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蒙古出援(1 / 2)

承親王碩塞是在新年之後就出使蒙古,試探這時蒙古對清廷的態度。

雖然在碩塞離開北京的時候,中華軍尚未跨過鴨綠江,進攻遼東,但碩塞也知道,朝鮮一失,遼東肯定是保不住了,現在隻有蒙古是清廷的最後退路。如果能夠說動蒙古,讓清廷在蒙古立足,不僅可以延續愛新覺羅氏的宗室,而目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之後,再得到蒙古各盟旗的支持,也未必不能東山再起,雖然說奪取中原的可能性不大,但收複遼東、建州等滿族的發祥之地,還是完全可以做到了。

因此碩塞也深知自己這一次出使蒙古的責任重大,因此到了蒙古之後,他第一站就是到與清廷關係最為近密低哲裏木盟。

清廷雖然設置了蒙古八旗,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樣,實際是甴歸複了清廷的蒙古族人組成的一種軍事組織,其基本職能還是滿清的親軍,由清廷最高統治者統帥。但並不是清廷統治蒙古的機構,因此在清廷入關之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做為滿八旗的協助補充兵力,在中國大地上征戰,並不是在蒙古駐守。在另一時空裏,到了清中後期,蒙古八旗實際己經完全滿化,大部份人都歸化成滿族人。

而清廷又在蒙古地區按八旗模式,設立了一種盟旗製度,這才是清廷對蒙古的羈絆、統治機構。因此蒙古盟旗製度與蒙古八旗製度看起來相似,實際完全不同,其主要職能是管理本旗的民事與行政,相當於地方的自治機構。

因為蒙古的傳統,一般都是以部落為基本組成單位,但清廷征服蒙古之後,將蒙古各部進行編旗,小部落編為一旗,大部落分為數旗,各旗互不相幹,毎旗設劄薩克即旗長一人,主管全旗事務,也成為蒙古的基本行政構成,然後由若幹個旗組成一個盟,業清廷指定的會盟處,設盟長、副盟長一人,從各旗劄薩克中產生,付責主管全盟事務,不能幹預各旗事務,也無權發布政令,同時還要對朝廷付責,這一套蒙古地區的行政製度,在另一時空裏一直沿用到三百多年以後,包括天朝成立之後,仍在使用。

同時清廷對蒙古的統治,其實也是有一個過程,在入關前後,大體完成了內蒙古地區的編旗,將內蒙古二十四部,分編為四十九旗,並設哲裏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六個盟。另外還有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這兩個地區由清廷直接管轄。而設盟之後,各盟的蒙古族人隻能在本盟以內的地域放牧,不得越界。

而直到乾隆時期,才完成了外蒙各部的歸化和編旗,共編了八十九旗、設土謝圖汗部盟、車臣汗部盟、紮薩克圖汗盟、賽因諾顏部盟。

蒙古的盟旗製度建立之後,使蒙古各部勢力逐漸分化,並對象古社會固定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並且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蒙古的統率力,使蒙古部落佑自治權逐步減少,而國家主權的影響逐步增強。同時清廷又將這一經驗擴展到青海、新疆等地,也是中國朝代首次真正對這些地區形成了有效的統治。因此才說清廷對中國曆史最大的供獻就是大體確實了中囯的版圖。

哲裏木盟一共有四部十旗,其中科爾泌部就占了六個旗,其中莊太後的家族就占了兩個旗,一個是莊太後的大哥烏克善為科爾沁右翼後旗旗主,並受封卓哩克圖親王,另一個是老四滿珠習禮是科爾沁左翼中旗旗主,受封紮薩克達爾罕親王。而另外兩個:察罕、索納穆也都被封為貝勒。而科爾泌部的另外四個旗,也和莊太後的家族多少都有一些親戚關係。

因此碩塞到了蒙古, 首先找到科爾沁右翼後旗, 去見烏克善,因為他不僅是福臨的舅舅,同時也是福臨的嶽父。還是現任的哲裏木盟的盟主。

果然是親戚確實就好說話一些,碩塞對烏克善也沒有隱瞞,直接將現在清廷的局勢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訴給了烏克善。

由於這個時代的消息傳遞困難,再加上蒙古和中原畢竟還是有一些隔離,因此雖然說哲裏木盟多多少少也聽到一些清廷不利的消息,但卻沒有想到,清廷競然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烏克善也不由得大為震驚,趕忙招集三個弟弟來聚議。

畢竟烏克善兄弟四人和清廷的關糸實在太過近密了,皇太後哲是他們的親姑姑,莊太後是親姐妹,皇後是烏克善的女兒,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別的選擇。

於是烏克善立刻下令哲裏木盟的各旗,招開盟會,在會上又向其他各旗通報了現在清廷的處境,其實整個科爾沁部和清廷的關係都十分近密,結成的政治婚姻就不下十餘樁,再加上各旗旗主對中原的局勢並不了解,雖然有些不明白,怎樣清廷一夜之間又回到解放前了,盡管碩塞也說少中華軍的火器是多麼厲害,但各旗主沒有親眼見到,也都並不認為中華軍有多麼可怕,因此當然都決定幫忙。有了科爾沁六旗的支持,其他三部四旗當然也不會反對,於是整個哲裏木盟很快就達成了一致,迎接清廷的皇室到蒙古來避難,並且組織兵力,幫助清廷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