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領導講話,展示魅力
1講話水平體現領導的政治思想水平
社會離不開政治風雲的洗禮。古今中外的執政者和有識之士。曆來看重說話的重要作用。
縱觀曆史,橫看現實,成功的政治家無不以自己高超的說話水平取勝。他們機敏睿智、伶牙俐齒、巧發奇中、一言九鼎。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或遊說、或勸諫、或答辯、或談判、或演講、或辯論,均以說話水平導航政治風雲,左右形勢變幻。高超的說話水平可以叱奸佞於朝堂,醒群眾於街衢;化幹戈為玉帛,挽狂瀾於既倒。
戰國時,秦國吞並了韓、魏這兩個大國之後,企圖染指小國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到秦國交涉,同專橫、凶殘、貪婪的秦王進行了一場殊死的唇槍舌劍之戰,痛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打擊了秦王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漢末,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一席話將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漢的基業;後又巧言遊說江東,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手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近代爆發的“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愛國學生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頭,揮淚演講,極大地調動起了全國人民的革命熱情,深刻地揭露了漢奸賣國賊喪權辱國的卑劣行徑,有力地挫敗了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陰謀。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代表周恩來於12月24日到西安與蔣介石進行麵對麵談判,使蔣介石接受了中共的政治主張。至此,國內紛紛揚揚、動蕩不定的政治局勢得以穩定。公元前44年,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凱撒被布魯特斯派刺殺身亡,名列羅馬共和國“後三頭”之首的安東尼站在凱撒的屍身旁發表了《災難,你已來臨》的演說。盡管他一再聲稱自己“隻是有話直說”、“不善言辭”、“又不善雄辯,所以不可能激勵大家的情緒”。可是他的這一演說卻煽動起人們為凱撒報仇的怒潮,從此造成共和國的長期混亂,直到覆滅。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奴隸主驅使奴隸為自己賣命。為了粉碎南方奴隸主分裂國家的企圖,林肯總統及時在內閣會議上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隸們莊嚴宣告:“從1863年1月1日這一天起永遠獲得自由!”兩天後,他又站在白宮講台上向群眾演講,重申這一宣言。他深信,這可以“換取這個國家未來的幸福和繁榮昌盛”。果然,宣言發布之後,奴隸紛紛倒戈、逃亡,南北形勢發生巨變,很快林肯領導的北方軍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這些例子無不體現出講話水平在政治風雲中體現出的巨大威力。
1998年3月,剛剛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記者招待會上鄭重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就這麼一句話,就對深受金融風暴困擾、一直動蕩不安的亞洲經濟形勢起了很大的穩定作用。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他的每一次談話,哪怕隻言片語,都會在中國的經濟活動中掀起巨大的波瀾,甚至波及世界。如1982年10月14日在同國家計委負責人談話中,言簡意明地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992年初,他視察南方,沿途就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發表了許多談話,如解放生產力問題、市場經濟問題、“三資”企業問題、“兩手抓”問題、發展速度問題,等等。這對中國後來建立市場經濟體製、大力引進外資、高速發展經濟都起了奠基的作用。
一個人的思想裝在自己的腦子裏,究竟怎麼樣,別人無從知曉;一個人要禁錮自己的思想,也不可能。人的思想需要表達,需要與別人交流。這樣,別人才知道你,你才知道別人。交流的方式當然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勢、動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則是口語。無怪民諺有雲:“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列寧是一個善於接觸群眾,經常與群眾進行思想交流的人。蘇聯曆史學家、黨的活動家普·凱爾任采夫的《列寧傳》記載了這麼一段:1921年列寧來到高爾基城的一個小鄉村,“列寧走進了草房……然後他開始和農民談話。他們先是像朋友間那樣風趣地談日常瑣事。當他們已經這樣打趣了半小時左右時,當他們把那些話題諸如糧食、巡邏隊、跑單幫的和投機商人談完了的時候——他們在列寧麵前拿這些事情說笑,列寧聽了他們敘述的這些欺騙行為也笑。這一切,作為題材,對他都是有用的——這時,伊裏奇就勢站起來開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語言把新經濟政策告訴給農民。農民用心聽,他們之所以傾聽,是因為他們看到這個人確是為他們開辟了“一個新的未來、一個幸福的生活”。列寧在同農民的思想交流中,一方麵了解了農民的要求、希望、另一方麵,把新經濟政策傳遞給了農民,調動起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2講話水平體現領導者的領導能力
領導的工作過程,大部分是以語言為媒介的。講話水平的高低,是領導能力的直接體現。可以說,講話水平體現在領導行使權力的過程中。
(1)體現領導者的組織協調能力
領導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組織協調工作,決策的製定、執行、監督、控製,哪個階段都少不了組織協調工作。領導工作的特點就是對人不對物,而與人打交道的關鍵便是組織與協調組織,協調與被協調。
組織協調,是一種高超的領導能力。沒有良好的語言素質,沒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是很難奏效的。由於被協調者的類型不同,組織協調時要點把握又有很大區別,這就需要領導者細心琢磨,靈活掌握,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切忌不分對象,一副麵孔,一個腔調,—套說辭。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諸葛亮的印象都非常深刻。書中不但描寫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講話水平。特別是“舌戰群儒”中的說辭,更是膾炙人口。實際上,不論是舌戰群儒;還是智激孫權和周瑜,其目的,都是為了協調兩國關係,達到共同抗曹的目的。當時的形勢是東吳的臣,文的要降,武的要戰。吳主孫權猶疑不定,都督周瑜又不在建業。劉備新敗,將寡兵微。麵對曹操八十萬大軍,蜀漢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聯吳抗曹。年輕的孔明,身負蜀漢危機和存亡重任,隻身赴東吳。首先,舌戰群儒,以其雄辯口才,使東吳的文臣啞口無言,無由再言降曹。然後,智激孫權和周瑜,堅定主帥抗曹決心。並以巧妙言辭,表明劉備抗曹決心。至此,孫劉連合抗曹大局已定,孔明出使東吳的目的達成。然後才有赤壁大勝,天下三分的結局。組織協調能力,也就是當今領導工作中的1+1>2的能力。正如趙本山演出的喜劇《大觀燈》:說的是一個瞎子背著一個瘸子,如果隻憑自己,他們誰都不能很好地單獨行動,但一旦協調組織起來,各取所長,這種綜合效益就顯而易見了。(2)體現領導者的洞察預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