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年】(1902-1928.6.6)陳獨秀次子,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人民的忠實的兒子。1928年6月6日,陳喬年和鄭複他、許白昊在上海龍華的楓林橋畔英勇就義。
陳喬年,安徽懷寧人,陳獨秀次子,生於1902年。陳喬年於1915年先後在上海法語補習學校、震旦大學學習,1919年底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組織部部長、北方區委組織部部長。192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大革命失敗後,黨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陳喬年出席了會議,並對他父親陳獨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錯誤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會後,他被黨中央調任湖北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秋,陳喬年又被調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他秘密深入工廠、機關和學校,恢複被國民黨反動派破壞的黨組織,重新聚集革命力量。
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蘇省委機關遭到上海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陳喬年等被捕。在監獄中,敵人對陳喬年施盡酷刑。他堅貞不屈,始終嚴守黨的秘密。獄中同誌見他受了重刑,十分難受,他卻淡淡地說:“受了幾下鞭子,算個啥。”
犧牲前,監獄中的戰友為他即將被害十分難過。陳喬年卻仍然樂觀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家庭背景
陳喬年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主要是在安慶度過的。五六歲時即入私塾讀書,辛亥革命後才考進新式學校。他自幼好學,又有叔祖父陳昔凡的指點和哥哥陳延年的幫助,故學業進步很快。在家鄉求學的幾年裏,時間雖然不長,卻已讀過不少經史典集,在國學方麵打下了較為厚實的基礎。
喬年從小生活在一個官僚家庭裏,雖然受的是封建教育,但是社會的黑暗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封建製度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愛國誌土為反抗黑暗社會所進行的前仆後繼的鬥爭,不斷地啟迪和激勵著他,在父親陳獨秀,哥哥陳延年的影響下,他逐漸樹立起救國救民的誌向。
1913年,陳喬年和陳延年因父親陳獨秀從事反袁革命活動受牽連,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逃到懷寧鄉下避難,因而無法在安慶繼續求學。1915年,延年、喬年兄弟倆辭別了自己的祖母和母親,離開了家鄉,到上海讀書。從此再也沒能回過懷寧老家。
生平經曆
求學生涯
陳喬年,1902年生於安徽安慶。幼時,他與哥哥陳延年同在家鄉求學,勤奮攻讀。1915年,
兄弟倆離開故鄉到上海讀書,與他們的父親――正在主編《新青年》雜誌的陳獨秀生活在一起。1917年,陳獨秀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文科學長,陳延年和陳喬年遂在上海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不久,兩人都考入複旦大學。
1919年12月,在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下,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陳喬年和延年一同赴法勤工儉學。在法國3年多的時間裏,經過認真刻苦的學習和實際鬥爭的鍛煉,他們逐步拋棄了原來所信仰的無政府主義,轉而接受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真理――馬克思主義。1922年冬,經中共中央批準,陳延年和陳喬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遠赴蘇聯
第二年3月,根據黨組織的決定,陳喬年等人離開法國赴蘇聯,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4年冬,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陳喬年離開莫斯科回國。
陳喬年回國後,被黨中央派到北京工作,擔任中共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簡稱北京地委)組織部長。經曆了多年的異國他鄉生活後,突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陳喬年心中感到非常的幸福,更是充滿了為國效力的激情;目睹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種種倒行逆施,他不由得怒火中燒,更加堅定了鬥爭的決心;以國共合作為中心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後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又使他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陳喬年一來到古城北京,就在李大釗的領導下,以滿腔熱情投身到火熱的鬥爭之中。
當時的北京,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賣國政府的政治鬥爭日趨高漲,但革命統一戰線的內部矛盾也開始暴露出來,國民黨右派妄圖破壞統一戰線,國家主義派也發出反共叫囂。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北京地委和北京區委(北方區委的前身)認為必須進一步加強宣傳工作,以適應思想戰線上鬥爭的需要。但當時軍警檢查甚嚴,辦刊物、印傳單都很困難,為了保證安全,不得不經常改換印刷廠,而有的私營印刷廠又不敢承印革命宣傳品,有的則乘機抬高印價。為了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指導群眾進行革命鬥爭,回擊各種反動謬論,北京區委根據李大釗的提議,決定在北京創辦一個秘密印刷廠,並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陳喬年。
