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美】(1878.1.17-1916.5.18),字英士,浙江湖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誌士,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弟陳其采,字藹士。兄陳其業,字勤士(陳果夫、陳立夫的父親)。陳其美與蔣介石關係密切,為蔣介石拜把之兄,將蔣介石引薦於孫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凱指使的張宗昌派出程國瑞,假借簽約援助討袁經費,於日本人上田純三郞寓所中將陳其美當場槍殺。陳其美遇刺後,孫中山高度讚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陳其美,1878年1月17日,出生於浙江吳興,陳其美4歲隨母識字,5歲能識字2000餘,6歲入私塾。王一亭曾作畫《英士群戲圖》,題詩曰:“嬉遊野燒已如炎,拊此方知智勇兼;迥異群兒能了了,養成大器不煩占。”以彰陳其美少年的聰惠,他讀過七年私塾,15歲喪父。
1891年,陳其美去石門鎮一家當鋪做工十二年,在典當行業中陳其美飽受磨練也曆練了自家的本領。正經辛醜之亂,陳對民族危機十分苦悶,受在日本留學的弟弟陳其采的影響,放棄從商,意在尋找出路。1903年春,陳其美辭去當鋪的工作,離開石門來到上海,在同康泰絲棧做了兩年佐理會計。
1906年夏,陳其美東渡日本,先入東京警監學校,學習警察法律。在日本期間,他結識了徐錫麟、秋瑾、張靜江、譚人鳳、褚慧僧等大批反清誌士,也結交了後來的中華民國元首蔣介石。冬,陳其美加入“中國同盟會”,開始他的政治活動。1907年,陳其美改入東斌陸軍學校學習軍事。同年,蔣介石到東京,入振武學校研習軍事,由奉化盟兄周淡遊介紹,認識了陳其美。不久兩人成為至交,並義結金蘭。陳其美介紹黃郛、蔣介石等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8年春,陳其美奉孫中山令從東京回到上海,利用上海水陸交通、電信、租界(享有治外法權)等有利條件,以上海作活動的根據地。陳其美性情豪放,善於組織,在同仁中以“四捷”即口齒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動捷而著稱。秋陳其美等人到漢口籌辦《大陸新聞》,萬事俱備卻因清吏的破壞而中止。陳其美在上海常出沒於酒樓、茶館、戲院、澡堂、妓院,交班結友以為反清力量,故人說他“多有黨羽”;同年加入上海青幫,並為幫會大頭目。
1909年夏擬策動浙江起義,因被告密未成。後接辦上海天寶客棧,作為江浙的革命機關,並創辦《中國公報》、《民聲叢報》,宣傳革命。1911年7月參加譚人鳳、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的同盟會中部總會,被推為庶務部部長,以推動長江流域的革命運動。10月武昌起義後,發動上海商團、青幫及部分青年與江浙革命黨人立即在上海響應,11月3日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隊伍與駐杭州新軍及會黨攻克浙江巡撫衙門。上海光複後,被推為滬軍都督。旋發起組織江浙鎮滬聯軍,攻克南京。
1912年1月14日為派係權力之爭,令蔣介石派人刺殺在江浙一帶影響較大的革命黨人陶成章。袁世凱任總統後,為阻止其篡權,3月調任為唐紹儀內閣的工商部部長,辭未到職,仍滯留上海。7月被解除滬軍都督職。唐紹儀內閣倒台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袁鬥爭。
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暗殺,孫中山提出訴諸武力,陳其美當時是支持黃興“法律解決”主張的。“二次革命”爆發,被舉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11月失敗後赴日本,堅決支持孫中山另組中華革命黨。
1914年7月被推為中華革命黨總務部部長。
1915年袁世凱複辟帝製,2月回國在上海參加策動討袁,主持上海黨務,並任淞滬長官司令,負責主持長江下遊的軍事行動。12月與楊虎發動肇和兵艦起義,炮轟製造局,並分別派人進攻電報局、電話局、巡警總局、工程總局等,因袁軍反撲後援無濟而失敗。雲南蔡鍔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軍起,受聘為雲南都督府顧問。組織東南各地的反袁軍事行動。繼續在江浙一帶策動反袁軍事行動,屢次起事均遭失敗,益遭袁世凱忌恨。
1916年5月18日,被袁世凱收買的張宗昌派人暗殺於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日本僑民山田純三郎的寓所之內,年僅38歲。
傳奇人生
1916年5月8日,陳其美(字英士)在上海被袁世凱的刺客所殺。孫中山扶屍痛哭,悲傷至極,5月20日他在給黃興的信中說:”英士忠於革命主義,任事勇銳,百折不回,為民黨不可多得之人。”4天後他在給日本友人田中義一的信中也說“陳其美君在滬盡瘁國事,雖經幾番頓挫,但該君之勇毅精誠,實為我同誌所共同讚歎。”並親撰祭文,譽為“生為人傑,死為鬼雄”。湖州碧浪湖畔至今還有孫中山親筆題寫的墓碑,以及“成仁取義”、“氣壯山河”等坊表,評價之高、痛惜之情都前所未有。從1906年加入同盟會,到1916年被刺身亡,陳其美的政治生涯不足十年,卻成為民國史上的風雲人物。1927年由他介紹參加同盟會的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他當年滬軍都督府的部下有不少身居要職,他的侄兒陳果夫、陳立夫也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四大豪門家族之一,他因此而身價百倍,名聲之顯赫幾乎蓋過了黃興、宋教仁、蔡鍔等人。
頭角初露
陳其美,字英士,出生在浙江湖州一個商人家庭,讀過七年私塾,15歲喪父,在一個小鎮的當鋪一共當了12年多的學徒,27歲到上海做了兩年同康泰絲棧的佐理會計。1906年春他29歲那年才在弟弟等的資助下東渡日本。
在日本的兩年他先後學習過警察、法律和軍事學。同年冬加入同盟會,並介紹同鄉黃郛、蔣介石等入會。和同時代的浙江籍革命黨人相比,他出道較晚,與光複會也毫無淵源。那個時候的他並不出色,直到回國時仍是默默無聞,在孫中山的記憶裏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他之嶄露頭角是在1908年回國後在上海的活動。1907年徐錫麟、秋瑾被殺害後,上海的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挫折,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孫中山正麵臨危機,兩廣、雲南的起義屢屢失敗,同盟會內部意見分歧,上層發生嚴重分裂,光複會又重新自立門戶。從1907年到1910年是同盟會成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在這種困境下陳其美在上海重整旗鼓、打開了局麵,從空言漸進於實行,“黨勢為之一振”,因此引起了遠在海外的孫中山的注意。
他在上海網羅結交青幫作為羽翼,成為青幫在上海的頭領:出入於酒樓、茶館、戲院、澡堂、妓院,“多有黨羽”:創辦精武武術學校,以霍元甲為總教師,吸收大批江浙資本家如虞哈卿、王一亭、沈縵雲等加入同盟會:通過他們結交了李平書、朱葆三等商界聞人、社會名流,推動他們讚助革命,從而掌握了商會、商團武裝等,使同盟會在上海有了比較紮實的社會基礎。他還先後辦過《中國公報》、《民聲叢報》,又協助於右任創辦著名的《民立報》(於右任在陳殉難後寫下《哀社之友》一詩,有“霸氣江東久零落,英雄事業自堂堂”的句子)。宋教仁、譚人鳳、楊譜生等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因為他在上海有社會基礎,熟悉情況,又是楊譜生的親戚,就委托他為庶務,主持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