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鹹豐季年,滇黔賊大起,官軍捕為難。總督張公亮諭民自保。庚申冬,先大夫率伯兄官策、仲兄官霖築石堡下五屯。時普安大河鋪回夷擾襲各郡,安義鎮趙公穗駐軍甚壟,同治壬戌年,敗於城。晦月,喪亡滋多,疫甚罷攻。

五月七日,弟結鄉兵六千餘人,舉幟複縣城。仲兄豐義士數十,肉搏城下,力戰死之,伯兄受殊傷。平昇劉安邦,張旭中起鄉兵應之,我軍連營三十餘以困城,成垂複。敵援大至,悉破我營。會羅平舉人孫清反奉檄事軍來援,賊分扼之,滇軍失利,我複抵,失營盡複。我軍將徐定邦絕賊糧援,遂複縣城,時冠絕二月和六日也。

伯足旋署安義左營遊擊,進兵複府城、新城、曆砝古磨、穿硐請賊巢,賊多還降,軍寧大振。署縣令陳聘傕主撫請於總督援我師。

五月,伯兄尋防捧乍,季弟官德從。賊帥張淩翔、馬訶閨,賄守備李風才,戕伯兄,因季弟賊焰複燃,禮計出季弟,控誅風才,結鄉人張元明、黃明徑、查其珍、呂調陽、吳正瑞集伯兄舊部鍾占魅、劉德勝、鄭學詩、尹正櫳等,籌餉械,備戰守。

丙寅四年,叛將林自清矯總督命來,七月二十四日劫城,遍蜣苒珞成,禮與季弟起鄉兵弈複之距陷城僅三也。適賊援大至,扼馬別橋以南連壘教十,相麋七十餘。季弟出奇兵抄後,破走之。

戌展,賊結滇麵蝥下遊叛苗來犯,眾號二十萬。我軍寡不能眾。七月,甚城三失,賊長圍攻我堡,勢正張。禮以重金募粵另五千屬西林在接同知葉正邦率攻府城冊亨。說降莆馬金魅反正,攻新城。賊狼顧,我軍束之,賊人敗走。八月二十日三複甚城。

己已六月,以鍾占魁三千人解普去斤珥。禮貧軍萬餘,餘以興義讀府所部及張旭中軍,進屯龍廣,分三路窺複府城,斯城亡我軍將潘文龍降夷複扱,不克而還。

辛未,滇黔各境皆平,大軍會集,禮籌犒之,季弟率鄉兵助戰。癸艮,甲戍次弟克支各成興郡肅清,禮受知總督到公嶽示子淇,光緒乙亥乞養歸。

於艮,專西遊匪起。壬寅,皐黔撫鄧公華,典兵於鄉。九月二日,捍賊萬餘,乘霧渡江,我箐口坊營力戰兩晝一夜,掄碼缺,設道洱,族子劉朝治,武生張雲祥事全管殉之。先乞援安義鎮岑有當不應,時候補道張公勝嚴駐軍府城乞之來援,與賊戰城下,不利6逞頊效,初六城陷,城悉銳來攻我堡,禮督部將曾春榮務諸子侄血戰十一日,減大挫,張軍亦日擊,明複縣城。

蓋縣城兄四失而四複之,我堡為之根木,將士先後死事者將萬人矣,同治申子,伯兄拗死難之靈,建忠義祠祀之,光緒乙亥毀於火,至是命兄於顯慎依故址從建之,二千有奇為工一期有半相成,記其二顛末如此。

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李冬下沈。花領雲南補用道皇人到官禮記,命次子顯治書石。

這是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下旬劉官禮撰寫的一笛千餘字長文忠義祠記,由其次子劉顯治題書在興義劉氏莊園忠義祠正廳前簷石柱兩列,讓我們從這篇研究於西南自治州鹹同軍書曆史最為重要的文章人手,揭開劉氏家族的發跡史。

鹹豐季年,清鹹豐三年(1853年)清工朝傾全力討平太平軍,在貴州的清軍也調赴湖廣等地與太平軍作戰,因而清軍在地方上兵力所存無幾,軍力比較薄弱。這為飽受壓迫的貴州民族起義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和條件,雲貴兩省民族起義如風起雲湧,一時間清政府在兩地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

