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國民黨右派首領兼立法院長——胡漢民(1 / 2)

【胡漢民】原名衍鸛,後改名衍鴻,字展堂。晚年別號不匱室主。漢民是他在《民報》上發表文章時所用的筆名。

  1879年12月9日生於廣東番禺縣,祖籍江西廬陵縣延福鄉青山村人,累世務農,他祖父來粵做官遂落籍番禺(即廣州),父親靠當師爺(縣官幕僚)為生。隨父親到過博羅、高州等地,8歲那年,全家遷回廣州,在倉邊街(今倉邊路)附近租屋住下。胡漢民天資聰穎,十一二歲時,就已讀過《十三經》、《史記》等古籍,且“文俱斐然可觀”。

  11歲時,其父去世,兩年後其母也病逝。

  胡漢民從小能文能詩,13歲時寫下種竹詩:“種竹北窗前,瀟瀟清香發。本以招涼風,反教蔽明月。”可惜在以後的幾年裏,一個哥哥及兩弟一妹也因疾病無錢就醫而早逝。這接連而至的不幸,使年幼的胡漢民倍感憂傷,以致成年後一直體弱多病。這一時期,胡漢民的人生觀發生很大變化,“從友愛的家庭中心的人生觀,一變而為冷酷的厭世觀”。

  為了維持生計,胡漢民16歲便開始教書生涯。胡漢民邊教書邊自修,先後肄業於學海堂、菊坡、越華、粵秀等書院。認識了史堅如、左鬥山等青年朋友,對康有為、孫中山有自己的見解,留下“早知康樂非山賊,漫信孫登是水仙”二詩句。

  1898年,20歲的胡摒棄了“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正途”,任廣州《嶺海報》記者,決心投身於改造社會的洪流之中。

  1900年,好友史堅如的殉難對胡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他以為“非遊學,無以與革命黨人謀,即個人學業,亦皆不足充所懷之誌願”。這前後,胡的人生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消極厭世觀”變化為“積極的救世觀”。

  1901年,他中了舉人,次年與陳融之妹陳淑子結婚,住在德宣東路(今東風東路)太華坊莘桂裏1號。是年胡漢民為人“操刀”(替人考試),得到6千多兩銀子。

  1902年,胡與吳稚暉等人東渡日本。由於他當時認為“從教育著手,使學界丕變,為達到目的之唯一法門”,於是入東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不久,吳稚暉因保送自費留學生入成城學校一事與清公使鬧翻,被日本警察驅逐出境。胡亦憤而退學回國。回國後,胡積極實現其教育救國的初衷,先後擔任廣西梧州中學總教習及梧州師範講習所所長和香山隆都地方私立學校校長。但由於地方守舊勢力的阻撓,他兩次從教育入手進行救國活動的嚐試都失敗了。

  1904年冬,他再次東渡日本,入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係統地研讀政治學。同行的有汪精衛、朱執信、陳融等廣州人。期間,他還結識了廖仲愷。

  1905年七八月間,同盟會在日本成立時,廖仲愷、胡漢民剛好回國度假,得到消息,他們馬上趕回日本,胡漢民夫婦和廖仲愷夫婦同租一屋居住。9月1日晚上,孫中山應邀到他們家,胡漢民第一次見到孫中山,他曾說孫中山1895年領導的第一次廣州起義是“空前奇舉”。孫中山對自己學說的解釋完全征服了他。於是,胡漢民夫妻加上妹妹,與廖仲愷一同加入了同盟會。胡漢民任評議部議員、書記部書記,主持編輯《民報》,批駁保皇和立憲思想。主編《民報》第1~5期,根據孫口授寫成《<民報>發刊詞》,先後在《民報》發表《民報之六大主義》、《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等文,與康、梁保皇派展開論戰,對孫中山思想多所闡發。

  轉戰各地革命救國

  1907至1908年追隨孫中山,於新加坡、河內遍設革命機關,組織同盟會於華南發動的曆次起義中擔任籌餉、運械等工作。參與黃岡、鎮南關起義。

  1908年~1909年赴新加坡主持《中興日報》,在《中興日報》上發表大批文章繼續批駁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

  1909年,還是革命黨人的汪精衛暗殺攝政王載灃失敗入獄,胡漢民為營救籌資,進了澳門賭博場,結果血本無歸。

  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前夕,胡漢民夫婦將女兒胡木蘭托付給一位老人照料,考慮到隨時有犧牲的可能,在一塊布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貫,縫在胡木蘭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氣。

  1911年4月參與黃花崗起義,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

  1911年籌備廣州起義,失敗後回香港。1911年11月廣州獨立,11月9日,廣東光複後三天,胡漢民出任廣東軍政府大都督。12月隨孫至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期間,胡漢民堅決貫徹孫中山曆來的革命精神,他製訂了低薪製,規定總統府自秘書長以至錄事,每人月薪30元,宿食由政府供給,不分官級,一律平等,一掃清政府貴族官僚的腐敗習氣和等級特權。胡漢民是一個秘書型人才,在後勤等方麵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孫中山的充分肯定。

  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讓給袁世凱後,1912年4月底,孫、胡重回廣東,孫向臨時省議會建議讓胡盡快重任粵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國民黨廣東支部長。

  到1913年6月被袁世凱免職,胡漢民兩次任廣東都督計一年零兩個多月。

  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