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
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係,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同一姓氏的發祥祖地和郡望不同,會有若幹個郡號。
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堂”等。
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族。
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著較高的重複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製,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麵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秦、徐、陸、陳、孫、黃、曹、許、張等數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現的重複率極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製,就可縮小範圍。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於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郡號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展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布各地。於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總堂號”代表家族(姓氏)的發祥地,寓後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地有名望家族後,以該地的郡號作為堂號,“總堂號”和“分堂號”統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幹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象。例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的另一出處:自創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一為有別於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跡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依據各姓氏堂號的來曆、特色,通常堂號可分為:
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幹)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同的一個堂號。據文獻記載,這六個南方家族,雖然姓氏不同,但卻是一個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後裔。
以地域命名堂號: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最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關,也就是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如前述之隴西李、趙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張、安定張、河內張等皆是其例。再如諸葛氏,係出葛伯,望於琅琊,發祥地是山東諸城,後世遍布全國各地的諸葛氏,絕大多數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陳氏的“潁川堂”、古氏的“新安堂”、徐氏的“東海堂”、歐陽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為堂號。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中國人向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號,千古留芳。如弘農楊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東漢太尉楊震的美德作為堂號。據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楊震嚴詞拒絕說:作為故人知交,我對您是了解的,而您怎麼對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說:我深夜而來,無人知道這回事情。楊震回答說: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說是無人知曉?王密隻好羞愧而退。楊氏後代子孫為尊崇和懷念這位拒腐蝕,不受賄的先祖楊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為堂號。
而範氏“麥舟堂”則是來自北宋名臣範仲淹濟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範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舟至丹陽,遇石曼卿無資葬親,純仁即以麥船相贈。純仁回家後告知其父,深得範仲淹嘉許。故後世以此為典,以“麥舟堂”為堂號。
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曆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如東漢名將馬援,戰功卓著,名聞遐邇,“馬革裹屍”便是膾炙人口的曆史典故。後因功封“伏波將軍”,馬氏後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為堂號。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屈氏遂以“三閭堂”為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