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珍(438-518),字世玉,北魏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生於太延四年(438年),北魏政治家。
祖父略,初被後秦姚興賜爵渤海公,後任魏平府北谘議參軍。父淵,任赫連屈丐給事黃門侍郎,魏世祖時,賜爵武始侯,後拜河州刺使。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胡國珍襲父爵武始侯,離開故鄉臨涇,居住京都洛陽。
生平經曆
最初,胡國珍的先人被後秦姚興賜爵渤海公,後任魏平府北谘議參軍。父淵,任赫連屈丐給事黃門侍郎,魏世祖時,賜爵武始侯,後拜河州刺使。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胡國珍襲父爵武始侯,離開故鄉臨涇,居住京都洛陽。
胡國珍受家庭熏陶,少年好學,崇尚清儉,輔佐國政,忠心可敬。女兒被選入宮,生明帝。孝明帝即位後,封國珍為光祿大夫。靈太後臨朝攝政,又給他加侍中,封安定郡公。追崇國珍妻皇甫氏為京兆郡君,派十戶守塚,尚書令、任城王澄上奏,說安定公尊屬望重,親賢群矚,應該出入宮中,參與謀劃國事。太後下詔認可,國珍遂入決萬機。接著,進位中書監、儀同三司,侍中如故。忠心輔佐魏主,相機上表,細陳刑事、政治改革諸多事宜,太後一一下詔施行。
熙平初年,加國珍使持節,都督、雍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繼遷司徒公,侍中如故,靈太後、孝明帝率百官到其家祝賀,盡歡宴之隆。又追京兆郡君為秦上太君,諡號孝穆,因陵寢孤獨,即置園邑三十戶,立長丞奉守,封國珍繼室梁氏趙平郡君,子祥之妻為長安縣公主。
胡國珍年邁篤老,卻愈益崇敬佛法,時事清齋,堅持親祀,禮拜不輟。神龜元年(518年)四月七日,步行去看所建佛像,行路四、五裏。八日複至,站立觀像,當晚勞熱致疾,一病不起。靈太後親侍藥膳,十二日去世,享年八十歲。國珍臨終時,與靈太後訣別,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母子要好好治理天下,爭得萬民擁護,國運昌盛。”其為國為家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胡國珍死後,隨太後母親皇甫氏靈柩一起由洛陽搬回鎮原合葬。開始,國珍本欲就祖、父西葬故鄉,後因前世諸胡多葬於洛陽,有終洛之心。崔光曾在太後麵前問國珍:“國公萬年後,是在此安厝?還是歸長安?”國珍說:“當陪葬天子山陵。”到病時,太後請問後事,竟說回安定。此時已惛惚,語無倫次。太後問清河王澤與崔光,議決去留事。懌等皆以病重時神誌不清,請太後還是按前說安厝洛陽為宜。太後外從眾臣所議,而自己深思之後,認為父親遠慕雙親,屬人之常情,也如自己常思父母一樣。於是,追崇使持節、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太尉公魏宣武帝皇後胡氏,北魏臨涇(今鎮原縣郭塬鄉皇後灣)人,司徒胡國珍之女,母皇甫氏。胡氏成人之後,不謀針黹,酷好佛經,便秉承世風,入寺為尼。她不但精通佛經大義,而且善於說講佛法教理。宣武帝篤信佛法,常召教徒入宮講佛,垂詢其本旨。世宗元年,得幸入宮講經,宮人皆謂有皇後姿行。世宗即召入妃嬪之室,稱充華世婦,世人便以此名之。、同州牧,號太上秦公,加九錫,諡號文宣公,葬以殊禮。持節到安定監護喪事。靈太後迎太上君皇甫氏神柩還鄉,與國珍合葬臨涇縣東80裏即今南關苟家莊,原有二大塚,鄉人雲其一為胡國珍墓。今夷為平地,無塚可辨。
宣武帝皇後胡皇後
魏宣武帝皇後胡氏,北魏臨涇(今鎮原縣郭塬鄉皇後灣)人,司徒胡國珍之女,母皇甫氏。胡氏成人之後,不謀針黹,酷好佛經,便秉承世風,入寺為尼。她不但精通佛經大義,而且善於說講佛法教理。宣武帝篤信佛法,常召教徒入宮講佛,垂詢其本旨。世宗元年,得幸入宮講經,宮人皆謂有皇後姿行。世宗即召入妃嬪之室,稱充華世婦,世人便以此名之。
簡介
鎮原縣城西有一個土台,叫上馬台,相傳是胡充華入宮上馬的地方。這個土台現在是不存在了,但上馬台的名字卻留傳了下來,至今仍把城西的大坪通稱上馬台。充華死後,於武帝初年,才以皇後禮殯葬,追諡靈,故又稱靈太後。
出生
《魏書》記載,靈太後的出生就不同凡響。臨盆之日,赤光四照,卜相之人語其父雲:賢女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村上人也都說胡家女子將來必定是個大福大貴之人。她生性聰慧,多才多藝,能射中針孔,又富於心誌,毅然入寺為尼,講道論佛,得見天顏,進入妃嬪行列。這既有姿色基礎,亦有才智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