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政治局常委四人幫集團主犯——陳伯達(2 / 3)

  1936年春,劉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來天津擔任北方局書記。劉少奇改組北方局,提名彭真任組織部長、陳伯達任宣傳部部長、林楓任秘書長。自此,32歲的陳伯達因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長,而在黨內開始有了一定地位。

  奔赴延安

  1937年7月北平淪陷時,中央北方局任命林鐵、陳伯達組成相當於中共北平市委書記的“北平三人委員會”,負責主持中共北平市委工作。同年8月初,陳伯達離開北平來到天津。天津在日軍鐵蹄之下,一片混亂。陳伯達期望著能有稍微安定的環境,可以繼續他的著述,希望能夠前往延安。中央北方局同意了陳伯達去延安的要求,指示他由天津坐船到青島,然後西行。

  陳伯達到延安時,正值陝北公學剛開始創辦,需要教員。因陳伯達曾在北平中國大學國文係教過書,中共中央組織部便安排他到陝北公學當一名教員。可是陳伯達那一口閩南方言,實在讓人難以聽懂。他講課時,要不斷地在黑板上寫粉筆字,學生才能明白。與其說是講課,倒不如說是“寫課”。在陝北公學教了一陣書,陳伯達被調往中共中央黨校當教員。

  1938年5月5日,馬列學院在延安成立。這是中共中央培養理論幹部的院校,院長是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兼任。張聞天即洛甫,跟陳伯達很熟,他們是莫斯科中山大學同期同學。張聞天當即把陳伯達調到馬列學院當教員。陳伯達在馬列學院講授馬列主義基本知識,也教曆史和哲學。有一次開會,毛澤東來了。張聞天當眾向毛澤東介紹陳伯達,但當時,毛澤東並未注意到陳伯達。

  教書畢竟非陳伯達所長,因為學員們紛紛反映聽不懂他的話。常常出現這樣的怪事:中國教員陳伯達給中國學員上大課,往往要帶“翻譯”,將他的閩南話譯成普通話。於是,陳伯達被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被任命為出版科科長。

  人生轉折

  陳伯達在初到延安時未能得到中共中央重用,其心境不那麼舒暢。一次偶然的機會,陳伯達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那是一次由毛澤東參加的理論座談會,討論孫中山的思想。會上,對孫中山思想的階級性發生了爭論。一種意見說,孫中山的思想屬於小資產階級;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孫中山的思想屬於民族資產階級。

  毛澤東很仔細傾聽著雙方的爭論。就在爭論愈發激烈的時候,陳伯達發言了。他盡量講得慢一些,以便大家能聽懂。陳伯達高明之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方法加以闡述,他說:“我認為,孫中山的思想有兩個兩重性:既包括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兩重性,又包含民族資產階級思想的兩重性……”陳伯達發言完畢,毛澤東站了起來,很高興地說:“剛才陳伯達同誌的發言很好,很恰當地分析了孫中山思想的階級屬性問題……”會後,毛澤東把陳伯達留下來,問了一些關於他的情況。

  當天傍晚,毛澤東派人通知陳伯達,要他趕到機關合作社食堂吃晚飯。陳伯達急忙趕去,到了那裏才明白,毛澤東宴請了一位美國記者。毛澤東對陳伯達說:“今天順便也請你,請你和美國客人。”這次請客很簡單,毛澤東、翻譯、美國記者、陳伯達四人同桌而餐。起初,毛澤東跟美國客人說了一些客套話。後來,他轉向陳伯達,問起北平文化界情況,問起張申府(中共最早的黨員之一,其夫人劉清揚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後來夫妻雙雙脫黨)的近況。

  毛澤東得知陳伯達在北平中國大學開過先秦諸子課,而毛澤東對中國古代哲學也饒有興趣。這樣,他們之間便有了共同話題,越談越投機。這一天,成了陳伯達人生的轉折點。

  政治秘書

  被毛澤東看中後,陳伯達不再坐冷板凳了。經毛澤東提議,陳伯達在延安舉辦中國古代哲學講座。每一次講座,毛澤東差不多都去聽。毛澤東一去,許多人也跟著去。雖然陳伯達的話難懂,聽久了,也慢慢聽慣了。很快,陳伯達在延安理論界有了名聲。

  1938年秋,延安成立“新哲學會”,陳伯達成為這個團體的領頭人,執筆寫了《新哲學會緣起》,發表於1938年9月《解放》周刊。1939年1月,陳伯達寫出《墨子哲學思想》一文,請求毛指正。毛澤東細致地讀完後,親筆給陳伯達複了一封信:

  伯達同誌:

  《墨子哲學思想》看了。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為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筆者注)來了。有幾點個別的意見,寫在另紙,用供參考,不過是望文生義的的感想,沒有研究的根據的。敬禮!

  毛澤東二月一日夜

  毛澤東的書信通常很短,但這次因《墨子哲學思想》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雖然複了信,但他仍覺得意猶未盡,便又寫了好幾頁紙的意見附在信後。陳伯達所擅長的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正是毛澤東當時思索的熱點。陳伯達見毛澤東對他的文章如此看重,於是又向毛澤東呈送上他所寫的《孔子的哲學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兩篇文稿。毛澤東讀後,興致很濃,於1939年2月20日寫了一封更長的信致張聞天轉告陳伯達。在這封信中,毛澤東詳細地寫了七點意見,針對陳伯達的文章,談了自己對孔子哲學思想的看法。陳伯達收信後,當即遵照毛澤東的意見作了修改,再呈毛澤東。

  1939年2月22日,毛澤東又寫一封信致張聞天轉告陳伯達:伯達同誌的文章看了,改處都好。但尚有下列意見,請轉伯達同誌考慮……是否有當,請兄及陳同誌斟酌。在這封信中,毛澤東又補充了三點意見。

  借助於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探討,借助於呈送文章向毛澤東請教,陳伯達與毛澤東的關係日益密切起來。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和話題,陳伯達為毛澤東所看中,就是勢所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