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遷徙分布(1 / 3)

  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

  遷徙分布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總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46%左右。

  自媯滿封陳列到公元前479年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其傳20世,26代君王,曆時588年。其間,媯滿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於公元前672年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世代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孫田和,奪取薑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又傳8君184年,至16世小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有三個兒子,其三子田軫出逃,後遷居至潁川,恢複陳姓。此後在中原瓜瓞連綿,生齒甚眾,發展成為名門巨族。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魏書官氏誌》所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據陳氏族譜及有關史書記載,自陳國發生內亂至亡國,陳氏有幾次外遷,繁衍昌盛的屬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氏。陳軫的四世孫陳願有4子,其長子陳宴字仲弓東漢時人,在陳氏族係中是個很關鍵的人物。陳宴的6個兒子也很有名望。其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宴合稱三君。陳諶的玄孫陳伯,於西晉末建興年間渡江,居曲阿新豐湖,其陳陳世達任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傳世10世而有陳談先,陳霸先,陳休先。陳霸先在南朝梁任虜將軍,受封陳王,於557年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陳國曆時5帝33年,於589年為隋所滅亡。此期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氏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中,宜都王陳叔明的10世孫陳環,在唐朝任臨海令,為避難遷至福建泉州仙遊縣。陳環第五子陳伯宣隱居於江西廬山,其孫旺於唐文宗太和六年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祖。陳旺以孝治家,世代相傳,曆時230年,形成一擁有3700多口人,300多處田莊,前後19代同居共炊的龐大家族,直到宋仁嘉祜七年由皇帝派人協助拆遷,才分散於16個省的125個地方。

  陳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占當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準奏,決定采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禦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曆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係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

  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是影響深遠的。

  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又派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率領軍58姓組成援兵,去閩途中,陳敏,陳敷卒,其母魏氏代領其眾入閩。儀鳳二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垂拱二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年“率眾辟地置屯,招徠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使漳州一帶“方數千裏無桴鼓之警”因之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麵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潁川陳宴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裔孫陳洪進,宋初並任在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的裔孫洪進,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