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父名陳鼎。陳鼎明朝天啟七年1627中舉人;1644年中進士。甲申之變後回鄉躬耕,永曆二年(1648),鄭成功攻克同安,授陳鼎為教諭。西元1634年(崇禎七年),陳永華出生。後來,清軍攻陷同安,陳鼎在明倫堂自縊。
當時陳永華十五六歲,為博士弟子員。清軍人城後,陳永華出逃。當時鄭成功占據廈門,圖謀恢複明朝江山,於是延攬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陳永華,鄭成功與他談論時事,後並且高興地說:“複甫,你是當今的臥龍先生。”後授予參軍,並以賓禮相待。但據考證,陳永華此人平時不善言談,隻有在部分政見等政治方麵的談論才能發揮。
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與諸將討論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認為不行,隻有陳永華力排眾議,認為可行。鄭成功很高興,於是派他留守廈門,並輔佐世子鄭經。鄭成功對鄭經說:“陳先生是當今名士,我留下他輔佐你,你應當以老師之禮待他。”
1662年,鄭成功攻克台灣,授予谘議參軍。1662年5月,鄭成功病死台灣,其子鄭經繼位。鄭經很是倚重他,軍國大事必詢問他。
永曆十八年(1664年),金門、廈門丟失,陳永華隨鄭經回到台灣。第二年,晉升勇衛,並加監軍禦史之職。1665年,陳永華向鄭經提出了“建聖廟,立學校”[1]的建議,認為這刻不容緩。但是,鄭經的回答卻是“荒服新創,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暫待之將來”,認為此事為之過早。陳永華引經據典,力陳教育之重要。他認為,台灣沃野千裏,遠濱海外,民風淳樸,如果可以舉薦有才能的人來輔佐政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養生息,便可以趕上中原地區。所以,應當擇地建立聖廟,設立學校“以收人才,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鄭經被說服,同意設立學校,發展台灣文教事業,並授命陳永華負責有關事宜。
陳永華於是創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係:全台設立“國子監”,作為台灣最高學府,各府、州、縣分別設立“府學”、“州學”、“縣學”。此外,還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區的各社也要設立“小學”,由此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學受教育。同時,為了減輕高山族同胞的負擔,陳永華鼓勵他們送子入學,特地規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而且大力推行大陸的科舉製度。在此之外,規定台灣境內兒童必須“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他還推行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以提高教育水平。他還推行了舉薦人才的製度,州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院,院試取中,便可以準充入太學,仍按月月課。然後,三年取中試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成為官員。
不久之後,陳永華在承天府寧南坊擇地開始建造聖廟學院。1666年春正月,聖廟建成,旁建明倫堂。三月,又建學院,陳永華親任主持,聘請禮官葉亨為國子助教。由於在學校初建,中原文化。永曆二十年,他又主持修建了台灣第一所孔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永曆二十八年,由於發生了三藩事件,清廷因為無暇東進,鄭經會師伐清,克臧監國,永華以東寧總製使留守台灣輔佐。幾年之後,清廷處理完內陸版亂之後,開始著手處理台灣事務,加之鄭經在軍事上不利,從大陸撤退,陳永華自慚護駕西征無效,十分心憂,終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即病逝,與夫人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縣柳營陳永華鄉果毅後,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現存的僅是空塚。在他死後,朝廷給他諡號“文正”。
政績及其影響
首先,在教育方麵,陳永華曾經向鄭經提出“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並與之辯論教育的重要性。來年春天,他建設了聖廟學院,開始大力引進中原文化,加之他在教育方麵所做出的種種規定得以實施,都極大地促進了台灣教育事業的發展。於是,台灣人民“自是始奮學”。教育和科舉製度的施行,也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