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類比析辨,諷喻明理(1 / 3)

十、類比析辨,諷喻明理

1以事實類比說服更有力量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的軍隊入侵並占領了奧地利。猶太人受到迫害。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說的創始人弗洛依德是猶太人,他的朋友瓊斯勸說他趕快出國,以躲避這場浩劫。但弗洛依德不同意,他說:“這種時候,我不能離開我的祖國,否則,這和臨陣脫逃的士兵有什麼兩樣。”

弗洛依德的愛國之心固然可嘉,但在這種情況下這樣想問題確實有點書呆子氣,脫離實際了。這時如果瓊斯說他“你怎麼這麼迂腐,不開竅!”不僅無濟於事,還會引起他的反感,越發固執己見。好在瓊斯是個善於說理的人。他說:

“教授,您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嗎?當‘泰坦尼克號’客輪的鍋爐爆炸的時候,有一名船員被氣浪掀到了海裏。後來有人問他:‘你是什麼時候離開輪船的?’他自豪地回答:‘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輪船,是輪船離開了我。”

弗洛依德心領神會,眼中閃過一絲笑意:“讓我再考慮一下吧。謝謝你,親愛的朋友。”隨後,他很快出國避難。這真是四兩撥千斤,一個小故事一下子讓他開竅了!

事實與道理相比,確實具體可感具有說服力。但在具體的說服中,應當針對對方的症結所在,選取具有類比性的事實來體現說理的意圖。所謂類比性指的是兩個事物在類型、性質和某些特征上相類似可比較的對應關係。正是這種類似可比的事實才能促使人產生由彼及此的聯想,進行邏輯推理。水手說:“我從來沒有離開輪船,是輪船離開了我。”這就啟發了弗洛依德的想法:不是我要脫離祖國,而是國家被法西斯控製,已經離開了我。因而他便打消了原先的顧慮。這就是用事實進行類比推理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恩裏科費米等一批猶太人科學家先後來到美國。他們獲悉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消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已經著手秘密研究核裂變的新技術,企圖製造威力極大的原子彈。他們很想說服美國政府和軍隊首腦下決心研製,爭取搶在希特勒的前麵;但是當時的決策者們,對於“用鈾引發連鎖反應的可能性”之類的知識知之甚少。知名度不夠的人前往進諫,很可能被指為天方夜譚。頗有名望的物理學家費米試圖說服海軍上將胡珀,結果沒有成功。盡管胡珀對原子能感興趣,但他也顧慮投資太大,誰能有魄力下這筆巨大的賭注呢?科學家們心急如焚,同科學界的美國同事磋商:隻有去說服羅斯福總統才行,可什麼人的聲望和權威可以影響美國總統的決策呢?最後一致推舉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字斟句酌、十分用心地寫了一封長信,指出核子連鎖反應可以製成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彈,隻要一枚這樣的炸彈,就足以毀滅整個城市、海港和附近的地區。但是,這位蓬頭散發、衣著隨意、深居簡出的科學泰鬥隻能到此為止,他的權威性見解還需要更有突破能力的人物方能呈達美國總統。

一個偶然的機會,科學家們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此人是銀行家,叫亞曆山大·薩克斯,是羅斯福的好友和非正式顧問,而且此人思維敏銳,頗有口才,並經常有機會出入總統辦公室。科學家們都指望他完成這個重大任務。薩克斯弄清了此事的重大意義,決意竭盡一切努力,射門成功。

薩克斯等了一些日子才有進入白宮的機會。這一天是1939年10月11日,他把早已譯成英文的愛因斯坦的信讀給總統聽,並讀了科學家們的備忘錄。可是,總統聽不懂那些艱深生澀的科學論述,反應十分冷淡。薩克斯口若懸河,羅斯福卻不勝其煩。最後總統說:“這些都很有趣,不過政府若在現階段就幹預此事,看來還為時過早。”薩克斯心涼了。幸虧,當他告別之際,總統為了表示歉意,邀請他第二天共進早餐。薩克斯喜出望外,這是必須抓住的機會啊!夜色深沉,萬籟俱寂,薩克斯仰望夜空,苦苦思索:怎樣說才能使總統頓開茅塞、大徹大悟呢?他為此一夜未眠,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第二天早晨,他如約坐在總統麵前,共進早餐。想不到他還未開口,羅斯福先發製人:“你又有什麼絕妙的想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話說完?今天不許再談愛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許談,明白嗎?”

