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下五屯下五屯這個地名,出現在劉官禮撰寫的忠義祠記中庚申冬,先大夫率伯兄官箴、仲兄官霖築石絕下五屯。下五屯位於興義縣城南四裏,這裏群山環抱土地肥沃,雨度充沛,氣候溫和,十裏平川,是地方上的主要產糧地。根據清代的南籠府圖我們可以看到,在草壩南麵今下五屯街道辦事處的位置,單獨畫出兩塊府地。也就是說,嘉慶二年(1797年)清政府將南籠府賜名為興義府後,因這裏土地肥沃,盛產糧食,便劃出這兩塊地歸興義府。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這兩塊地歸黔西南自治州府直接管轄,當時兩塊府地的名稱叫花閣五屯。

清嘉慶三年(1798年)清廷在黃蘋壩設置興義縣後,裁撤符安衛原左、右所,改設左裏、右裏古代有五家為鄰,冗鄰為裏的說法,在原興義府地花閣屯設南裏三裏,又重新統一劃歸興義縣管轄。

清道光末年,南裏已經發展到下軲花閣屯、諍屯、那岔屯、那必屯、科佐屯、上五屯、下五屯、王家屯、邱家屯、苷吳村、聚家屯、新屯、於家咆、響水屯、雞場等43個也賽,而原來這一地區的中心地帶花閣五屯也發展演變為俗稱的花閣十二屯,而下五屯又因劉氏家族在這裏鎮壓回族義軍,而成為花閣十二屯中最為重要的核心部分。當然,這一地區民間也有十二軍屯的說法,但是終究未見任何史料和實物文宇,倒是在劉氏莊園家廟正廳的主梁柱上寫有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元旦;興義縣花閣十二屯紳賚士庶公立的字樣。

清光緒二十八年,劉氏家族利用修建的下五屯城堡抗擊廣西會黨起義軍獲得成功。隨後對城堡進行維修加固,工程結束後,取永樣安康之意,將城堡命名為永康堡。永康堡這一名稱逐漸廣為流傳開後,在下五屯以永康堡為中心的這一區域也逐漸被稱為永康。1932年3月,興義具事貴州省公令將全縣劃分為7個區、6個鎮和71鄉,下五屯這一中心地民疋式被鉍名永康鎮,隸屬於第二區。1941年永康鎮又改為永康鄉,並一直延續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基於政治上的考慮,因堡而得名的永康鄉又重新被改回下五屯這一稱呼。今天,在下五屯這一地區的老百姓仍然習慣把劉氏家族建的城堡稱為永康堡,住在城堡裏的百姓稱為堡裏頭的人。這也是本書《百年永康》書名的由來。關於這座城堡,本書將會在以後章節詳盡描述,這裏不再贅述。

劉燕山與妻子王氏共有四子長子劉官箴,道光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出生,字銘之,又號洪魁;次子劉官莰,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九日生,字時之;三子劉官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十九日出生,字統之;四子劉官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六日出生,字懋之。劉家兄弟四人,個個魁梧彪悍有力,喜歡習武,性情粗獷;四人都是敢說敢幹,說打就動手的火炮人物。兄弟四人且喜歡讀書,初涉封建典禮,他們承繼父業後,聯合鄉紳,勾結官府,鎮壓革命,格殺人民,稱霸一方,建立了盤江劉家小王朝。

盤江史料輯記載弟兄均魁梧奇偉,膽力過人,附近無不敬之。劉煦山得諸子之力,家業日興,漸為下五屯首戶。其號召,可以左右人心回到清鹹豐九年冬,以劉燕山為首的劉氏家族遷到下五屯後在其四個兒子扶持下,逐歩發展。在字給自足的封建社會裏,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遲緩的邊遠山區,貴州興義縣劉氏家族的商業資本得不到快速發展。於是劉燕山遵循封建社會以農治家,以本守之的生財之道,放棄榨油業,轉而經略土地,善奪巧取大肆兼並。如先前定居下五屯的大戶陸將軍和尹道台兩家田產四十餘畝就被劉氏家族強取豪奪,並將兩家逐出鄉裏。劉氏家族則依托土地收租致富,迅速跨入下五屯地主階級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