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簡稱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事處劉氏莊園,印刻對聯一副地當資邵是故家鄉,問幾世入黔,數典相傳將十代;派衍宗支乃新祠宇,備三牲祭祖,承先佑啟到千秋。款式民國二十年辛未孟秋。合族恭題。今天,讓我們從這一副對聯開始,認識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對西南地區影響較大的一個家族,這個曾經權傾一時、富甲一方的家族,就是興義下五屯劉氏家族。
地當資邵是故家鄉
興義劉氏家族祖籍湖南邵陽,清乾隆年間遷入貴州,到民國二年已經有100多年的曆史。“數典”則取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稱談出使朝的一個典故,胡承王說數典而忘其祖,其實就是不能忘記祖先的意思。7月,劉氏家族新宗祠修述完成,族人齊聚,豬、牛、羊三牲祭祀祖先。
清乾隆年間,劉氏家族人一世祖劉泰和有兄弟三人,大哥劉泰元,劉泰和居次,劉泰興為老三。數年間兄弟三人一直往來於湖南和貴州之間做生意,主要經營文房四寶的筆、墨和紙張。乾隆後期大哥劉泰元年事已高,回老家湖南邵陽養老,三弟劉泰興入贅貴州畢節黃門。劉泰和則定居黃草壩,與本地劉氏家族入黔二世祖劉文秀有妻室三人,分別為王氏、駱氏和羅氏。清乾隆六十年,王氏生一子劉明開,擇打老大。駱氏生有二子,為清嘉慶四年出生的劉明甚宇和七年出生的劉明揚字燕。
劉文秀三個兒子出生的時期正值社會動蕩時期。清嘉慶二年,黔西南地區因為平定工麻仙起義,清政府將南籠府賜名為興義府,以彰之風,府治就在今天的安龍縣,也就是興義麻城。興義府設罝知府一職相於現在黔西南自治州州長,為這一地區最高行政官。南籠府易名之前,黃草壩隸於普安州,最高長官僅為州判,州判是補佐知州的官員,從七品,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費草壩因距普安州較遠,考試不便,便公推代表花流清等赴種裏請設縣治理。嘉慶三年,清廷詔準雲貴總督都輝所奏,在黃存壩過興義縣,改隸興義府。
清道光年間,地方肅靖,經濟也發達起來。興義雖說是縣城,但是論市場繁榮卻遠不如下轄的捧乍小城。捧乍雍正年間就在此設縣,任命左穴遊擊一名,有西南屏障之稱。清雍正五年捧乍隸厲普安州,設巡檢一員,因捧乍為三江咽喉關隘,所以在城外增兵一營駐防。興義置縣後,設過文官知縣一位武將遊擊一員。同時將捧乍劃歸興義縣,同樣任命巡檢分治,捧乍巡檢為正九品,歸興義首任知縣範瑛管轄。武將則分置一守備駐防,歸遊擊管轄。捧乍毗鄰雲南、廣西兩省,因此商客雲集、商貿發達,特別是擁有一個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區最大的牛馬貿易市場。
清道光後期,劉氏祖劉文秀家道中落,為謀生活,便拖家帶口搬遷到捧乍經商。當然,這種搬遷行為並不是個案,在當時,由興義縣城搬遷至捧乍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興義的另一大家族何氏家族,也有類似的搬遷經曆。隻不過何氏家族是變賣了在興義所有的房產十地搬遷而來,而劉文秀不是,從劉文秀妻子王氏、駱氏死後的埋葬地點是興義縣城邊下補路、蘭花山這一點來看,劉氏家族在興義縣城當時還有部分留守人清鹹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給處於黑暗統治下的貴州各族人民帶來了希望。各族人民紛紛組織起來抗爭,舉義旗,支持太平天聞起義。捧乍作為一個商貿和軍事東鎮在風起雲湧的各族人民大起義中,不僅受到了太平軍,廣西天地會起義軍、雲南杜文秀起義軍三股勢力的威脅,還直接受到兵荒馬亂帶來的土匪滋擾的影響,遂開始蕭條。為躲避兵災,清鹹豐二年(1852年)劉文秀舉家遷到捧乍管轄的東南深處的石山中,也就是現在的興義市泥氹五台寨。
掘穴灌狗血
泥氹五台賽廟了南盤江流域一個典型的布依族村寨,舊時名,距泥氹街子也就兩裏路。寨內宙裕成林,壞境優美,房屋均是古樸的吊腳樓,村民汫純正的布依話,喝布依灑,跳布依舞。貴州鹹同大起義,在外麵的世界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因泥氹實在太偏僻之地,所以反而享有難得的一月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