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北魏政治家武始侯爵中書監——胡國珍(2 / 2)

  入宮

  入宮後,更有驚人之舉。那時,自漢武帝以來形成定製,立太子必殺其母。妃嬪皆願生公主,不願生皇子,而充華則認為:“天子豈可獨無兒子,那怕一身之死而叫皇家不生長子?”懷肅宗後,她不畏恐嚇,不聽勸告,且幽夜獨自祈禱說:“但願所懷是男,順序當長子,子生身死,在所不辭。”足見其誌堅意決,不同於俗的絕倫見地。後果生皇子元明,即後來的肅宗,進為充華嬪,甚得宣武帝寵愛。世宗對皇子尤為愛護,選擇的乳保,都是良家宜子者,並且養於別宮,皇後及充華嬪也不得探視。這時,宣武帝想到自己立嗣太子後生母被殺的慘痛情景,頓生憐憫之心,就不忍再殺掉皇子的母親,一舉推翻先朝的舊製,廢除了“凡立太子必殺其母”的殘酷家法,胡充華也由嬪而妃而後,一步步榮顯。

  肅宗即位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肅宗即皇帝位,是為孝明帝,尊充華嬪為皇太妃,八月尊為皇太後。肅宗年齡幼小,太後臨朝聽政,稱之殿下,下令行事。後改令稱詔,文武大臣上書稱為陛下,自己又稱為朕,儼然以皇帝自詡。攝政初,親理萬機,手筆斷行。敕令製造申訴車,太後乘坐,出雲龍大司馬門,經宮西北,入千秋門,以便受理冤訟。又親自督促孝秀、州郡計利於朝堂。

  充華臨朝攝政後,靠其父國珍輔佐,宣武帝高皇後害怕招來外戚亂國之禍,就密謀殺死胡太後。胡國珍得訊後,將女兒充華藏入農家,暗地調兵,先將高後打入冷宮,再驅其夥遠離洛陽都城。胡國珍年老患病,太後親奉湯藥。胡國珍臨終前,拉著太後的手哭著說:“你母子要好好治理天下,爭得萬民擁護”。胡國珍死後,她拒絕百官具表公除的請求,又改葬文昭高後,自為喪主親奠,還哭於太殿,一切都是自己作主。

  太後侄胡虔,執掌禦軍,負責保衛皇帝和太後的安全。太後喜歡與家人親朋擺酒設宴,巡遊河山。胡虔多次勸諫,她都不聽。正光元年(520年)七月,領軍兼忌禁軍元叉,乃太後之妹夫,雖被信任,卻極力反對太後攝政,逼肅宗於顯陽宮,幽禁太後於北宮。胡虔組織兵力營救,事敗被放逐,部將多被元叉殺死。遂與太師高陽王雍等輔政,經常來往宮中,肅宗呼為姨父。一年以後,孝明帝思念太後,乘元叉離京之機,親迎太後回宮,並在西苑歡宴群臣。太後拉著孝明帝的手說:“咱們母子好久沒有共商國是了。”孝明帝也感到一種失去母親的孤單,於是母子倆還

  孝昌元年(525年),太後再次攝政,借機剪除元叉,同時借故放逐或處死反對自己的人。從此,朝政疏緩,威恩不立,所在貪汙,文武解體。又自行不修,驚懼宗室懷疑,於是內為朋黨,掩人耳目,肅宗所用之人,太後多借口殺害,母子之間彼此不滿和猜疑不斷發生。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肅宗突然駕崩,太後玩弄手腕,先詐立潘妃生女為男,立為帝,後又改立臨洮王子釗為主,年僅3歲,企圖再次聽政,使天下吃驚。儀同三司、大都督爾朱榮與元天穆等密議抗表,入匡朝廷,率軍南赴京師。太後非常害怕,一麵令李神軌為大都督,在太行防守;一麵召肅宗六宮後妃,令入寺為尼,太後也自落發。四月,爾朱榮派人送太後及幼主釗到河陰,將太後及幼主一並沉於河中溺死,太後的妹妹馮翊君收了太後屍體,埋在雙靈寺。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

  評價

  靈太後臨朝稱製13年,定奪國家大事,駕馭眾多臣僚,處理風雲變幻的對內對外關係,的確不失為一位果敢有為的政治家,而她又文采出眾,一首《楊白花》打動過許多人的心: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秋來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

  這首芬芳悱惻、蕩氣回腸的樂府雜曲是北朝時代的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假如她能自律令節始終,當是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中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