“我想講一點曆史。”薩克斯胸有成竹,他見羅斯福眼裏含著笑意,立刻單刀直人,舉出事實:“英法戰爭期間,在歐洲大陸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在海上卻屢戰屢敗。這時,一位年輕的美國發明家福爾敦來到了這位法國皇帝麵前,建議法國的戰艦砍斷桅杆,撤去風帆,裝上蒸汽機,把木板換成鋼板。當時富爾敦已經在巴黎試驗成功用蒸氣作動力來推進船隻,所以他才滿腔熱情地向拿破侖建議建造一支蒸氣機的艦隊,用來橫渡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可是,拿破侖對蒸氣技術缺乏了解,又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富爾敦的建議是異想天開,木板換成鋼板而又沒有帆的船怎麼能行駛?因此,他眉頭一皺,把富爾敦趕出了皇宮。富爾敦無奈隻好回到美國實現自己的理想。不久,1807年世界第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克萊門特’號輪船終於在紐約誕生了。曆史學家們在評述這段曆史時認為,這是由於拿破侖缺乏見識,拒絕了富爾敦的建議,才使英國得以幸免。如果當時拿破侖多動動腦筋,鄭重考慮一下富爾敦的建議有多麼重要,19世紀的曆史就要重寫。”說完,薩克斯目光深沉地注視著羅斯福。

羅斯福沉默了幾分鍾,然後取出了一瓶拿破侖時代的法國白蘭地斟了滿杯遞給薩克斯,說了那句足以震動世界的話:“你勝利了!”

薩克斯滿眼是淚!這是《曼哈頓工程》妊娠期的第一天。這個例子充分說明,說服的力量在於鐵的事實,一定要用事實說話!

2變被動為主動的析辨說理

勸說別人,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你至情至理地幫他分析,他隻是表麵附和,並沒有就你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作更深一層的剖析,所以他隻是被動地接受。如果你換一種說法,從例子中引出他的反思,這樣勸說的效果可能更好。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1)以事喻理

單純地講道理,未免顯得有些空洞,但以事喻理就使說服的內容不失偏頗,具有真實性、可信性。用事實充實大道理,還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使理論與實際有效地結合起來。

例如,父親對剛在官場中站穩腳跟的兒子說:“古人有雲‘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你初涉宦海可能還意識不到這一點,但時間長了,就會有人來托你辦事,給你送禮,那時,你千萬要把握好分寸,不可成了個像和珅那樣貪贓枉法的昏官啊!”

(2)以小見大

芸芸眾生,每個人的思想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種思想,每個人認識事物的角度、領悟事物的真諦的層次也千差萬別。所以,在說服別人時講道理也應有層次。少了層次,一下子跨越幾個台階,會讓人感到道理離得很遠,接受不了。我們應擅長於小事情中講蘊含著的大道理,於近邊事情中講可望及的遠道理,於淺顯事情中挖掘可觸摸的深道理。

例如,妻子對衣衫不整的丈夫說:“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你連自己的穿戴都不能理好,又怎能去解決各種事情?你工作忙,時間緊,我也能理解,但出門之前把衣物理好又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且,你這樣出門,別人會以小見大,看到你生活沒有條理,便會想到你的工作會不會也是這樣?”

(3)舉例反詰

卡耐基說,要想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舉出例證。它遠比抽象的論證要有更大的說服力。特別對於那些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命題,或者類似主觀的臆斷、論斷,隻要舉出一個相反的、個別的例子,這些命題、論題就不攻自破了。

有一次,拿破侖對他的秘書說:“布裏昂,你知道嗎?你也將永垂不朽了。”

布裏昂不解拿破侖的意思,拿破侖解釋說:“你不是我的秘書嗎?”

布裏昂笑了笑說:“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

拿破侖答不上來,他讚揚道:“問得好!”

看來布裏昂並不寄望於依靠名人揚名,但仍不忘作為秘書對主帥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麵請教的方式,表達反詰的內容:“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這是直接反駁論點,證明了大前提的虛假。大前提不真實,那結論就不攻自破了。

(4)理在情中

感情是人與人之間聯係的紐帶,故而它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同樣,在說服別人時,更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時對方並非對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與講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來。這時講道理的人要擅於聯絡感情,注意反省自己有無令對方反感的地方,及時克服和糾正。尤其當對方產生抵觸心理時,更要以誠相待,在理解、尊重、關心的基礎上,再講道理。

中國旅行社揚州分社的李建平在陪同客人遊覽時,客人中有幾位照相迷,每到一處,照起相來沒完沒了。李建平不好對客人硬性規定時間,便說:“朋友們,中國幅員廣闊,名勝頗多,佳景處處,美麗無比,再好的相機,再多的膠卷,也不會使您滿意的。我認為最好的照相機就是您自己一雙勤快的眼睛;用不完的膠卷是自己的頭腦。隻有它們,才能從這兒帶走真正完美的記憶。”

這番話是李建平針對一些客人“讓我們多拍幾張照片”而談的。他的暗示人情入理,語言優美,巧妙地催促了客人,並且能達到讓客人理解的目的。

(5)點到為止

以符合對方的“口味”為出發點,把道理講得繪聲繪色、情趣盎然。美妙的語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殼,它能吸引聽眾去深入理解其內涵。

囉嗦的話往往令人反感,但有些人恐怕對方聽不懂,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所以,我們應因人而異,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同時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對方去領悟、消化。

(6)先讚美後將軍

我國援建B國一大型運動場遇到了停電的困擾,難以按期完工。工程隊負責外事的黎曉女士便找到該國電力委員會經理高迪卡,誰知對方百般推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