清鹹豐六年(1856年)九月,張亮基奉命往安徽隨辦軍務。清鹹豐七年(1857年),赴雲南辦理撲滅回民起義事宜。次年,授雲南巡撫,升雲貴總督,也就是當時雲貴兩省的高軍琪長官。由於清軍在戰場上對民族義軍懲辦不力,因而當時張亮基才會諭民自保,也就是鼓勵地方鄉紳發展團練,自保家園。

庚申冬,也就總清鹹豐十年(1860年)冬天,劉燕山率領其長子劉官像、次子劉官霖在下五屯修築石堡。上世紀初,該石便被劉氏家族取名為永康堡。1985年月,地方政府為保護文物古跡,將永康堡定名為劉氏莊園,並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避免歧義,本書仍將該石堡統稱為永康堡,時普安大河,安義鎮趙公徳駐軍縣境,同治壬戌年九月敗於賊。普安大河鋪回夷擾陷全郡,即是貴州黔西南普安廳治今盤張淩翔、馬河閣等領導下的回族起義。因為劉氏家族的崛起和鎮壓此次民族起義有極大關係。因此,我們不得不將張淩翔、馬河閣領導的冋族起義緣由一一道來。

早在清鹹豐元年,普安大河鋪沙陀高姓豪紳家娶媳婦,迎親隊伍路過沙坡。沙坡回民圍觀並循土俗揀泥擲花轎,高家誤為大界挾怨。次年,沙坡間民張國珍娶,接親隊伍經過沙陀時,花轎被高發樣帶人圍住,新娘被人從花轎中拉出道到言語讕戲。後經人勸阻,才得以放行。

當晚,張家按土俗在洞房打存,高發祥的弟弟促入人群中,用石頭擊死新郞。此市訟至官府,久拖未決。張淩翔聚眾聯名上訪,驚動廳署。廳衙判付50兩銀做安葬費,回民不滿。舉人島甲山三子娶親,回民200餘眾在沙坡後山截住迎親隊,以同樣手法在打喜中致死新郎、新娘。高家告到官府,官府從中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回民賠付4500兩銀,了結命案。此後,沙陀高姓漢民不準進沙坡,沙坡回民不準走沙陀。

清鹹豐六年,雲南杜文秀領導回民起義,遣人到興義府與回民聯係,興義地區的民族起義已經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清鹹豐八年十一月,張淩翔利用兩族矛盾日益惡化,官府解決不力,聯合華家屯的馬河圖,領導回族人民舉行起義,與清政府展開激烈鬥爭。十一月八日,張淩翔、馬河圖首攻沙陀,殺死舉人高發揚、高發祥及高氏家族300餘人,並縱火燒毀島家房屋。隨後,起義軍攻陷亦資孔城奪取中軍械糧草,並占領近之西堡、海馬莊、馮家堡等地隨即逍人往興義府城、新城、貞豐等地發動回民起義。十二月二十日,興義府知府胡霖澍至普安縣,派回民武生張慶、生員張書效等前往說降,起義軍不從,胡霖澍親至普安廳,與同知夏成業商議調集團練圍剿義軍。

清鹹豐九正月,胡蔴澍調興義府府城團首周詠孟帶團練1000餘人進攻起義軍被剿殺。六月,貴州巡撫蔣蔚遠檄安義鎮總兵金剛保官軍至普安廳圍攻義軍,張淩翔寡不敵眾,派張士祥謀和被其下令殺害。張淩翔聞訊後全力反攻,殺死團練1000餘人,義軍攻占劉官屯,迫近普安廳城。興義府知府胡霖澍見勢不利,令廳民捐銀60000兩,委符安縣知縣前往撫偷,張淩翔以得到補償為由,應允講和,金剛保韋民返回興義府城。

清嘉慶二年,清政府鎮戌南籠布依族起義成功,將南籠府改名為興義府,南籠府原來下轄的名稱也相應有所變動。安南衛改安南縣;原城於安南衛的普安縣不變設置知縣一人。同時在普安縣巡檢新城設置縣丞一人,縣丞為知縣的副手,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知縣與縣丞分而治新城也就足今天的興仁縣;將永豐州取忠貞豐茂之意改名為貞豐州,設州府一人。同時,在貞豐州下輅的冊亨設置州同,州同為州府的助手在黃草壩置興義縣,設置知縣一員。到嘉慶十六年將普安州改普安廳治今貴州省盤縣,直腐貴州省。普安廳設進同知名,為地方長官,同知為知府的剌職,正五品,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黔西南肖治州剮州長。上述諸廳、州縣普安廳、普安縣新城、貞豐州、冊亨、興義縣、安南縣、興義府也馱是所謂盤江八屈的基本框架,而盤江八屬政詒軍事中心就是興義府府城,今天的安龍縣。

