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2)
冷浸田的改良
冷浸田是分布於南方的酸性土壤,其特點是土溫低,缺磷鉀元素,因而影響水稻的生長及產量的提高。曆史上一直對冷浸田的改良很注重。其具體辦法有下列幾種:
熏土增溫這種方法出現於宋代,陳旉《農書》說:“山川原隰多寒,經冬深耕,放水幹涸,雪霜凍沍,土壤蘇碎。當始春,又遍布朽薙腐草敗葉以燒治之,則土暖而苗易發作,寒泉雖冽,不能害也。若不然,則寒泉常浸,土脈冷而苗稼薄矣。”《江南催耕課稻編》載,在福州,其治理的方法是“先於立春之十五日前,或十日前,將田中稻根殘槁,割務盡,田土曬幹,於是始犁,每畝之土翻作二百餘堆,乃用火化之法,每堆以一束幹草重六、七斤者,雜樹葉禾槁及土燒之。”乾隆八年《南靖縣誌》載:“冬則除槁聚如墩,覆以泥,火焚之,謂之灼田。”在雲南,據康熙三十九年《順寧府誌》記載,當地治冷浸田的辦法是“農人治秧先堆梨塊如窯塔狀,中空之,插薪舉火,土因以焦,引水沃之,爰加犁耙,土乃滑膩,氣乃蘇暢,方可布種,倘燒梨少不盡善而或失時,則秧未可問矣。”
冬耕凍垡這一方法也出現於宋代,上文陳旉《農書》中已經提到,後來一直為後世所沿用。湖南《寧鄉縣誌》載:“秋獲畢,即耕田蓄水,曰打白水,以七月八月為美,九月十月次之,有七金、八銀、九銅、十鐵之諺。”《桂陽縣誌》說:“近山田水寒者,……至冬維蓄水犁田,無複栽種,若冬幹則來歲收歉。”
此外,還有用烤田的辦法治理冷浸田的。明《菽園雜記》記載:“新昌、嵊縣有冷田,不宜早禾,夏至前後始插秧,秧已成科,更不用水,任烈日暴,土坼裂不恤也。至七月盡八月初得雨,則土蘇爛而禾茂長,此時無雨,然後汲水灌之。若日暴未久,而得水太早,則稻科冷瘦,多不叢生。”
施用石灰和骨灰乾隆五十四年《黔陽縣誌》說,當地“禾苗初耘時,撒灰於田,而後以足耘之,其苗之黃者,一夕而轉深青之色,不然則薄收。”道光十九年廣東《長寧縣誌》說:“春耕必用石灰以糞田,或謂土寒,非灰苗不秀雲。”道光八年湖南《永州府誌》:“山田多寒,假灰性以暖其土,使苗易發而冽泉不能損稼也。”光緒元年《興寧縣誌》說,當地“山高多陰,水寒而冽,……故必須用牛骨燒灰調水蘸根乃插,否則秀而少實。”
古代的農田水利工程
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曆史十分悠久,從夏禹治水算起,至今已有4000年了。400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大致和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相一致。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運用和封建製度的形成,為我國水利建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因而在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一批大型的灌溉工程。秦漢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黃河流域,特別以關中平原為最,因而這一時期的水利建設,主要都偏重於黃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平原。唐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點轉向江南,水利建設也隨著轉向長江流域,特別是江南地區。明清時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國相當尖銳,開發邊疆成為解決這個矛盾的措施之一。為適應這一需要,水利建設也隨著在邊疆地區,特別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發展起來。
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規模,到宋代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宋代以前,我國的水利建設一般都以國家經辦為主,以大型為主。到宋代,由於土地國有製的崩潰和土地私有製的發展,國家再難於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一般都以地方舉辦或民辦為主,工程一般都趨向於中小型,當然這和南方的自然條件也有一定關係。
由於我國的地勢複雜,各地所要解決的水利問題有所不同,因而在我國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水利工程,大致可以分為渠係工程、陂塘工程、陂渠串聯工程、禦鹹蓄淡工程、塘泊工程、圩田工程、海塘工程、坎耳井工程等幾種。下麵就各類工程的情況作一簡要的介紹。
渠係工程
這種工程主要應用於平原地區,水利多以蓄、灌為主。早在戰國時期,這種工程已經出現,以後一直沿用,這是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中運用最普遍的一種工程。最著名的工程,有以下幾種:
關中的鄭國渠和白渠鄭國渠興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6),原是韓國的一個“疲秦”之計。韓國派當時著名的水工鄭國到秦國去幫助修渠,企圖以此消耗秦國的大量人力、物力,使其無力東顧,以保關東六國的統治地位。後來“疲秦”之計為秦發覺,秦欲殺鄭國。鄭國進言道,修渠隻能“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認為言之有理,命其繼續施工,修成後,因鄭國主持施工,故名之為鄭國渠。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幹渠全長約150公裏,灌溉麵積擴大到4萬餘頃由於鄭國渠引用的涇水挾帶有大量淤泥,用它進行灌溉又起到淤灌壓堿和培肥土壤的作用,使這一帶的“澤鹵之地”又得到了改良,關中因而成為沃野。後來“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在秦統一六國中,鄭國渠起了重要作用。
