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寬】(188910.07-196907.30),字厚甫。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漢族,閩侯縣城門鄉(今福州郊區城門鎮臚雷村)人。1889年生於福建省閩縣,他的父親原先是一名箍匠,後加入晚清海軍,擔任水手。由於家庭影響,陳紹寬在求學時代就不自覺地向海軍靠攏。他17歲進入南洋水師學堂,攻讀航海技術。畢業後,加入清朝海軍服役。後歸附國民革命軍。在任期間曾規劃4大戰區,提出20艘航母計劃。並且指揮了著名的江陰海戰。
學習、見習時期
光緒二十九年,陳紹寬考入福州格致書院。光緒三十一年赴上海,經薩鎮冰介紹,在“江南水師學堂”學習,3年後畢業,到“通濟”練習艦見習,不久調任“鏡清”練習艦上尉駕駛大副。民國3年(1914年)升海軍總司令部少校副官,駐上海。翌年,陳紹寬因奪回“肇和”艦有功,升“肇和”艦上校代理艦長。
赴歐洲考察海軍
民國5年,陳紹寬奉命赴歐洲考察海軍,第二年在英海軍中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格羅林戰役,被授予“歐戰紀念勳章”。民國7年,為中國駐英公使館海軍武官。民國8年,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專門委員,又任倫敦萬國海路會議中國代表及中國海軍留歐學生監督。是年10月,因奔喪回國。後留國任“通濟”練習艦中校艦長。民國12年,改任“應瑞”艦上校艦長。民國15年,升海軍第二艦隊少將司令。
歸附國民革命軍
民國16年10月,繼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之後,陳紹寬宣布歸附國民革命軍,並率艦與北洋軍閥孫傳芳大戰,大獲全勝。以拱衛京畿有功,得國民政府一等勳章和“中流砥柱”大勳旗。接著又組成西征艦隊,沿江而上,克漢口,為中央政治委員會武漢分會委員,接著又克長沙、嶽州等地。民國17年1月,西征結束,奉命回南京。同年12月海軍司令部撤銷,設海軍署,陳紹寬為中將署長,力謀統一中國海軍,但沒有成功。
江南造船所所長
民國18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陳紹寬親自以“應瑞”旗艦護送蔣介石第二次西征,隨即占領湖北、湖南,被委湘鄂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湖南省政府委員。6月,國民政府恢複海軍部,陳紹寬為海軍部政務次長兼第二艦隊司令。不久,海軍部長楊樹莊兼福建省長,部務由陳紹寬代理,接著被正式任命為代理部長兼江南造船所所長。
海軍部上將
民國21年,升海軍部上將部長並為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民國23年,因創辦“海軍大學”,聘請日本海軍專家分別講授“高等軍事學”和“國際海法”,引起以“應瑞”艦長林元銓等23位艦長的不滿,聯名控告陳紹寬“親日”。陳紹寬被“查處”,因此憤而辭職。以後汪精衛幾次到上海“慰留”。林元銓等人分別受到“調離”處理,陳紹寬才回部視事。
抗戰時期
民國26年4月,陳紹寬為國民政府代表團副團長,赴英國參加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加冕覲禮,事後轉德國考察海軍。同年7月7日,中國抗戰爆發,陳紹寬即回國組織“江陰阻塞線”,封閉長江下遊水道,保衛中國的大後方。
江陰海戰
江陰(古稱暨陽),這個上海與南京之間長江最狹窄的地段,江麵僅寬1250米。借長江水之靈性,小城的人文曆史相當攸久。扼長江咽喉、地理環境優越,便於貨運和征收賦稅,江陰在唐代即為重要港埠。至宋代更是蕃舶常集,熙熙攘攘。南宋紹興年間於江陰置市舶司,是當時我國沿海設置市舶司的11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閱不盡的大江南北兩岸風光。浪急湧高,峻岩夾持,隻要在兩岸安上幾門大口徑火炮,江中再龐大的艦隊也難以上溯。
