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安徽休寧縣人。生活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公元1522-1619年)年間,是中國明代著名醫家。
孫一奎天資豐厚,年幼時即聰慧過人。他學習儒業很有收獲。但嘉靖以後,朝中奸佞當道,閉塞賢路。朝廷的腐敗使棄仕途而轉醫者大量出現,同時孫一奎也清楚地看到父輩苦苦攻讀,卻身體疲憊而更加虛弱,以及仕途的艱辛,從而使他萌發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念頭。
開始學醫時,孫一奎苦讀醫籍,不論寒暑,都十分專注。上至《靈樞》、《素問》、《難經》,下及古今名家,無所不及,對儒、釋、道三教經典中與醫學有關的部分也無不獵及。研習三年之後,他覺得呆在一個小地方,眼光比較狹窄,不如多方求教,才能擴大視野,於是決心離家遠遊,尋師求教。他的足跡踏遍江南,一邊行醫,一邊尋求有識之士,博采眾長,不拘門戶,凡遇高明的人就虛心而尊敬地來到他跟前,和他探求醫理。後來曾隨徽州黟人黃古潭先生學習。古潭先生治病常有超常見解,孫一奎凡是遇到疑難的病證,都會向他請教,對臨床中一時不能下診斷而猶豫不決的,決不輕易放過。黃古潭的高超醫術,使孫一奎在醫理和臨證診療上受惠不淺。
個人思想
孫一奎,兵聖孫武子後裔,唐左執金吾大將軍孫萬登支係,明代著名醫學家。是命門學說的倡導醫家之—。他認為命門為兩腎間動氣,為原氣之所係。原氣來源於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在胎兒孕育期間即已經存在。此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所謂“生生不息之機”。原氣即人身太極之本體,所謂太極,是從《周易》而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自然界間,先無極而後太極,太極而後陰陽。太極的哲學概念是指原始混沌之氣,指陰陽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氣,是陰陽之根。孫氏以太極來比喻原氣,是說明原氣乃是人體陰陽之本,是人體生命之本源。所以,孫氏進—步總結命門之功用則說:“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髒腑以繼而成。”孫氏認為,從根本而言,人體呼吸的原動力在於腎間動氣,即先天之氣。
孫氏反對稱命門內寄相火,但確認三焦當為相火。孫氏認為,三焦屬腑,包絡屬髒,但其又不同於其他五髒與五腑的關係。包絡為血母,為裏;三焦為氣父,為表,二者俱屬於手經,相為表裏。也正由於二者—主氣,一主血,相互配合,協同主持一身之氣血,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三焦雖不與命門相配,但並非二者沒有關係。孫氏認為,命門卻是三焦之原,三焦之相火化生於命門之原氣,為原氣之別使。孫氏論君相之火,認為天人均有君相之火,而在人之君火屬心,相火寄於包絡、三焦,是屬於正火範圍,而肝腎之火則為賊火,從正邪角度將其加以區分。孫氏這一論述,無非是強調了肝腎命門無相火的觀點,用以反對一些醫家濫用寒涼之劑滋陰降火,損傷命門動氣的弊端。
孫氏治病
孫氏治病,首重明證。認為“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裏、氣、血”八個字,且病變多有始同而終異的情況,故治法不可執一而無權變。基於這種指導思想,他指出時醫對內傷發熱、虛損、血證等濫用苦寒,畏投甘溫的偏弊。他十分重視三焦元氣的保護和治療,既反對濫用寒涼,又指出了過用辛熱、疏導及滲利之劑的危害,認為不但純陰苦寒之劑可致脾胃虛弱,元氣損耗,而且“若用辛香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或疏導太過,也可耗損元氣。若淡滲過劑,也多致腎氣奪傷。由於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又為“相火之用”,故凡命門原氣不足,或相火衰弱,可出現三焦元氣不足之證,其病變有氣上不納,水穀不化,清濁不分等情況。在三焦病變中,孫氏對下元虛寒尤為重視。其論氣虛中滿、腎泄等症,認為都屬於下焦元氣虛寒。又如癃閉、遺溺、小便失禁諸證,亦或與之有關。同時,對於下消及腎不納氣的治療,孫氏又注意精氣同治。
孫氏學說
孫氏學說,以命門為兩腎間動氣,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相火有裨助生生不息之功,其論說不僅闡發了祖國醫學的有關理論,且能自出機杼,並與臨床辨證施治相結合。因此,其學術理論和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作出了一定貢獻。不論對於臨證治療,還是對於養生保健,孫氏學說都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
書籍貢獻
經過三十年的勤求博采,刻苦鑽研,孫一奎耳目漸廣,經驗漸豐,終於達到了理論上“鏡瑩於中”,實踐上“投劑輒效”的境界。其醫術已有非常的造詣,為人決斷死生多能應驗。臨證投劑常常使頑固的疾病治愈,從此醫名顯赫,名士顯宦爭相交往。期間診餘之時,先後著有《赤水玄珠》30卷,70餘門;《醫旨緒餘》2卷,70餘篇;《孫文垣醫案》5卷,收載407案,後來合稱為《赤水玄珠全集》。“赤水玄珠”之名,取之於象罔得珠故事。《赤水玄珠全集》對後世醫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給後學醫者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