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為政聲,權威準確(2 / 3)

(2)說明問題的準確性

領導者在進行領導活動中,與自己以外的個體、組織相接觸時,所運用的主要手段是語言。領導者在運用語言進行某些問題的交談時,必須要準確地說明問題,要避免出現不知所雲、不知所往的情況。領導者不論是主持會議,還是同下級談話,都必須注意說明問題的準確性。如果隻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卻沒有把所要說明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說清楚,這就很難使領導活動獲得成功。

(3)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可見知識在人類曆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領導者運用語言進行領導活動時,首先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那麼語言的運用就會表現得淺薄、粗俗、蹩腳、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識豐富的基礎上,還要使知識的掌握趨於準確,不準確地使用知識,既害自己,又害別人。

當今社會是科學文化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一時代的領導者所麵臨的決策方式,既包含社會科學內容,又包含自然科學內容。因此決策者的思想、業務素質,就不單單由社會科學所提供,還要加上自然科學所提供的知識,隻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決策更加完善。

3群情振奮:領導語言的激勵性

激勵是人本身的幹涉變量。它是根據外界的需要,接受外界的信號,從而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這種變量對人起到加強、激發和推動的作用,並引導行為指向應達到的目標。領導者為了使被領導者將預定的目標完成,就要運用語言的技巧,對被領導者發出某種信號,以刺激被領導者,使幹涉變量值達到一定較佳狀態,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使預定目標圓滿地完成。

領導者運用語言藝術,對被領導者進行有效激勵,這種激勵因素在領導活動過程中,有兩個方麵的特性:

(1)有效激勵的係統性

激勵與被激勵是由複雜的精神狀態形成的。領導者運用語言技巧的激勵,必須要分清被激勵者的品性以及活動的客觀環境,這是達到激勵效果的變量。如果不充分地考慮這些條件,那麼激勵的結果就可能導致領導活動的失敗。因為人類的行為不是一個簡單的運動,而要把這種行為看做是一個由各個變量和某些重要的激勵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係統。

(2)有效激勵的隨機製宜性

領導者在對被領導者進行有效的語言激勵時,必須要立足於隨機製宜的基礎上。因為領導者對被領導者進行激勵,是為了實現行為的目標而進行的。由於被領導者的個體、時間以及組織環境之間的差別,都使得語言激勵要充分地考慮條件。激勵的隨機製宜性,決定了語言激勵幾乎是沒有什麼現成的答案,沒有適合任何情況下的靈丹妙藥,應因人、因事、因地、因時而靈活運用。運用語言進行激勵是一個古老而新鮮的課題。過去曾有許多運用語言激勵成效顯著的典型事例,今天在借鑒曆史經驗的基礎上,人們又有許多新的創造、新的經驗。領導者應該善於總結、善於創新,以提高領導工作水平。

4形象鮮明:領導語言的生動性

生動性是領導者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之一。領導者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對方接受,鮮明生動的語言,而忌諱那種幹澀難懂、空泛乏味的說教。這就需要領導者在報告、演說、對話、交談等各種場合下,努力把握好以下幾點:

(1)語言的生動性

領導者運用語言的生動性,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語言。有些領導者往往願意使用一些現代的“時髦詞”,或者是流行的套話,把這些東西生拚硬湊在一起,乍聽起來挺“新鮮”,實際上細細回味起來,有的是“生吞活剝”、“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識,改頭換麵;有的似是而非,很不準確。這些語言不僅不能給自己的語言增色,反而使其遜色。加裏寧曾在《論共產主義教育》一書中感慨地指出:“斯大林同誌曾說過,最壞不過的事便是用現存的公式和現存的口號來思想。這種做法,當然容易得多,但若用自己的話把某種理論表達出來,那首先得好好地思索清楚,了解清楚,不然你就會犯錯誤。如果你說話時隻背誦那些記得爛熟的公式,那時你的腦子並沒有真正起作用,而是在睡覺。”同時他還明確地指出:“為什麼你們在發言中,總是力求用現成的公式來講話呢?……什麼叫作說現成的話呢?這就是說,你們的腦筋沒有起作用,而隻是舌頭在起作用。說現成的一些套話,你們就不能夠給人家以深刻印象。為什麼呢?因為這套話用不著你們說,大家也知道。你們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來講話,那就會講得不很漂亮。其實你們錯了。這樣的話,大家更願意聽,更容易懂。”“每個人應當力求用自己的語言說話,用母親教會的語言說話。母親所教出的語言是最好的語言,請你們相信我說的是良心話。”加裏寧的這番話是頗能給我們以啟迪的。每一個領導者在運用語言的實踐中,都要大膽地去總結,去思考,去創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問題,並善於說服人,讓人接受,願意跟你共同去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