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白】(1869.7.20——1934.12.23)陳少白、原名聞韶,號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裏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陳少白天資聰敏,勤啻好學,習字、念書、學寫詩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21歲入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台灣設立興中會台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采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基本資料
讀書期間,陳少白的三叔陳麥南常攜多種西文譯本給他閱讀。
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1890年入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拜盟為兄弟。每於學課餘暇,與孫中山、尤列、楊鶴齡聚會於楊耀記,暢談革命,無所忌諱。1892年輟學與孫中山一起奔走革命。1895年參與組織香港興中會,籌備廣州起義,事敗與孫中山、鄭士良逃亡日本,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897年去台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奉孫命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與保皇會刊論戰。同時聯絡三合會、哥老會,與畢永年等組織興漢會,推孫為總會長。
1900年在香港策應惠州起義。1905年任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1911年任廣東軍政府外交司司長。不久辭職,成立粵航公司,任總司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大本營參議。次年1月任國立中華國民銀行監督。陳炯明叛變後辭職回故裏,致力家鄉建設。1934年12月23日在北平病逝。著由《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個人經曆
陳少白六歲入私墊,到少白步人青年時,適產美國教會哈巴牧師來廣東開辦廣州格致書院(即嶺南大學前身)。1888年開始招生,少白第一個報考,並被錄取人學。讀書期間,陳少白的三叔陳麥南常攜多種西文譯本給他閱讀。
少白從中看到世界局勢的變化,並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的啟蒙。他常與人說:“革命思想,多得於季父。”
21歲入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
1889年結識孫中山,以後共同從事革命活動。1895年加入興中會,廣州起義失敗後逃亡日本。
光緒十八年輟學追隨孫中山,先後到香港、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和開設藥局。
光緒十九年春,孫中山在廣州西關冼基開設東西藥局,陳少白幫助料理店務。
翌年,孫中山奔走革命無暇顧及醫務,陳負責處理股本,結束藥局。光緒二十一年參與在香港創設興中會總部,研究攻取廣州計劃。廣州起義失敗後輾轉英、日、新加坡、越南和港、澳、台地區宣傳革命,籌措經費,全力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光緒二十五年奉孫中山之命到香港籌資創辦.《中國日報》,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創刊,任報社首任社長和總編輯。該社成為策劃起義的大本營。
光緒二十六年惠州起義失敗後,對走避香港的義士給予安置。
光緒二十九年在《中國日報》並入文裕堂印務公司後,任公司經理,仍負責報務。與此同時曾與程子儀、李紀堂等創辦天演公司,開辦彩南歌戲班,排演《文天祥殉國》、《六國朝宗》、《兒女英雄》等新戲,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光緒三十一年香港興中會改組為同盟會,被選為分會會長,支持並組織粵路股東成立維護路權會。
光緒三十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之職。
光緒三十四年,幫助廣州西關的振天聲劇社赴南洋演出愛國劇目,受到僑胞的歡迎。辛亥革命後廣東獨立,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長,數月後辭職,首先提出由華人自組航運公司。粵航公司成立,被推舉為總司理,購買法商公司哈德安、播寶兩輪,航行於廣州、香港間,在收回外國人租賃的西堤聯興碼頭泊靠輪船。
1919年粵航公司停辦,陳白沙把公司的船隻賣給英國,返還本息。出資購下聯興碼頭,並在碼頭旁(今沿江西路)建一樓宇,取名為"塔影樓",作為事務所及家居。1921年5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受聘為總統顧問,協助孫中山督師北伐。
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辭職回故裏,從此專心家鄉建設,在新會外海鄉曾任民團保甲局長,鄉事委員會主席、新會第四區區長兼外海鄉鄉長等職,熱心整理鄉政,禁煙禁賭,興修公路,籌辦中小學等,有暇並撰文吟詩。
1930年被任命為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晚年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後為謝絕陳濟棠邀請重返政壇而常避居北平(今北京市)。
職業生涯
投身民革
1890年,陳少白赴香港前,經廣州傳教士區魚魚的介紹,認識了當時正在香港西醫書院(雅麗氏醫院)讀書的孫中山,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契。後經孫中山介紹,並得西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批準,陳少白由廣州格致書院轉到香港的中醫書院就讀。從此,他們便朝夕相處,結為知交。與此同時,他們又認識了尢烈(順德縣人)和楊鶴齡(中山縣人),彼此誌趣相同,抱負一致,立誓“驅除滿人,實行大同、四人一心、複國是從、至死不渝、務求成功”。當時清廷稱他們為“四大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