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誌、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
中國家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一種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記事詳備的獨特史料。它從家族史的角度來闡釋、反映、印證中華民族的曆史進程,對我們今天弘揚民族文化,熱愛祖國,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進行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曆史學等學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譜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彙編,是史的一種,屬於曆史學範圍,這已成定論。但作為一種特殊史料,家譜有與正史、方誌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也就構成了家譜特有的屬性。
姓氏源流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
中國姓氏在經過曆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係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漢族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現有3069年曆史,人口約7000餘萬人。
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係》: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陳姓衍生出眾多姓氏,即胡,田,孫,王,袁等數十個姓氏。陳姓發展曆程:黃帝(姬姓)傳顓頊(姬姓),五世顓頊生虞幕,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
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田代齊薑”。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係又經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
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
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曆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
陳姓發展曆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曆史。
《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