1937年,隨著抗戰烽火的降臨,在這裏展開了二戰中中國戰場規模最大、也是最為慘烈的一次海空大戰。時任海軍部部長海軍一級上將的陳紹寬在這裏發起了二戰中中國海軍戰鬥最慘烈,也是最後一次殘酷的海陸空作戰。
結果:
中國海軍全滅,江陰淪陷
參戰方兵力:
中國2萬8千人;日本10萬餘人
傷亡情況:
中國海軍第一艦隊被全數擊沉
主要指揮官:
中國:陳紹寬日本:長穀川清
日軍參戰航母:
赤城號,龍驤號,加賀號,鳳翔號
沉船封江
1937年8月11日,海軍部派“甘露”測量艦、“皦日”、“青天”測量艇及“綏寧”、“威寧”炮艇破壞西周、滸浦口、鐵黃沙、西港道、狼山、大姚港、通州沙、青天礁、劉海沙到長福沙、海北港沙、龍潭港、福薑沙等各處的燈標、燈樁、燈塔、燈船及測量標杆。各艦在兩日內完成了航標的破除作業,使敵艦失去了導航標誌。在此同時,海軍第1艦隊與第2艦隊主力由湖口與下關向江陰的集結已經完成,49艘軍艦進入了長江待命,“拱衛京畿”。
8月12日,兩個艦隊主力在江陰江麵集合完畢,這次甲午戰爭之後海軍的第一次對外大型動員,全體海軍全體官兵皆懷高亢鬥誌,誓與日寇決一死戰!但當艦隊在江陰江麵集中完畢之後,滿懷熱血等待著“中國深望每人能盡其至責”旗令的官兵們,愕然發現他們將目擊中國海軍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自沉。
首批自沉的軍艦為艦齡最大的“通濟”練習艦、“大同”、“自強”巡洋艦、“德勝”、“威勝”水機母艦、“武勝”測量艇(已停用)、“辰”字與“宿”字魚雷艇(均已停用),這批軍艦大多為清代遺留的舊艦。此外,海軍還向招商局與各民輪船公司征集“嘉禾”、“新銘”、“同華”、“遇順”、“泰順”、“廣利”、“醒獅”、“華新”、“回安”、“通利”、“寧靜”、“鯤興”、“新平安”、“茂利二號”、“源長”、“母佑”、“華富”、“大篢”、“通和”、“瑞康”20艘輪船同時自沉以構成江陰鎖線。當第1艦隊抵達江陰時,等待自沉的28艘軍民艦船已經停泊在君山江麵。
12日上午8時,江陰江麵各艦由“平海”艦率領進行升旗典禮。8時整,“平海”艦舉行升旗儀式,各艦官兵在艦舷“站坡”,向軍旗行禮致敬。陳紹寬的上將司令旗在軍樂聲中冉冉上升到主桅頂端。一個國家的海軍竟要用如此悲壯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領水,真是滑稽而又沉重!隨後,自沉艦隊由旗艦“通濟”率領,駛向福薑沙就位。
在各艦抵達位置之後,坐鎮“平海”的陳紹寬發出沉船命令,各艦同時打開水底門,緩緩下沉。自沉作業一直進行的傍晚才初告結束,陳紹寬站在“平海”艦橋上,黯然無語。是日汽笛哀鳴,軍旗低垂,令人欲哭無淚。
因為水流甚急,第一批各艦下沉時多半被水流衝離理想原位,導致封鎖線並不完整。當海軍部發現封鎖線並不完整而空隙甚多之後,又征用了“公平”、“萬宰”、“泳吉”等三艘民輪沉入封鎖線,在鎮江、蕪湖、九江、漢口、沙市等地繳獲的“吉安”、“貞安”、“福安”、“漢安”、“泰安”、“永清”、“德安”、“沙市”8艘日籍躉船也先後被拖到封鎖線鑿沉。海軍部又請行政院訓令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緊急征用民用小船、鹽船185艘,滿載石子沉入封鎖線的空隙中。這些民船一共使用了30.94萬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擔。如果加上9月25日自沉的“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在江陰的沉船封江作業之中一共自沉老舊軍艦與商輪43艘,合計噸位63800餘噸。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軍增派艦隻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戰鬥人員10萬人,力圖打通江陰防線。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9月22日和23日,日海軍輪番轟炸中國海軍及岸上陣地,旗艦平海號遭到80架以上飛機的轟炸,平海號的姊妹艦寧海號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飛機的轟炸。
