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隔不過一月,隨著兩聲沉悶的槍聲,劉尨治的長子劉公亮和次子劉焯具在興義縣北門被新政府處決。這顯然是已經死去20多年的劉尨治無法預料的。盡管在上世紀80年代劉公亮被政府重新以起義人員對待並平反,但這種負擔壓在劉氏族人的心中已經整整30年。不過,讓劉尨治更為想不到的是,同樣的父母,同樣的教育,同樣的生活,家中的另外兩個孩子卻走上了與二位兄長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獲得了眾多的社會讚譽和政治榮譽,他們的人生軌跡與二位兄長有天壤之別,讓我們感到劉尨治的家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劉斐章2010年月9日,劉斐章先生的遺孀鄭馳女士和兒子劉傑英一行回到故鄉興義,帶劉斐章先生的臨終囑托,捐贈興義下五屯新屯中學30萬元人民幣,用以修實驗樓。根據劉斐章先生的生前好友、貴州文史館館員錢庭昌先生介紹,劉斐章雖然出身劉氏大家,但是一生清貧廉潔,並沒有什麼積蓄,捐給學校的錢是劉斐韋死後變賣其在湖南文化局的老房子所得的全部款項。由此,劉斐章先生的崇高品質可見一斑。
劉斐章在劉氏家族斐字輩中排行二十,是劉顯治最小的兒子,名烯晶,宇斐章。清光緒十四年出生在興義下五屯永康堡家中。1914年其父劉顯治赴昆明任雲南省政務廳廳長時,6歲的劉斐章趿隨父親到昆明讀小學。17年隨父親到北京,房在蓮花寺。由於劉斐章的父親劉顯治是駐京議員,因此少年的劉斐章經常能見到梁啟超、姚華等名人,耳濡目染,受到新文化運動的熏陶。
四加年,劉斐章就讀位於北京地安門的河北省第七中學。1929年,劉斐隸以優異的成績考人清華大學。1930年費假,劉斐章通過愾的高中同學邦家庵認識了從日本回內體假的楊癍。楊想就勸劉斐蘋留學,理......是在本閱讀進少書輅比較理由。劉斐章就通過當時在口本擔任留學生監督的堂兄劉剛吾轉人東京帝國大學。劉斐章在赴日本留學的船上,知道了楊鹿的真實身份楊鹿是李大釗烈十的兒子,與名叫李葆華,他的父親就義後他為了不命的需要,就將名宇改了。
在日本,劉斐章受李葆華的影響,一邊學習,一邊經常卷如各種命活動,半行反對梗格中國的各種集會。九一八事變後,劉斐章和同學們一起到中國公使館請願,大家一起質問中國公使政府為什麼不抵抗?為什麼不向日本政府抗議?並下旗歸國、對日絕交、對日宣戰等。1931年底,劉斐章、李葆華等回到北平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改北京為北平。劉斐章經李葆華介紹,加人由宋慶齡,蔡元培發動,中國共產黨大力支持的反帝同盟並被編入反帝第十八支部從事革命活動。李、劉先後擔任支部書記。初,劉加人了中共的外圍組織聯,並與同窗好友組建阿莽劇社,宣傳革命。
1932年五一勞動節,劉參加了中同並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這次活動比過去所有的活動都嚴密很多,對外的影響也大很多,在這次示威活動中,第一次喊出打倒國民黨的口號。第二天,李葆華通知劉斐章,說黨內的同誌要找他談話。隨後劉在同黨內同誌的談話中談了對自己封建家庭的認識,對反帝反封建的看法通過了組織的考驗。不久,劉斐章成為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完成了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到無產階級戰士的轉變。據劉斐章自已回憶:這是我一生得重要的轉折。
劉加人中國共產競後,受到組織重用,先擔任北平市東城委書記、河北反帝同盟黨書記、組織部長等職。1933年7月,劉斐章在參加此平市務城區區委會時,不幸被捕。家裏人多方托關係,但是無濟一事。最後還交由時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的何應欽出麵說:這我老家的堂弟,他要造反,他回貴州去造!這樣劉斐章才幸得以釋放。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便於在國統區工作,劉斐章一直掩藏共產黨員的身份,擔任抗日演劇隊的隊長。抗日演劇隊編排演出了保衛盧溝橋、洪波曲、保衛大湖南等許多大型話劇,反響強烈,極大鼓舞了觀眾抗日熱情。
1944年劉斐章回到興義永康老家,望母親。當時家鄉青黃不接、農民斷糧之際。劉斐章主動到家族中挨家挨戶動員捐米捐糧,又動員侄兒侄女集中發放糧食救濟百姓。劉斐章此舉使得劉氏家族在興義一時深得民心,對其後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劉致力於文化戰線,先後在湖南文化團擔任團長、藝術科科長、文化廳顧問。劉斐章涉足湖南省第五界人大代表,第五屆省政協委兼文化組長,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對湖南省的文化工作,特別是戲劇工作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許多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