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曲為直,峰回路轉(2 / 3)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猶豫深思)。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

要叫魯智深不近女人不飲酒,他還能做到,倘要他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但此時若回“不能”則法師必不許其剃發為僧,他就無處藏身了。因此來一個靈活應付,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法師麵前過得關,又不違背自己的本意,兩全其美。

委婉,或稱作婉轉、婉曲,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在講話時不直陳本意,而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英國有一位傳奇式的籃球教練叫佩邁爾。他帶領一支大學籃球隊曾獲得國內比賽39次冠軍,使球迷們為之傾倒。可是,他的球隊在蟬聯29次冠軍後,遭到一次空前的慘敗。比賽一結束,記者們蜂擁而至,把他圍得水泄不通,問他這位敗軍之將有何感想。他微笑著,不無幽默地說:“好極了,現在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全力以赴地去爭奪冠軍了。”

兩度總統競選均敗於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從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榮獲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自己受寵若驚,並打趣說:“我想得意洋洋不會傷害任何人,也就是說,隻要人不吸入這空氣的話。”

在他競選第一次失敗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滿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門口歡迎記者進來:“進來吧,來給烤麵包驗驗屍。”幾天後,他被邀請在一次餐會上演講。他在路上因為閱兵行列的經過而被耽擱,到達會場時已遲到了。他表示歉意,解釋說:“軍隊的英雄老是擋我的路。”會議得以在歡愉的氣氛中圓滿閉幕。

可見,輕鬆、微妙、巧妙、含蓄的俏皮話,說得委婉,改變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聽眾感到他並不是一個失敗者,而是贏者,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無論是誰,在生活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青年男女向異性求愛,雖然文學作品中也有“姑娘,我愛你”、“小姐,嫁給我吧”、“親愛的,我向您求婚”之類的直率描寫。但大多數人尚無這種勇氣,因此常用婉語。如少數民族有些人很崇尚以對歌表達愛意,是很能吸引青年男女雙方的感情的。

在社交中,為給人以風趣之感,有人常常運用故意遊移其詞的手法,曲折地表示了事情的本意,但又沒有違反使用語言的規律,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總之,在社交交談中,適當講究曲徑通幽的談話藝術,會使您魅力無窮。正像格拉西安所講的至理名言似的:“說得恰當要比說得漂亮更好。”4借題發揮,巧言暗渡陳倉

在說服他人時,善於利用借題發揮的技巧,往往能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你的“圈套”,使你的談話更具說服力,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說服效果。

所謂借題發揮,就是借助對方提供的話題,巧妙地加以引申,以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使對方的話題為你所用。使用借題發揮的技巧,關鍵在於一個“借”字。話題是對方提供的,能否為己所用,關鍵在於能否找出有關的或共同的議論或問題,這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使用借題發揮的技巧時,若能借他人之題,發揮出人人心中都有、卻沒有人能說出來的新意,便達到了使用這種技巧的極致。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寧在參議員競選中遭到一些人的攻擊,原因是他出生於中國,喝中國奶媽的奶長大,誣蔑身上有中國人的血統。朗寧便用借題發揮的技巧駁斥了對方。他說:“我喝過中國奶媽的奶,這是事實。但是,喝過中國奶媽的奶就具有中國人的血統了嗎?諸位先生,你們喝過加拿大的人乳就具有加拿大人的血統了嗎?你們是不是也喝過加拿大的牛奶?那麼在你們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牛的血統?進一步說,也許你們長大不能僅靠‘喝’,自然還得‘吃’,吃雞脯、吃豬排、吃羊腿。這樣,你們的血統實在是很難認定了。”這裏,朗寧借對方提出的喝什麼奶就是什麼血統的話題,發揮出吃什麼東西就是什麼血統,讓對方的觀點走入了一個圈套,不攻自破。

借題發揮,借對方站不住腳的話題進行發揮來駁斥對方,而間接把話題轉移到所要規勸的某事上來,則是一個說服人的絕妙技巧。

公元前359年,齊威王即位後,朝政大事全委托給卿大夫去辦,他從不過問,因而齊國國勢日衰,諸侯不斷侵擾齊國。

一天,威王召鄒忌彈琴,鄒忌以手扶琴卻不動手。威王質問他,他大談樂理卻不奏曲。威王說:“行了行了,你的樂理我已記到心裏。但隻知彈琴之理還不行,還要聽琴音才成,請先生試彈一支曲子。”鄒忌回答說:“我以彈琴為生,當然要悉心研究奏法;大王以治理國家為正事,為什麼不好好研究治國之計呢?這就和我不彈琴,隻擺個空架子是一樣的。我隻擺架子而不動手彈,就沒辦法使您心情舒暢;您有國家而不治理它,就沒辦法使老百姓心情舒暢。這個道理還請大王想一想。”齊威王聽後,如夢初醒,就和鄒忌談起治理國家的大事來。

因鄒忌對治國之道有獨到見解,齊威王便拜他為相,不久齊國又興旺起來了。

鄒忌在這裏沒有直接勸諫齊威王,即使真的直言勸諫效果也不會太好。鄒忌將他隻講樂理而不彈琴的話題,轉到勸說齊威王有國不治的方麵,這種借題發揮的技巧,使齊威王在“不知不覺”中被鄒忌說服了。5沉默是金,無聲勝於雄辯

中國有句名言:不言之言;還有句俗話:雄辯是銀,沉默是金。這都是在說明保持沉默也能達到說服的效果。

在說服他人時,適當地采用沉默的技巧,引起對方的好奇心和信賴感,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戰國末期,秦昭王因為采用範雎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而使秦國在當時占了絕對的優勢。殊不知,範雎為了謁見昭王,竟等了整整一年。見到昭王後,範雎首先示意昭王屏退左右,卻一言不發地站著。昭王於是先開口:“先生有何賜教?”誰知範雎隻回了兩聲“是”,又繼續他的“沉默戰術”。然後昭王再度詢問,範雎仍然點著頭回答:“是。”又沉默了。這樣一連反複了三次,最後昭王終於忍耐不住,再次急迫地追問:“有何賜教,請先生明示。”直到這時,範雎才正式開始他的談話,並得到昭王的嘉許,自此深得昭王信任,登上了宰相的寶座。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競選時也采用了“無言說服”的技巧,並得到了公眾的支持。

1960年美國總統的選舉,尼克鬆和肯尼迪是一對競爭激烈的對手。尼克鬆以其時任副總統之職,在開始時占絕對的優勢,但選舉的結果,肯尼迪扭轉了形勢,獲得勝利。

1968年,尼克鬆再次競選美國總統,他記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想要徹底改變形象。他所采用的技巧之一就是無言說服。

這次的選舉對尼克鬆來說,形勢遠比上次艱難,因為他首先必須打敗洛克菲勒等強勁的對手,贏得共和黨的提名。所以尼克鬆在邁阿密的共和黨大會中,盡量保持沉默穩重,表現得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說話時,除了強調“法和秩序”以及“盡力達到完美境地”外,絕口不提其他具體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全的無言戰略,給人以可信賴感,徹底改變他的“敗犬尼克鬆”的形象。結果,他的戰略成功了,他不僅以微弱優勢獲得共和黨提名,而且在總統大選中,大敗民主黨對手,榮登美國總統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