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宧(yí)】(1869~1939.10.24),字二庵,號養鈿,又名寬培,儀。湖北安陸城關人,15歲考取秀才,不久考取稟生。1897年,在湖北武備學堂讀書的陳宦考取拔貢。1898年他從湖北武備學堂畢業之後,入讀於北京京師大學堂,1900年庚子事變之後,在榮祿部隊當兵,官至管帶。
1903~1911年,在錫良手下任職,先後在四川、雲南、遼寧輔助錫良的軍政。191l~1912年為湖北黎元洪的幕僚,1912年入北京成為袁世凱的智囊,1915~1916年被袁世凱派往四川委為封疆大吏,掌握四川的軍政大權。1916年5月22日在四川宣布獨立反袁之後,淡出政壇,閑居於北京讀書作文,1939年10月24日因肝病病逝於北京,享年70歲。
簡介
陳宧(1870年-1939年),字二庵,號養鈿,又名寬培,儀。湖北安陸人,15歲考取秀才,不久考取稟生。1897年,在湖北武備學堂讀書的陳宦考取拔貢。1898年他從湖北武備學堂畢業之後,入讀於北京京師大學堂,1900年庚子事變之後,在榮祿部隊當兵,官至管帶。
生平
青少年時期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一歲:陳宧(1870-1939),原名寬培,字養銛,號二庵。其高祖陳朝選於雍正五年(1727)由湖北雲夢分析一支到安陸縣城西關落戶,經營土布生意,設立陳長記布行。祖父陳學藻,字春海,號玉泉,廩生,道光丙午科(1846)優貢,宣充官學漢教習,差滿,議敘候選知縣襄辦軍務,仕途不得誌。父親陳問彭,字壽山,單傳,讀書不多經營土布生意。他仗義疏財,“嚐散財以濟貧困,或有勸之者,則雲,吾留以貽子孫,不以積德貽子孫,久之,家境益窘,仍施金以故。”鄉裏均以寒士譏笑他。母徐氏,出自安陸名門,其祖父徐嘉瑞,師宗王陽明,任湖南衡永郴桂糧道,為官清正,晚年辭官歸鄉,閉門著述。兄長陳寬鑄,字伯鎔,號冶堂,讀了幾年書,娶妻徐氏早歿,續弦湯氏,無後,另娶妾王氏,就接替父親,去經營日益蕭條的布行了。“3月16日(二月十五日),出生於安陸縣城西阜成門上阜口陳長記布行奎照堂。”
1871年(清同治十年辛未)二歲:是年父親陳問彭病逝。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三歲:是年其兄陳陳寬鑄開始子承父業,經營土布生意。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四歲:在家。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甲戌)五歲:在家。
1875年(清光緒元年乙亥)六歲:在家。
1876年(清光緒二年丙子)七歲:是年拜安陸縣城北鄉熊家崗姨父李聲德為老師啟蒙。李聲德,字書禪,附貢生,翰林院待詔。
1877年(清光緒三年丁醜)八歲:繼續在姨父處讀私塾。
1878年(清光緒四年戊寅)九歲:繼續在姨父處讀私塾。
1879年(清光緒五年己卯)十歲:回到安陸縣城,入舅父徐紹遠、徐紹禧家中私塾讀書,受歧視侮辱。
1880年(清光緒六年庚辰)十一歲:因為小事得罪舅父,被兄長用火鉗打昏。
1881年(清光緒七年辛已)十二歲:是年在家自學,從安陸李春澤、吳銘新、陳問翰為師。
1882年(清光緒八年壬午)十三歲:是年入安陸漢東書院就讀。漢東書院為德安府與安陸縣合辦,共有房屋幾十間(含晚香亭)、學田數百石。入住書院,發誓不吃兄長的飯,手書“再窮無非討口,不死重要出頭。”,朝夕苦讀,發憤為雄。
1883年(清光緒九年癸未)十四歲:繼續就讀於漢東書院。
1884年(清光緒十年甲申)十五歲:繼續就讀於漢東書院。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乙酉)十六歲:繼續就讀於漢東書院。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丙戌)十七歲:繼續就讀於漢東書院。7月英國並吞緬甸。除夕在安陸書院無錢購酒菜,吟詩一首為母親壽:“縕袍依弊已經年,十日無炊一粲然。最是家家徐夕夜,晚香廳畔枕書眠。”[[3]](P3)陳宧未得誌之時,其親戚朋友無一人接濟其薪米。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丁亥)十八歲:考取秀才。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十九歲:是年,因為歲考、科考兩考為一等,升為廩生,每月有膏火銀3兩,從此無凍餒之憂。秋,考入武昌經心書院讀書,首業於譚獻、梁鼎芬。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己醜)二十歲:繼續就讀於經心書院。是年與姨表妹李逸娟結婚,李逸娟歧視陳家貧寒,使得陳心靈飽受戕害。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庚寅)二十一歲:繼續就讀於經心書院。