革命工作
經過認真的籌劃和準備之後,1925年2月的一天,陳喬年在北京大學一院的一間教室裏,召集有關同誌開會,研究創建印刷廠的具體事項。陳喬年首先征求了與會者中經驗豐富的印刷工人的意見,然後提出兩星期內把印刷廠辦成的要求。會後,幾個同誌立即行動起來,打聽市場行情,選購舊機器和其他印刷用品,租賃合適的房屋作廠房,招收因罷工被資本家開除的印刷工人進廠工作。不到10天,秘密印刷廠就正式開工了。
這個印刷廠的主要任務是翻印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向導》,印刷北京區委的機關報《政治生活》和一些傳單等。為了避免敵人的破壞,印刷廠白天承印市民的一般稿件,夜裏才開始印刷黨的報刊和其他宣傳品。大約半年以後,為避開敵人的耳目,印刷廠又遷移地址,更換廠名,使敵人一直也沒搞清這個印刷廠的真實麵目。就這樣,這個由陳喬年主持創建的印刷廠,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堅持工作了1年多,保證了《向導》和《政治生活》在北京及時、按期出版,為宣傳我黨的主張,推動革命運動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25年春夏,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先後發動和領導了國民會議促成會、悼念孫中山、聲援五卅等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在這些運動中,陳喬年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協助李大釗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成為李大釗的得力助手。是年10月,中共北方區委成立。李大釗任區委書記,陳喬年任組織部長。
北方區委成立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開辦區之下的高級黨校,以“造成能夠辦黨的能夠做成負責任的工作的人才”的決定,立即著手在北京開辦區委黨校。李大釗和趙世炎、陳喬年認真分析了北方區委所轄各地委的情況,根據工作需要,規定了學員條件,確定了各地委選派學員的名額。並經中共中央同意,請當年4月從蘇聯回國的羅亦農擔任校長,主持黨校工作。
黨校開學
經過緊張的籌備工作之後,北方區委黨校在1925年10月間正式開學。陳喬年擔任了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黨的建設、世界革命形勢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概況等課程的講授任務。為了準備講稿,他常常徹夜不眠。他的課講得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很有說服力,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個月後,這一期黨校圓滿結束。各地學員懷著巨大的革命熱情或返回原地、或被派往其他地區工作,他們大都擔任了黨團的基層領導幹部,為革命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北方區委黨校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在北方創辦的第一所高級黨校,盡管時間不長,又缺乏經驗,但卻辦得很成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與李大釗、羅亦農、趙世炎、陳喬年等同誌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1925年11月,由於奉係將領郭鬆齡倒戈,與傾向革命的國民軍聯合反奉,使國民軍控製了北京地區;在革命群眾運動強有力的衝擊下,由奉係軍閥扶持的段祺瑞政府也搖搖欲墜。鑒於這種形勢,在北方區委11月中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有同誌提出,應抓住當前的大好時機,在國民軍的配合下,領導北京的革命群眾進行一次推翻段祺瑞政府的起義,建立國民政府,以結束軍閥的反動統治。陳喬年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之後,對此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革命形勢雖好,但起義問題要慎重考慮。因為國民軍雖然同情群眾的革命運動,但其上層領導人物的態度尚不明朗,而中國共產黨又沒有自己的軍隊,目前黨所能組織的革命力量,主要還是青年學生,國民軍的態度一旦有變,起義就難於成功。陳喬年的意見受到與會同誌的重視。接著又有同誌提出,可以做兩手準備,根據形勢的發展靈活安排;縱然起義難於持久,起碼也可以顯示群眾的力量,給段祺瑞政權一個沉重的打擊。區委經過反複討論後,采納了這個意見,作出了發動“首都革命”的決定,並成立了由趙世炎、陳喬年等人組成的行動委員會,擬訂行動計劃,具體負責“首都革命”的準備工作和指揮工作。陳喬年雖有不同意見,但堅決執行區委的決定,積極參加了行動委員會的工作。
首都革命
經過數天繁忙的秘密準備工作之後,北方區委決定於11月28日正式開始行動。但就在27日晚上,國民黨右派的頭目到國民軍那裏造謠,挑撥中國共產黨與國民軍的關係,使國民軍的態度發生變化,背棄了響應革命群眾行動的諾言,竟派兵保護段祺瑞執政政府。28日清晨,行動委員會得知這一突變的情況後,立即通知各區指揮部停止行動。但在當時通訊聯絡不便的情況下,有的區因沒能及時接到通知已開始向預定的目標發起衝擊,並散發了大量號召實行“首都革命”的傳單。情況緊急,行動委員會當機立斷,決定帶領廣大群眾向段祺瑞執政府各機關繼續展開猛烈衝擊,並召開國民大會,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29日,在群眾遊行示威之後,“首都革命”即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