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1883—1950),字公俠,後改公洽,自號退素,紹興東浦鎮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
簡介
陳儀,生於1883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東渡日本。入振武學校第五期炮兵科,與蔣介石同學,加入光複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回國,在陸軍部任二等課員。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擔任浙江都督府軍政司司長。1914年5月,任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軍事參議官。1917年,再次東渡日本,進陸軍大學深造。1920年回國,定居上海。1924年10月,被孫傳芳任命為浙江第1師師長。1925年10月,任五省聯軍第1軍司令。同月,任浙江省省長。
陳儀12月兼任十九軍軍長。1927年7月,被國民黨政府委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3月,奉蔣介石命率團赴歐考察意大利、瑞士、荷蘭、瑞典等國的槍炮廠、飛機場等。回國後任南京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代軍政部長。1934年1月福建事變後,調任福建省政府主席。1939年後,改兼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35年後,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41年12月,就任行政院秘書長,兼國家總動員會議主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944年,兼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局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始作收歸台灣的準備工作。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後,赴台就任台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1947年“二·二八事變”爆發,政策判斷錯誤處事不當,使345名台灣人民被捕被殺。在強大輿論譴責下,被蔣介石解除了台灣省行政長官職務,改任國民政府顧問。此後深居簡出,縱覽進步書籍。1948年6月,複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開始轉向人民一邊。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毛森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密令湯恩伯赴杭布防,極力反對,使杭州在解放時免於戰火。1949年1月,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幫助下,規勸老部下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起義。湯密告蔣介石,被免浙江省主席職,以“勾結共黨,陰謀叛亂”罪遭逮捕。5月30日,綁架到台灣,拒不向蔣介石認錯。1950年6月18日,被殺害於台北馬場町。
生平
陳儀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曾入讀浙江求是書院。1902年到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光複會;日本士官學校五期步科畢業,1909年回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時參加浙江獨立運動。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1917年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期畢業。1920年再回中國,在上海營商。1925年孫傳芳主政浙江,委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之後轉任第一軍司令,浙江省長。1926年,陳儀投向北伐中的國民黨,被任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但手下部隊再次倒戈,於是下台,出國到歐洲考察兵工。回中國後被蔣介石委以兵工署署長,頗獲賞識,之後轉任軍政部次長。1934年閩變結束後,調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理福建軍政。
1935年日本在台灣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陳儀奉命到台參觀,對日本人統治下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相對中國大陸多年戰亂下的停滯不前,令他感到深省。之後陳再派人到台灣考察,於1937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經濟學習台灣。1943年的開羅會議中,同盟國聲明戰後台灣歸還中華民國。1944年4月,中華民國行政院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任陳儀為主任委員。調查委員會對日治下台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麵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報告書長達四十餘萬字。之後提出的《台灣接管計劃綱要》,亦獲得接納。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於1945年8月29日委任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之後兼任警備總司令。10月24日,陳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同盟國,接受台灣日本總督兼司令安藤利吉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