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二十二歲:繼續就讀於經心書院。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二十三歲:繼續就讀於經心書院。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癸已)二十四歲:繼續就讀於經心書院。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二十五歲:繼續就讀於經心書院。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二十六歲:暑假與族叔販運魚幹入川,在夔州府厘金局受到逞威鬥狠卡員的勒索刁難,萌發從軍的想法。秋,入湖北武備學堂。與鄧漢祥、吳祿貞、藍天蔚、陳裕時友善。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二十七歲:繼續就讀於湖北武備學堂。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二十八歲:陳宧以《公叔文子大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的策論與《擬韓孟納涼》的聯句,考中拔貢。撥貢,即出類拔萃的的秀才,按照定製,每峰酉年(即每隔12年),由各省學政在科考之後選拔,每府選拔一個人,不但文章要好,更兼書法,是個很清貴的功名,必須要真才實學。娶一友人妹妹為小妾,感情盛融洽,但是天不作美,幾年後暴病而亡。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二十九歲:秋,會試考三場九天,第一二場以《四書》《五經》命題的曆史與時事策論五篇,考得比較順利,第三場考經義三篇,未按時交卷——規定要在天黑之前交卷,可是陳宧為寫完,點了蠟燭,考官宣布陳宧的經義三篇論文作廢,陳宧於是會試落榜,未考取進士。隨就任浙江學政的叔祖父陳學棻入南京雞鳴山國子監南學繼續讀書。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三十歲:
叔祖父陳學棻升任工部尚書,入京師大學堂讀書,師從駱成驤。
入仕清政府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三十一歲:
青年陳宦
夏,叔祖陳學棻家被抄,差點被殺,京師大學教員劉可毅被團民所殺,師生四散,陳宧失去生計,身無分文,去找安陸老鄉同學張思睿借銀子100兩未遂,乃遊離於京城街頭。陳學棻準備護駕,行前將他推薦給了軍機大臣榮祿。榮祿任命他為軍機處武衛軍管帶,率兵300人守朝陽門。“為武衛軍管帶,守北齊門(今北京朝陽門——原文如此,引者),與敵力戰,都門不守,鑾輿西幸,收集餘眾,八十五人,衝西直門,浴血而出。”進攻朝陽門的是日寇,整個北京保衛戰中,這裏的戰況最為激烈。英人當時的日記道:“日本人和俄國人所麵對的滿城城牆,高六十英尺。頂部寬四十英尺,城牆的頂上聚集著軍隊,這兩支軍隊整天都被阻截住。作了無數次用強烈棉炸藥轟開城門的努力,但是,每次派人去點燃引信時都被打倒了。這樣持續到日本人和俄國人都各遭到了一百人被打死的損失。”從未經曆過戰陣的陳宧,麵對死亡和血腥毫無畏懼。陳宧廉潔有操守。陳宧在向保定撤退的途中,“得遺棄兵餉十三萬七千兩,親至保定,以畀榮祿。”這些白銀是前來保定勤王的袁世凱為了表現忠誠,派淮軍總兵夏辛酉、副將張勳帶兵六營,將款解赴榮祿行在而遺失的“安徽送京餉銀11.6萬兩,江蘇送京餉銀5.5萬兩。”榮祿驚歎世上安有此人。陳宧護駕西行的路途中,“朝官奔赴行在,路途多阻,得宧將護,始免寇鈔。”榮譽揚之聲,聞於朝野。在途中認識錫良、岑春煊。10月26日,隨同兩宮到達西安,認識安陸同鄉、光緒丁醜科(1877)進士、陝西兵備道、署理安察使李紹棻。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醜)三十二歲:12月,陳學棻逝世於潼關,陳宧去職,與從北京趕來的族叔陳墨香(敬餘)、陳仲篪等一同料理其後事。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三十三歲:1月至4月初,患痢疾、瘧疾,滯留潼關,受到岑春煊關照,治療100多天之後痊愈。5-11月,歸鄉途中,被陳學棻學生、河南學政林開謨聘請為閱卷師爺,每月膏火銀16兩。12月,歸鄉探親。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三十四歲:夏,入川就錫良幕府,途徑武昌會見花園山誌士吳祿貞、耿覲文、張閬材、呂大森、張春霆、陳問淦(陳宧族叔),相約有機會一起推翻清政府。秋,錫良任命他為四川武備學堂會辦,並且交給他第一個任務就是清理四川的營產。“他不獨在一個月之內完成了任務,並且做到了涓滴歸公。錫良認為其人不隻能幹而且廉潔,甚為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