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1753~1823),中國清代醫學家。名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修。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道光三年(1823)。陳修園自幼一邊攻讀儒經,一邊學醫,曾拜泉州名醫蔡茗莊為師學醫。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曾任直隸省威縣知縣等職,在任上曾自選有效方劑救治水災後罹患疫病的百姓。嘉慶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歸,在長樂嵩山井山草堂講學,培養醫學生,一時學醫弟子極多。
父陳廷啟,號二如,早逝。祖父陳居廊,博學通醫。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讀於福州鼇峰書院。苦攻經史之餘,還鑽研醫學,專心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頗有心得。見原書文辭深奧,遂加以淺注,或編成歌訣,著《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傳世。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舉。後會試不第,寄寓京師。適光祿寺卿伊朝棟患中風症,手足癱瘓,湯水不入,群醫束手。念祖投以大劑而愈,聲名大噪。後回長樂,任吳航書院山長。、
嘉慶三年(1798年),主講泉州清源書院。嘉慶六年(1801年),再入京會試,不第,參加大挑,成績甲等,以知縣分發直隸保陽(今河北省保定)候補。時值盛夏,瘟疫流行,念祖用淺顯韻語編成《時方歌括》,教醫生按法施治,救活甚眾。直隸總督熊謙得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念祖教以常服“黃芪五物湯”,並開方補腎養肝,病遂愈。其間還治愈當地婦女陰挺症。嘉慶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謝在田頭項強痛,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而煩躁,六脈洪散。經念祖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再投以梔子豉湯,病不再發。
嘉慶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棗強,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公務繁劇,仍撰寫醫書,為人治病。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以年老請休,在福州石井巷井上草堂講學,培養醫學人才;並曾治愈琉球國王之風症。
醫學主張:
陳修園的時代,一般醫生為了應付門診,多半隻學習唐、宋以來各個醫家的藥書、方書,想從中找出幾個治病的藥方,而對祖國的醫學經典著作、理論著作和《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以及《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到著作並不感興趣。更不願為研究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陳修園感到這股輕視中醫基本理論的風氣是不正常的。為了扭轉這股學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陳修園告老還鄉,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講學,不但把他數十年來研究這幾部中醫經典的體會傳授給學生,而目,大力呼籲其他醫學家也應對這方麵的學習加以重視。聽他講課的人很多,來自全國許多地方。
不成規矩就不成方圓,陳修圓宗於《內經》、《傷寒》等經典著作,他對古典醫籍的鑽研功力深厚,涉獵廣泛,因此他的書籍正統,規範。他還長期從事中醫的普及工作,將中醫知識通俗化,為後學開啟了登堂入室之門。
在醫學理論上陳修園特別推崇張仲景,是維護傷寒派的中堅人物之一,也是繼張誌聰、張錫駒之後最有影響的尊經崇古派。在傷寒研究的爭論中,他極力反對方有執、喻嘉言的“錯簡”說,認為王叔和重新編注的《傷寒論》已經把張仲景的學說完整地流傳下來,不能隨便改動和取舍。他在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方麵的代表著作有《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和《傷寒醫訣串解》,前兩書曾三易其稿,史書稱其“多有發明,世稱善本”。他還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的方劑和治法編成《長沙方歌括》、《傷寒真方歌括》與《金匱方歌括》,易於記憶、習誦,對後學理解《傷寒論》、《金匱要略》很有幫助。雖然有人說陳修園注疏古籍有獨到之處,但他上述著作的廣泛流傳主要是因為他的研究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為後學者、特別是初學者研究張仲景典籍提供了入門的階梯。
在臨床治療上,陳修園長於用溫補脾腎的方法治療雜病,不喜用寒涼滋陰的藥物。如他自己所說:“寒涼之藥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陰降火及不涼不溫之品,最是誤人。餘素不喜寒涼,姑以寒涼方之不可棄者列”。他雖然承認滋腎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湯等寒涼方劑能培補生氣,是治療“癆門”(肺結核一類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隻能暫用。而對保元方、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歸脾湯、附子理中湯等溫熱方劑則大讚其“補虛退熱,進食除疾”、“益精氣,扶元氣”的功效,有“補火以致水之妙”。
人物事跡:
在北京,碰到一個叫伊去林的人患中風證(相當高血壓後腦溢血),半身不遂,昏迷不醒,十多天未進食,京城的名醫都沒有辦法。陳修園診斷後,當即開藥給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過來,還逐漸恢複了健康。這件事一舉轟動京城,一時找陳修園看病的人盈門塞巷,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