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國軍海軍第一艦隊司令上將——陳季良(1 / 3)

  【陳季良】(1883~1945),原名陳世英,字季良。福建福州人。國民革命軍海軍名宿。畢業於江南水師學堂,任“海容”艦大副。武昌起義中支持革命軍,任“江亨”艦長兼江防艦隊分艦隊領隊長,在東北支持蘇聯紅軍對日作戰,發生中日“廟街事件”。事後改名季良,繼續在海軍任職,曆“海容”艦長、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海軍部常務次長。抗日戰爭中,組織江陰海戰,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死後追贈海軍上將。

  人物概述

  陳氏家族世代書生,出過七位進士。陳季良的曾祖父陳鳴昌和祖父陳翼謀都是舉人。父親陳鏡河在江蘇任知縣,母親蔡氏夫人,生四子一女,季良最幼。陳季良兄弟皆讀書走科舉之路,唯陳季良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90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該學堂第四屆駕駛班。畢業後曆經“建安”、“海容”等艦。武昌起義時,時任“海容”艦槍炮大副的陳世英指揮炮擊劉家廟,打響了海軍投向共和的第一炮。1914年調任“江亨”艦長。

  在廟街期間,曾將“江亨”艦邊炮一尊,“利川”艦格林炮一尊,炮彈21發借給蘇聯紅軍遊擊隊。紅軍利用此炮攻破日本領事館,並擊斃日軍數十人,俘獲130餘人。後來日本政府就“廟街事件”向中國政府提出交涉。

  1922年升任“海容”艦長,1923年1月,陳季良晉升為海軍上校;1924年5月,晉升為海軍少將。次年2月,陳季良升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兼閩廈海軍警備司令。在北伐龍潭戰役中,指揮海軍炮擊孫傳芳部三小時,將孫軍擊潰。1928年任海軍總司令。1932年任海軍部政務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

  抗戰期間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陳季良指揮了被外軍觀察家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慘烈的海空戰”──江陰海空戰;在沒有任何空軍力量支持的情況下,他率中國海軍第一艦隊的四艘戰艦與日本三百多架戰機、七十多艘軍艦,浴血戰鬥了兩個月零一天,擊落敵機二十多架。江陰海戰後,陳季良晉升中將。

  1940年任海軍第一校閱組組長,組織校閱各江防要塞、海軍學校等機構。1944年轉任總司令部參謀長兼海軍第一艦隊司令。

  1945年,因舊傷複發逝世,終年六十三歲。陳夫人遵照遺命,為陳季良製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慶山坡上的稻田裏。1945年5月25日追贈海軍上將軍銜。

  廟街事件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蘇維埃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擺脫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蘇維埃政府,決定將沙俄侵占的黑龍江航權歸還中國。

  為了能夠控製黑龍江,北京政府海軍部決定建立吉黑江防艦隊。由於艦艇不足,海軍部決定調撥第二艦隊的“江亨”、“利捷”、“利綏”3艘炮艦和“利川”武裝拖船組成北上艦隊前往支援。在這4艘軍艦中,最大的是“江亨”艦,排水量550噸,艦長是陳世英。他是福建人,畢業於江南水師學堂。

  從第二艦隊駐地上海到達吉黑江防艦隊駐地哈爾濱,這是一次艱難的遠航。為了增加北上艦隻的抗風浪性,第二艦隊對各艦進行了改裝,並專門派運輸艦“靖安”艦拖帶護送。1919年7月21日,北上艦隊在“靖安”艦長甘聯趝的帶領下從吳淞港出發,向北方前進。

  北上艦隊渡過黃海、日本海,穿過韃靼海峽,經過近兩個月的艱難航行,終於在9月上旬到達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進入黑龍江。此時,“靖安”艦已完成了拖帶任務,南下返滬,北上艦隊的指揮任務交給了陳世英。

  廟街位於黑龍江入海口附近,是進入黑龍江的必經之路,當時有華僑2000多人。俄國十月革命後,日本進行武裝幹涉,近千名陸軍進駐廟街,另外還有4艘驅逐艦和一艘巡洋艦。除了日本軍隊,廟街還駐紮著日軍支持下的白俄軍隊,當地形勢極為複雜。

  陳世英率艦到達廟街後,受到了當地華僑的歡迎和慰問。他們告訴陳世英,黑龍江再有10天即將封凍,若往哈爾濱應盡快起程,否則就有被困的危險。陳世英接受了華僑的勸告,於當天起錨沿江西上。但艦隊起航不久就遭到了日軍炮火的攔阻,4艦被迫退回廟街。不久,黑龍江封凍,陳士世英不得不率艦在廟街過冬。

  10月下旬,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的紅軍向帝國主義幹涉軍發起反擊。一支紅軍遊擊隊向廟街地區日軍支持下的白俄軍隊發起進攻,廟街的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一天,一個白俄軍官匆匆忙忙來到陳世英的住處,一進門就說:“我軍遭到了紅軍的襲擊,貴軍在我軍地盤之內,應派4艘軍艦協助我軍截擊紅軍。”此人口氣十分強硬。陳世英打量著這個滿臉凶氣的白俄頭目,心中感到不快。他未加思索地告訴他:“我等乃是客軍,艦中皆係水手,未諳陸戰。”一句話就把對方打發了。白俄軍官隻得悻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