秦漢關中水利圖西漢時,關中的渠係建設進一步發展,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又在涇水上修白渠,因此渠為趙中大夫白公建議修成,故稱白渠。白渠位於鄭國渠之南,走向與鄭國渠大體平行。西引涇水,東注渭水,全長約100公裏,灌溉麵積4500多頃。此後人們將它與鄭國渠合稱為鄭白渠,當時有歌謠曰:“田於何處,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糞且溉,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由此可見,鄭白渠的修建,對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在關中平原上修的灌渠,還有輔助鄭國渠灌溉的六輔渠,引渭水及其支流進行灌溉的成國渠、蒙蘢渠、靈軹渠、渠等。其中引洛水灌溉的龍首渠,在施工方法上又有重大的創新。龍首渠在施工中要經過商顏山,由於山高土鬆,挖明渠要深達40多丈,很容易發生塌方,因此改明渠為暗渠。先在地麵打豎井,到一定深度後,再在地下挖渠道,相隔一定距離鑿一眼井,使井下渠道相通。這樣,既防止了塌方,又增加了工作麵,加快了進度。這是我國水工技術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後來這一方法傳入新疆便發展成了當地的獨特灌溉形式——坎耳井。
漳水十二渠臨漳的漳水十二渠漳水十二渠簡稱漳水渠,亦稱西門渠,位於戰國時魏國的鄴地,即今河北臨漳縣一帶。鄴地處於漳水由山區進入平原的地帶,漳水至此,經常泛濫成災。當地的惡勢力,借此大搞“河伯娶婦”的騙局,殘害人民,騙取錢財。公元前445年至前396年期間,魏文侯派西門豹到鄴地任地方官。西門豹到任後,一舉揭穿了“河伯娶婦”的騙局,狠狠地打擊了地方惡勢力,並領導群眾治理洪水,修建了漳水十二渠。
漳水十二渠是一項多首製引水工程,它在漳水中設12道潛壩,12個渠口,12條渠道,渠口設有進水閘,這是根據漳水含泥沙量大,渠口易淤的特點設計的。漳水十二渠修成後,不僅使當地免除了水害之災,使土地得到了灌溉,而且利用了漳水中的淤泥,改良了兩岸的大量鹽堿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自此以後,直到隋唐時期,這一帶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政治經濟地區。
四川都江堰都江堰,古稱“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大堰”,到宋代才稱都江堰。都江堰位於岷江中遊灌縣境內,岷江從上遊高山峽穀進入平原,流速減慢,攜帶的大量沙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時常泛濫成災。
四川都江堰秦昭王(前306~前251)後期,派李冰為蜀守,李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他到任以後,就主持修建了這項有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分水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組成,分水魚嘴是在岷江中修築的分水堰,把岷江一分為二。外江為岷江主流,內江供灌渠用水。寶瓶口是控製內江流量的咽喉,其左為玉壘山,右為離堆,此處岩石堅硬,開鑿困難。為了開鑿寶瓶口,當時人們采用火燒岩石,再潑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熱脹冷縮中破裂的辦法,將它開挖出來的。飛沙堰修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起溢洪和排沙卵石的作用。洪水時,內江過量的水從堰頂溢入外江。同時把挾帶的大量河卵石排到外江,減少了灌溉渠道的淤積。由於都江堰位於扇形的成都衝積平原的最高點,所以自流灌溉的麵積很大,取得了溉田萬頃的效果。成都平原從此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都江堰不僅設計合理,而且還有一套合理的管理養護製度,提出了“深淘灘,低作堰”的養護維修辦法。在技術上還發明了竹籠法、榪槎法,在截流戾陵堰示意圖上具有就地取材靈活機動易於維修的優點。至今,這項水利工程仍在發揮其良好的效益。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北京戾陵堰
三國時,曹魏嘉平二年(250),劉靖鎮守薊城(今北京),他利用濕水(今永定河)修建了戾陵堰,並鑿車箱渠,引水入薊城過昌平,東流到潞縣(今通縣),澆地1萬多頃。劉靖修戾陵堰時,曾登梁山(今石景山)察看地形,堰址可能就在濕水過梁山處。這是曆史上開發永定河最早的大型引水工程。
寧夏艾山渠艾山渠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以下的黃河西岸,由北魏刁雍主持興建的一項水利工程。
寧夏靈武一帶,舊有灌溉工程設施,後因黃河河床下切,渠口難於引水而廢,但仍保存有灌溉渠道。原渠口北河床中有一沙洲,將河分為東西兩道。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為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縣西南)將,他利用了這一有利地形,主持興建了艾山渠。其工程布置是先在西河上築雍水壩,壩體自東南斜向西北,與河流西岸成銳角,然後在壅水壩西麵河岸上開渠口。寬15步,深5尺,引入水渠;兩岸築堤高一丈,北行40裏,與舊渠合,總長120裏。渠成“小河之水盡入新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餘頃”,這是曆史上一項有名的引黃灌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