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秀遷到泥氹五台寨,命其子女利用泥氹地盛產籽開始做榨桐油生意,成本低而賣價高,獨此一家,不愁銷路,很快就物離年豐,積了不少銀錢。享了幾年福劉文秀也壽終正寢,和二老婆羅氏合葬在五台後山。

劉氏家族本以為就這樣頌風順水地在泥氹五台生活下去,但曆史總會因一些當初看似無關的事情而變得撲朔迷離。4年之後也就是清成豐六年同劉氏家族有驚人相似經曆的何氏家族在何銀鵝、何應欽曾祖父帶領下、也從捧乍搬遷到泥氹五台。更為巧合的是,何氏家族也看中當地榨油這一絕不賠的買賣。

劉何兩大家族前後隔4年來到泥氹五台,又都因榨桐油而居小康,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同行必結毒,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富足,榨桐作坊之間的角逐競爭逐漸升級為兩大家族之間的勢力鬥爭。而關於劉何兩家祖墳的鬥爭,卻影響到後來整個貴州的近現代史。曆史確實是無法意料到的,鹹豐八年深秋,劉文秀二子劉漲山誤聽白家榨油坊工人詭言,聽信劉家劉文秀墓被何氏家族掘穴灌入狗血,這對劉氏家族來說可謂滅頂之災的挑撥之詞,讓劉家族人群情激憤。當晚,劉氏家族幾乎傾巢出動,圍攻居住在五台寨的何家,打傷了包括何存榮、何應欽祖父在內的數人,還砸了何家榨桐油的機子。

鹹豐九年春,何銀鶥鬱鬱而終。為遏製劉家,其子何春榮委托滄江米鬥村朋友劉金成找來雲南一有名的風水先生,要為父親擇一席風水寶地,想從墳尖上把劉家壓下去。風水先生在附近尋訪後決定在劉家祖墳正對麵修建何墳。

劉氏祖墳本極氣派,位於一月山間盆地黃土包之頂。這黃土包之沿,山丘延展,碎頭湧動,地先生謂之日珍珠結網而劉氏祖塋所在的黃土包中擠出,禽蛋一般落入似巢的山間盆地,正是地理學中罕見的天弟抱蛋。包頂上的劉氏祖塋坐南麵北,遠眺即為泥函街子及其龍萌大山之間,正好插人五馬歸棲之一嶺的綠脊,是鄉民記憶中的靑龍汲水。劉氏家族煞費苦心地選好祖塋墳地後,又依風水先生之見,於墳前用段石免建台東西展亦50餘米,上下共分五級,由壩直至黃十包墳腳,嚴嚴實實護往劉氏墳塋。

巨石旋台莊重宏闊,裏八鄉均可看見,泥氹周邊鄉民摒棄了那塊地界拗口的布依地名稱謂,換之以五台相稱,沿用至今。

何存榮所請的風水先生,選中的正是劉氏枏墳前汲水開龍的腰間。兩墳南北相望相距百餘丈,正好處於山間盆地的南北兩端,何家的墳塋地勢上略出南麵土包之上的劉家墳頭。此地左稱三人抬餅,右為四人吹簫,七騎之請良正好將劉家壓在下麵。何氏墳地依山就勢而建,在墓前2米處用矩升石構建成孤形祭台邊坎,豎麵商度近丈,東西延展達60餘米,氣勢頗為壯觀,至今亦保存完好。時風水先生洋洋得意地告訴何存榮墳前的這塊壩子就像你何家的一張大桌啊!何存榮不解,風水先生解釋這劉家祖墳不正好就像你何家桌上圍盤中的雞蛋,是你家的下飯菜?

此後,劉何兩家不斷為收購桐籽和販賣桐油發生爭執,甚至激烈火並。劉家族的難門人劉燕山57歲,已垂髯之年。何氏家族門人何春榮40剛過,正壯年。因此,在這股家族勢力的鬥爭中,何家逐漸搶得先機占了上風,加之在人際關係中鄉民偏向何家,劉燕山便有些心灰意冷。為避矛盾,保證下一步家族的更好發展,清鹹豐九年秋,劉氏家族離開泥氹五台,遷至興義城由五裏的納吉寨住。不久,又遷至毗鄰納吉寨卜—五屯居住。

掘穴灌狗血事件,造成劉何典家的積怨,為後來劉氏家族與何應飲的矛盾埋下了伏筆,拉開了劉何兩家恩怨的序幕,對興義、貴州乃至西南軍閥曆史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