適用於肝腎陰虛之外陰白斑。
5. 雞冠花薏米粥
雞冠花30克,薏米50克,粳米150克,佐料適量。將雞冠花洗淨,與薏米、粳米同放沙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煮粥,至粥熟爛時,下佐料即可食用。
可以清熱,除濕,解毒。適用於濕熱下注之外陰白斑。
6. 山藥茯苓粥
淮山藥15克,茯苓18克,肉桂6克,仙靈脾12克,粳米50克。前4味用紗布包好紮緊口,與粳米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小火慢煮,至米開花粥成後,去藥包即可服食。
可以溫腎健脾止癢。適用於脾腎陽虛之外陰白斑。
7. 生地菊花枸杞飲
生地黃15克,白菊花12克,枸杞子15克,冰糖適量。前3味同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煎半小時,去渣加冰糖頓服。
可清熱養陰,滋補肝腎。適用於肝腎陰虛之外陰白斑。
8. 土茯苓馬蹄燉豬骨
土茯苓500克,馬蹄(荸薺)200克,豬骨500克,佐料適量。先將土茯苓與豬骨同煮取汁,然後加入馬蹄(去皮),用小火燉半小時,加佐料即可分次服用。
可清熱利濕,解毒。適用於濕熱下注之外陰白斑。
9. 薏仁蓮子粥
薏苡仁30克,蓮子肉30克。苡仁先煮,然後加入蓮子肉(去心),共煮粥,放入冰糖適量,桂花少許,早餐食用,或隨意食之。
可清熱除濕,解毒止癢。適用於濕熱下注之外陰白斑。
10. 壯陽湯
豬腎1~2具,豬尾龍(豬尾巴連脊骨)1條,巴戟天20克,仙靈脾10克,菟絲子9克,吳茱萸6克,牡蠣10克。
豬尾龍切段,與上料同放入沙鍋內,加水及鹽適量。先以武火煲沸後,改用文火慢煲。待好後,將洗淨切花成塊之豬腎盛湯碗內調味,並反複掏入豬尾龍熱湯,至8成熟後,傾入沙鍋熱湯內,1沸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