鹹豐九年十月,起義軍利用新城城中缺水、夜有軍士開城取水之機,突襲而人,殺死鎮守新城的劉岱英1新城縣丞袁如黑等以下1000餘人,古領新城。隨後起義軍首領在新城舉行會議,立臨時政權。起義軍以回族人民為主體,布依族、苗族、彝族和漢族也紛紛響應,他們頭白巾營前樹灼旗為標誌,丙此史稱白旗軍與之相對的是,清軍當時芮頭頂打被稱紅旗軍。因此,曆史上對這場戰爭有紅白戰爭之說。白旗軍舉張淩翔為大元帥,馬河圖為副元帥,下設將軍統等職,頒發印信,嚴明軍紀。同時新建元帥府和迎賓館,築馬家屯、馬乃屯等2座屯打了數仗,義軍人數迅速發展到10萬眾根據興義縣誌的記載,白旗軍當時的戰鬥口號就有針對下五屯劉氏家族的。如各族各教無彼此,本是同根芽,扯起白旗來,毀掉紅頂花,禍害從此除,共同享榮華;秋收繳空,怎過殘冬,大眾琳攏,同心去衝!衝倒強霸道,才顯頂天立地英雄;練好武藝,麻好刀槍,殺死周賊,波過盤江;練好武藝,磨好刀槍,鏟除劉賊,聯合杜王。這裏的周賊指貴州提督周迖武,劉賊指興義下五屯劉氏家族,杜王則指的是雲南回族起義領袖杜文秀。

清鹹豐十一年四月,趙德任安義鎮總兵。前文中多次提到安義鎮安義鎮是什麼意思?和興義府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清代,貴州往軍全為綠營,貴州綠營全由明代降兵與招募漢民編成,由貴州提督總統。貴州在境內要害分設鎮、協等,按照現在的人數計算一個鎮的兵力2000人左右,相當於一個師,鎮下轄兩協,也有直接轄左、中,右三個擋的。鎮的最高長官稱為總兵,營的最高長官稱為遊擊。清乾隆―年間,貴州的綠營兵形成了安義、威遠、古州、鎮遠四鎮格局。打個比方,各鎮好比駐紮於各個地方的軍分區,當時興義府風所在地,就屈於安義鎮的兵力範圍。安義鎮的總指揮部,就設在興義府府城。

清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白旗軍合圍興義府城,安義鎮總兵趙德昌率軍在興義府城與義軍展開激烈戰鬥。趙德昌在興義府城督戰期間責成知府胡霖澍督餉,胡霖樹不從,雙方大生意見。四月二十日,白旗軍攻人府城,知府胡霖澍亂中逃出,民多怨恨之,遂被難民臠刺而盡。安義鎮總兵趙徳昌帥軍向興義縣退走,敗逃到興義縣境鈄屯一帶,時白旗軍跟蹤追至,劉燕山急命長子劉官箴、次於劉官霖兄弟二人率團練馳援,與趙會合後在待屯、龍廣一帶紮營設防。因此,在忠義祠記中,劉官禮才會有安義鎮趙公德駐軍縣境的記載。

興義縣城失而複之興義府城被起義軍攻陷,知府胡雙澍被殺,使貴州巡撫韓超和提督田興恕氣急敗壞,立即作出軍事部署,任命孫彥為興義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白旗軍兵分兩路,從興義府城和新城圍攻興義縣城,安義鎮總兵趙徳昌調殘部和興義縣下五屯劉燕山團練,在鄭屯、頂效設防。同時大力推行堅壁清野,築碉齊團,聯村並寨政策,進行防禦。知府孫清彥認為,府城已失,而興義縣有劉氏麵練的武力保證,決定將府移設興義縣城,坐鎮興義縣支撐殘局。但白旗軍攜攻陷府城之威,已是軍心大振銳不可擋。

