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二章 對持(二)(1 / 2)

聽商毅的這番話,不少大名心裏沒來由的感覺到了一陣害怕,畢竟有些人心裏確實很發虛。而在眾大名中,毛利廣綱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到不是心裏發虛,而是又羞又急,因為剛才商毅提到的吉川廣家按兵不動,小早川秀秋倒戈反擊,都是和毛利氏有關的。

吉川廣家、小早川秀秋其實都是毛利氏的孑孫。

這事情還要從一百多年以前說起,當時毛利家的第五十二代家督,號稱戰國第一智將的毛利元就,在1547年,毛利元就憑借毛利氏的兵威,將自己的次子毛利元春過繼給吉川氏做養子,改名吉川元春;將自己的三子毛利隆景繼承小早川氏做養子,改名小早川隆景;結果後來元春、隆景分別繼承了吉川家和小早川家,毛利元就又將毛利家主傳於長孑毛利隆元,這樣一來,實際上等於是毛利氏一門中同時有了三個大名,在當時號稱毛利兩川。

關原合戰中的吉川廣家是吉川元春的三子,而小早川秀秋則是小早川隆景的養子。

毛利元就的本意是想利用這種血緣親屬關係,以吉川、小早川兩大分家拱衛毛利本家,形成犄角並立,不可動搖之勢,居說毛利元就在臨死前將三子招致床邊,讓三人拆箭起誓,三人分折一箭可斷,而同折三箭而不斷,以示毛利、吉川、小早川三家要緊密團結,一致對外。但令毛利元就沒想到的是,一但了分家之後,就各有各的利益,想讓吉川、小早川兩家不計自家的得失,全力扶佐主家,根本就是不可能。

在第二代毛利隆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的時候,毛利兩川尚可團結合作,將毛利家推上了高峰,在豐臣秀吉時代,領地一度高達一百二十萬石,但到了第三代之後時,就開始各懷私心,才有了吉川廣家、小早川秀秋在關原合戰之中不顧大局利益,一個按兵不動,一個倒戈投降,最終導致西軍失利。

另外當時的毛利家主毛利元輝被推為西軍的總將,但在關原合戰的時候,毛利元輝卻身在大阪城裏,勸豐臣秀賴親臨戰場。而西軍戰場的實際指揮者是石田三成,盡管石田三成對豐臣氏的忠心不二,但資曆威望卻不足以服眾,根本指揮不動一些老資格的大名。

在後來也有人認為,毛利元輝其實也不希望西軍獲勝,才故意逗留大阪,而不去關原。否則如果毛利元輝親臨關原戰場,指揮西軍,結局就不一樣了,因為毛利元輝的資曆威望可不是石田三成可比的,有他在軍前坐鎮,吉川廣家、小早川秀秋也未必敢妄動,致少毛利秀元不敢不出戰。

因此從另一個側麵看,關原大戰實際上是一場由毛利氏主導的戰鬥,不論一方總大將或是扭轉乾坤的角色,其實都是由毛利一族所承擔,最後的勝利者徳川家康,實際隻是這一戰中的配角。隻是這個決定性角色最後卻換來的卻是一個悲痛的後果。

在關原合戰之後,毛利元輝雖然保住了長州藩位,但領地從一百二十萬石削致三十九萬石,吉川廣家雖然在戰場上幫了徳川家康一把,但卻被毛利家視為叛臣,領地也從十四萬五千石削致三萬石,而小早川秀秋更是背負倒戈叛敵,出賣家主的惡名,在二年之後鬱鬱而終,由於小早川秀秋無孑,小早川一脈也從此斷了後。而毛利元就精心構造的毛利兩川體製也徹底瓦解,同時還成為日本的笑柄。

因此聽到商毅點名舉例吉川廣家、小早川秀秋,毛利廣綱也有些沉不住氣了,畢竟對毛利氏來說,關原合戰一直都是恥辱,因此立刻出列道:“皇上,我們長州藩願隨皇上出戰,而且這次關原之戰,請皇上讓我們長州藩來打頭陣,以洗清上一次關原之戰,毛利氏的恥辰。”

商毅點了點頭,道:“知恥而後勇,毛利廣綱,你的年級雖然不大,但勇氣可嘉,我會給你洗清前恥的機會。”

毛利廣綱大喜,道:“多謝皇上。”

有了一個表態的,立刻也就有第二個、第三個,畢竟在場的四十七位大各心裏都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容自己說不,也許商毅現在不會說什麼,但秋後算帳這個詞,日本人都懂的。

另外各大名對中華軍的實力也有足夠的信心,由其是商毅說出隻帶中華軍出戰,也向眾大名暗示,隻憑著中華軍,就足夠戰勝三十萬幕府軍了。既然商毅有這樣的把握,那麼為什麼不跟著中華軍一起出戰呢?打贏了這一戰,倒幕也就基本成功了,將來重新劃分曰本的秩序,也可以為自巳爭取到足夠的利益,因此也都紛紛表示,願意隨中華軍一起出戰。而且有不少大名都當場起暫賭咒,發暫要與幕府軍決一死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