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三國時魏荊州刺史征東將軍——胡質(1 / 1)

胡質(?—250年),三國時魏荊州刺史、征東將軍。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少與蔣濟、朱績俱知名江淮間。初為州郡小吏。後被曹操任為頓丘令、丞相東曹議令史、侍中等。黃初中,任吏部郎,為常山、東莞太守。後遷任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在樊城擊退吳將朱然,遷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在任重視務農積穀,廣開水渠。嘉平二年(250年)卒,追封陽陵亭侯。諡貞侯。

  胡質,字文德,壽春(今安徵壽縣)人。胡質年輕時與蔣濟、朱績齊名。在長江、淮河一帶很有影響,在州郡任職。後來蔣濟任別駕,出使見曹操。曹操問:“胡敏年歲較大,該有子孫了吧?”蔣濟說:“有個兒子叫胡質,處理大問題不如父親,但處理細小事情心細超過父親。”於是曹操召任胡質為頓丘(今河北館陶縣)令。縣裏有個叫郭政的人與堂妹通奸,殺害了堂妹的丈夫程他。郡吏馮諒被關在監獄作證人。郭政和堂妹忍受拷打賴罪,馮諒不能忍受拷打,隻好誣陷自己。這樣便是無罪人成有罪人,而將被判處。胡質到官,細致觀察情色,追究根底,終於水落石出,人們無不稱服。

  後為丞相東曹議令史,州裏請他任治中。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矛盾。張遼見到刺史溫恢,請胡質出任幕僚,胡質以病推托。張遼對胡質說:“我有心任你作官,你為什麼辜負我的厚意呢?”胡質說:“古人相交,看他索取很多,但仍相信不貪;看他臨陣脫逃而仍相信他不怯,聽說流言而不為所動,這樣交情才可以長久啊!武周身為雅潔之士。以前您對他讚不絕口,而今隻為一點小事,就釀成矛盾。何況我胡質才能淺薄,怎麼能始終得到您的信任呢?因此我不願意就職。”張遼很受感動,與武周重歸於好。曹操召任胡質為丞相屬。

  黃初年間,轉任吏部郎、常山太守,後遷任東莞太守。士人盧顯被人殺害,胡質說:“這個人似乎沒有仇人,隻有一個年輕的妻子,因為這而死嗎?”於是逐一召見與盧顯相鄰近居住的年少之人。問到書吏李若,發現他氣色不對,於是胡質追究到底,李若隻得自首,受到懲罰。胡質每每得到賞賜,都分給眾人,從不收藏家中。在郡任職九年,吏民安居樂業,將士恭敬從命。

  遷任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封號,賜爵關內侯。正始二年(241年),東吳將領朱然圍攻樊城,胡質率輕兵增援樊城。很多人都認為,吳軍兵多,不宜率兵進逼。胡質說:“樊城地勢低下,兵力又少,所以應當進軍給予外援,否則,樊城就危險了。”於是胡質率兵到圍城的吳兵外圍,穩定了城內人心。不久太傅司馬懿率兵解圍。後又遷任東征將軍,假節都督青州、徐州諸軍事,任內鼓勵農耕,令糧倉有多年的儲藏,又設置東征台,一方麵用作耕作,另一麵則用作軍事駐防。又與諸郡通渠,方便船隻航行,嚴防東吳攻擊。而沿海則一片安定。

  胡質性情深沉,好深思,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因此得到他人的愛戴。嘉平二年(250年)去世。家裏沒有什麼財產,隻有皇帝所賜衣物和書廚。軍師把這些情況報告給朝廷,追封他為陽陵亭侯,食邑百戶。諡號貞侯。由其子胡威繼承爵位。嘉平六年(254年),朝廷下詔書大加讚揚胡質清正節儉的行為,賜給他們家錢財和糧食。

  家庭成員

  父親,胡敏,字通達,在江淮之間甚有名望。

  兒子,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一名貔。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魏末西晉時名守,胡質之子。胡威早年就自勉立誌向上,與其父都以廉潔慎重而聞名於世。後來被任命為侍禦史,又遷安豐太守,封南鄉侯。升為徐州刺史,在任上,勤於習政,使教化之風盛行一世。再遷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又入朝任尚書,加奉車都尉,曾向晉武帝建言,認為時政過於寬鬆。再拜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因功進封平春侯。

  太康元年(280年),卒,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諡曰烈。

  胡羆,字季象,胡威弟,官至益州刺史、安東將軍。

  孫子,胡奕,字次孫,胡威之子,官至平東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