清同治元年十一月,白旗軍將領張啄二率軍6000餘人從新城進攻興義縣城,後續部隊相繼接應,擊敗安義鎮總兵趙德昌。十一月二十日,白旗軍攻占興義縣城興義知縣趙大鬆被斬貧。白旗軍隨即攻五屯水康堡,劉燕山與劉官箴、劉官霖、劉官禮、劉官德等四個兒子依托高大的城牆拚死抵禦,白旗軍幾次猛攻不下,死傷數百人後退回縣城。與此同時,安義鎮總兵趙德昌敗走途經下五屯永康堡時,約劉氏父子同逃。劉燕山以興義雖小,地扼三鎮咽喉,舍而介之,閣之實難為辭,不願離去。趙德昌遂往捧乍方向而去,在縣垵這裏,有必要敘述一下興義知縣趙大鬆之死。白旗軍攻進興義縣城後詢問城裏的回民情況。諸多回民都說前任知縣慶福大人好。當殺回子的風潮席卷興義府地時,知縣慶福大人傳集在城中的回民吩咐,你們想離開此地的發給路費,準予離開不離開此地的,安分守法,照常居住。因此,唯獨興義縣城的回民得以保住性命。白旗軍將領得知這一情況後盡管慶福大人已經離職,但還將之前攻克的黃坪營短暫易名慶賢營,以示紀念。又得知現任知縣趙大鬆劣跡顯著,遂將其誅殺於花水河橋畔。

在忠義祠記中,劉官禮寫到同治壬戌年九月敗於賊。這句話也清楚表明興義縣城被白旗起義軍攻陷的時間,也就是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這裏簡要說明的是忠義記提到的月份為農曆,也就是舊曆。當然,劉官禮也婉轉地指出官軍敗退的原因是喪亡滋多,疲甚罷攻。按照他的說法,興義縣城保衛戰是戰鬥到最後一天,因為死傷太多不得已停止進攻。但實際情況,在白旗軍強大的攻勢下,劉氏團練和官軍棄城而逃。

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興義縣境的清軍全部撤走。但劉燕山仍然圖複縣城,遂聯合雲南、廣西和興義府屬團練試圖奪回被白旗義軍占據的興義縣城,五月七日,劉氏家族率領6000餘團勇向興義縣城發起總攻,戰鬥異常激烈。忠義祠記中記載仲兄率義士數十,肉搏城下,力戰死之。伯兄受殊傷,日裏創笛戰,軍漸振。此戰,劉氏團練捐失慘笊,劉官禮的二好劉官霖戰死南城下,大哥劉官箴也身負取傷。劉官軟死時年僅26歲,其與張氏唯一的小孩劉顯序還未滿周歲,甚是淒涼。

從清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初開始,白旗軍先後擊退圍攻興義縣城的捧乍羅永祥團、廣西西林李品珍團、雲南羅平孫清臣團、雲南平彝今貧源縣劉安邦團,並在陣前斬殺劉安邦。傷勢略有好轉的劉官箴也多次率部進攻縣城北門,均遭擊退。平彝劉安邦被殺後,平林的張旭中前來馳援,該閨駐紮在興義縣城與新城的要道納米今酸棗帶主要任務是阻止從新城方向前來增援的白旗軍。但適逢大霧,該團被興義縣城和新城兩個方向的白旗軍前後夾市,張旭中兄被擊斃。

這段曆史,忠義祠記中也有記載,不過敘述上與曆史其相略有差異,強調紅白雙方戰處於膠階段。一會劉氏困練得到乎劉安邦,張旭中起鄉兵應之而連背三十餘以困城賊卜,會兒賊援大至,悉破我營。貴州巡撫張亮簞,貴州巡撫韓超和提督興恕被撤職,張亮苯代理二職也向濟廷實稱興義息東界晉安、南界廣西、西北接壤雲,由東南毗鄰興義府城縣皆為回逆占領,進攻實難......

清同治二年九月,逃到普安廳的興義縣知縣陳聘補和普安廳同知錢壎帶領壯勇2000人再次向興義縣城進攻,劉首施勺安義鎮左獲千總徐定邦負責切斷興義縣城與新城的聯係。因此忠義記中敘述我軍將徐定邦絕賊糧援此次戰役雙方對峙5個月,死傷千餘人。供守城白旗軍在拔絕糧斷的,又打退進攻的雲洛羅平孫清臣團,死死堅守住了興義縣城。

清同治7年興義府知府孫清彥、興義縣知縣陳聘輻和劉氏團練等分數路圍攻興義且城白旗軍。白旗軍在馬別河一帶故敗,使興義縣城和新城總部聯係中斷,三月十二日清軍向縣城發起總攻。陳碟搞率部進攻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