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北洋政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陳國棟(1 / 2)

  【陳國棟】(1879—1954)原名言保,字益廷,四川郫縣人。北洋政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將軍府騫威將軍,四川陸軍講武堂、保定軍官學堂畢業,川軍將領。

  生於郫縣郫筒鎮。1908年(此處不詳)頂替已故學員陳國棟之名,補入四川官弁學堂。畢業後,入四川陸軍講武堂和保定軍官學堂繼續學習兩年,然後隨營見習。1917年,隨征茂軍司令張達三駐鬆潘。1920年,任川軍第3軍第7師師長。1921年10月7日授陸軍少將銜。1922年,在對劉(湘)楊(森)之戰中獲勝,是年冬,在聯鄧(錫侯)擁劉(湘)反熊(克武)劉(成勳)聯軍作戰中,任陳、鄧聯軍右翼總指揮和第四路軍總指揮。次年春,擊敗熊克武,攻占成都,任中央陸軍第31師師長,並指揮第7師、第11師及兩個混成旅。1923年9月5日,授陸軍中將銜。戰後,任川北衛戍總司令,1923年12月10授將軍府騫威將軍,1924年5月2日晉加上將銜。而後,所部師長段榮琮依附楊森,混成旅長羅戍成遇害,失去主力,被迫通電下野。1925年任四川鹽運使。兩年後回成都經商、辦學,並進行慈善活動。

  解放後,將家藏古董、文物、書籍等上萬件捐獻國家。1950年應邀參加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2年移居重慶,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每月供給生活費100萬元(舊幣)。1954年病故,終年75歲。

  118致公黨常委政務院政法委員——陳演生

  【陳演生】(1875-1952.8.14)廣東海豐人。清末秀才。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傾心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後,1912年任廣東五華縣知事。不久辭職,參加反袁(世凱)“二次革命”和討袁護國戰爭。曾兩次被捕入獄。1917年參加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次年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政務處長。1920年後在香港、美洲經營企業。

  1925年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華僑中開展愛國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擁護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到底的號召,動員海外華僑出資出力支援祖國抗日戰爭,多次拒絕日偽方麵的利誘、拉攏。抗戰勝利後,不滿蔣介石的內戰獨裁方針,呼籲和平民主。

  1946年初在香港與陳其尤、黃鼎臣等醞釀、籌備致公黨內部改組工作。次年3月在中國致公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兼秘書長,議決加入以中共為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協助陳其尤負責致公黨中央黨部日常事務,引導、推動致公黨成員和海外華僑參加愛國民主運動,支持人民解放戰爭。

  1949年9月與陳其尤等代表致公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當選為中國致公黨第四屆中央常務委員、主席團成員。

  1952年8月14日在香港病逝。

  119愛國民主人士政協副秘書長——陳卓凡

  【陳卓凡】(1898—1976),原名萬安,東裏鎮塘西人,愛國民主人士。

  早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與彭湃等人組織赤心社。1924年畢業回國後,任海豐中學教導主任,參加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翌年隨東征軍到汕頭,受周恩來委派,任揭陽縣長。1926年冬,任漳州各屬政治監察員,積極推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開展反封建運動,處決貪官,深得人心。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國民黨右派通緝,避居香港。同年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六師政治部主任,參加鄧演達創立的中華革命黨,任組織委員會委員和工農運動委員會委員。

  1933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後,任龍溪縣縣長。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率領閩南部分人民武裝,進入閩南山區,堅持反蔣運動。1938年初,任廣東省第八區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副主任時,公開擁護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創辦梅崗自衛團幹部訓練所和普寧洪陽婦女幹部訓練所,培養大批抗日武裝骨幹,支持進步力量。同年12月,他任第二集團軍政治特派員,辦公室主任秘書,主持抗日政治宣傳工作,後被調任湖北前線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部政治特派員。抗戰勝利後,他攜眷回鄉,創辦蘇北中學。是年冬,受中共華南分局委托,在潮汕做策反工作,並掩護過中共遊擊隊,營救共產黨員。1948年,在港發動潮屬商人認購公債,支持華南分局工作。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