9月22日這天,從早上8時至下午5時,中國集結在江陰水麵的諸艦和岸邊炮台的官兵作戰達9小時,“寧海”軍艦消耗高射炮彈400餘發,機槍彈8000多發;“平海”軍艦消耗高射炮彈265發,機槍彈4000餘發。敵機的空襲未造成太大損失,僅“平海”艦陣亡5人,傷23人。當晚,陳季良司令召開各艦艦長會議,下令“平海”絕不能因為避開日機重點轟炸而降下桅頂的司令旗,各艦也不得為了機動,向上遊駛去。
日軍在9月23日以72架飛機圍攻中國“寧海”、“平海”兩艦並將其擊傷、擊沉後,兩日後又開始向中國海軍的其他艦隻實施攻擊。
25日清晨,加賀號航母上的日軍海基第2航空戰隊又以94艦爆、96艦攻機各8架在96艦戰4架的掩護下集中攻擊“平海”艦。
“平海”軍艦高炮彈藥用盡,軍艦的下沉已經無法控製,於是葉可鈺副長下令軍艦駛往江北十二圩的淺灘擱淺,並且開始拆卸火炮與重要零件運往南京,參加首都保衛戰。
這艘中國自製的海軍主力艦在擱淺之後艦身繼續向左傾斜到45度,緩緩滑入長江。戰鬥中,官兵共陣亡軍需官葉宗亮、中士張朗惠、下士謝道章、列兵王允吉、黃順憶等11人,負傷20餘人。後來有人回憶到,“平海”號所有的犧牲官兵的遺體,均在各炮位下麵,負傷者亦全是在戰鬥中掛彩。全艦所有官兵,在23日的大戰中,均未離其戰鬥崗位一步。
“平海”號在江陰要塞之戰後亦被日軍打撈隊浮起,修複後改名“八十島”,編入日軍第一輸送戰隊並擔任旗艦。1944年11月25日在呂宋島被美國海軍飛機擊沉。
“寧”、“平”兩艦被炸後,艦隊旗艦改由噸位稍小的“逸仙”艦擔任,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移至該艦指揮。
9月25日夜,這四艘名艦進行了最後一次航行。在封鎖線後方集結完成之後,四艘軍艦戰艦在淒涼的汽笛聲中打開海底門,靜靜地沉入長江。這夜,中國海軍失去了自己的艦隊。
江陰之戰後3年,陳紹寬將軍在一篇《紀念偉大的“九·二三”》的文章中寫道:“‘九·二三’是中國海軍抗戰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頁。……誰都知道,在這次倭寇對我侵略的武力中,最有把握的,是他的海軍。但自江陰封鎖線在我海軍手中樹立以後,情勢卻為之一變,因敵要用艦隊從揚子江上駛,就必須破壞我封鎖線,要破壞我封鎖線,就不能不殲滅我英勇之海軍!
1、江陰之戰中的中國海軍序列:
海軍部部長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
海軍第1艦隊司令部司令陳季良中將
海容巡洋艦(江陰自沉)艦長歐陽勣上校,副長楊道釗少校,輪機長黃輝如少校
海籌巡洋艦(江陰自沉)艦長林鏡寰上校,副長鄭翊漢少校,輪機長黃輝如少校
海琛巡洋艦(江陰自沉)艦長張鳳仁上校,副長吳支甫中校,輪機長陳精文中校
海圻巡洋艦(江陰自沉)艦長唐靜海上校,副長劉乃沂中校,協長許世鈞中校,輪機長邱崇明中校
寧海輕巡洋艦(被日軍撈起,改裝為“八十島”號巡洋艦)艦長陳宏泰上校,副長甘禮經少校,輪機長姚法華上尉
平海輕巡洋艦(被日軍撈起,改裝為“五百島”號巡洋艦)艦長高憲申上校,副長葉可鈺少校,輪機長周烜
應瑞輕巡洋艦(1937年10月23日於采石磯空襲沉沒)艦長陳永欽上校,副長華國良少校,輪機長郎昌熾少校
逸仙輕巡洋艦(被日軍撈起,改裝為“阿多田”號練習艦。戰後歸還,1958年6月退役)艦長陳秉清中校,副長楊希顏上尉,輪機長黃貽慶
自強巡洋艦(江陰自沉)艦長張日章中校
大同巡洋艦(江陰自沉)艦長羅致通中校,副長曾侍琯上尉
中山炮艦(1938年10月24日於金口空襲沉沒)艦長薩師俊中校,副長張天浤
永績炮艦(1938年10月21日於新堤被日軍繳獲。1949年5月於上海被人民解放軍繳獲)艦長曾冠瀛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