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農學科技大視野1(2)(2 / 3)

河套引黃灌溉河套是指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沿岸地區,因黃河由此流成一大彎曲,故而得名。河套引黃灌溉曆史很早,據《漢書·溝洫誌》記載:武帝時“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文中的朔方即今內蒙河套一帶,河西是指寧夏及河西走廊等地。引河,指引黃河水以溉田,可見河套地區的引黃灌溉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了。但大規模的引黃灌溉,不論是內蒙河套灌區還是寧夏河套灌區,都是在清代。

內蒙古灌區北魏時期,黃河在內蒙古地區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大致沿今烏加河的流路,南支大體和今日黃河一致,這個基本形勢到道光年間發生了變化,北支受西麵烏蘭布和沙漠的侵襲,逐漸堙廢,成為今日內蒙河套灌區的總排水幹渠。南支則逐步變為今日的黃河。南北支之間的地形,是西南高而東北低。北支堙廢和南支的擴大,為這一地區引黃灌溉創造了條件。根據清政府的政策,內蒙河套一帶是劃歸蒙古部落遊牧,禁止漢人墾種的。後來隨著漢蒙民族關係的日漸融洽,山西、陝西一帶的貧苦農民到河套來逃荒耕墾的日漸增多。道光八年(1828)廢除了禁止漢人進入河套的禁令後,來內蒙開荒的人日多一日,從而加速了內蒙古的開發。開發的主要形式,就是修渠引黃灌溉,到清朝末年,內蒙已修了大量的渠道,大型的渠道有8條,當時稱為八大渠。八大渠的分布,從黃河上遊起,依次是永濟渠,剛目渠、豐濟渠、沙河渠、義和河套八大渠的分布渠、通濟渠、長勝渠、塔布渠。自西南而東北,灌溉今杭錦後旗、達拉特旗、烏拉特前旗農田5000餘頃。這些渠道中,由王同春一人獨資開挖的有義和、豐濟、沙河三大渠,由他集資合挖的有剛濟渠、新皂火渠二條,參與指導開挖的有永濟渠、通濟渠、長濟渠、塔布渠、楊家河等五條。因此他被人們視為內蒙古河套的開渠大王。到清末,內蒙古河套引黃灌溉的麵積達到一萬多頃。出現了溝渠密布,阡陌相望的生動景象,從而奠定了今日河套水利灌溉的基礎。

寧夏灌區寧夏灌區的引黃灌溉在清代也有很大發展。清康熙四十年(1708),在黃河西岸賀蘭山東麓修大清渠,全長75裏,灌田1213頃。雍正四年(1726)又修惠農渠和昌潤渠,惠農渠灌田二萬餘頃,昌潤渠溉田一千餘頃。這些渠與原有的唐徠渠和漢延渠一起,合稱為河西五大渠,使寧夏灌區的水利有了空前的發展。

清代寧夏灌區的引黃灌溉工程,不僅規模大,澆地多,而且在渠係布置、水工建築物的修建方麵,也有獨到之處。據《調查河套報告書》稱,這裏的五大渠渠口與黃河成斜交,以利引水。渠口旁各作迎水湃(即壩)一道。“長三、五十丈或四百丈不等。以亂石樁柴為之逼水入渠。”距渠口一二十裏,建正閘一座,旁設“水表”以測水位的高低。正閘以上各建減水閘二、三、四座不等。根據水表的尺度,水小時,關閉減水閘,使渠水全入正閘。大水時,把減水閘打開,讓水泄入黃河。幹渠兩旁支渠,長者百餘裏,短者數裏或數十裏,各建小閘,名陡門(即鬥門),作為直接灌田之用。惠農渠道交叉處,還修了暗洞,以利交流。為了引漢延渠之水,灌惠農渠東岸的高地,采用了“刳木鑿石以為槽”(即渡槽),以飛渡渠水東流。又在渠底設暗洞,排窪地積水入黃河,這樣不但使灌區的農田都能澆上,低窪地區的排澇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在護養和維修方麵,寧夏灌區也有精心的設計。為了防止黃河洪水為害,惠農渠在渠東“循大河涯築長堤三百二十二餘裏,以障黃流泛溢”,同時在渠旁植垂柳十餘萬株,“其盤根可以固湃岸,其取材亦可以供歲修”。為了不使泥沙淤塞渠道,在各段渠底都埋有底石,上刻“準底”二字。每年春季在渠道清淤時,一定要清除到底石為止。放水時,規定將上段各陡口閉塞。先灌下遊,後灌上遊。周而複始,這就保證了農田的用水需要。

漢代以後,黃河下遊河患日甚,給下遊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河套地區卻很少受害,反深得灌溉之利成為塞北的糧倉,因而在曆史上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

陂塘蓄水

陂塘蓄水工程一般都在丘陵山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蓄水以備灌溉,同時也起著分洪防洪的作用。曆史上著名的陂塘蓄水工程有以下幾項:

安徽壽縣的芍陂芍陂建於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地在安徽壽春芍陂縣(今壽縣)南,是我國最早最大的一項陂塘蓄水工程,此工程為楚國令尹(相國)孫叔敖所建,時在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前不久。芍陂是利用這一地區,東、南、西三麵高,北麵低的地勢,以沘水(今淠河)與肥水(今東肥河)為水源,而形成的一座人工蓄水庫,庫有五個水門,以便蓄積和灌溉。全陂周圍60公裏,到晉時仍灌溉良田萬餘頃,它在當時對灌溉防洪航運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現在安徽的安豐塘,就是芍陂淤縮後的遺跡。

紹興鑒湖鑒湖又稱鏡湖,位於浙江紹興縣境內。紹興的地勢,從鑒湖東南到西北為會稽山所圍繞,北部是廣闊的衝積平原,再北就是杭州灣,是一種“山—原—海”的台階式地形。在鑒湖未建成以前,北麵常受錢塘大潮倒灌,南麵也因山水排泄不暢而瀦成無數湖泊。每逢山水盛發或潮汐大漲,這裏常為一片汪洋。東漢永和五年(140),馬臻為會稽太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根據當地的地形,主持修築了鑒湖。其措施是在分散的湖泊下緣,修了一條長155公裏的長堤,將眾多的山水攔蓄起來,形成一個蓄水湖泊,即鑒湖。這樣一來,就消除了洪水對這一帶的威脅。由於鑒湖高於農田,而農田又高於海麵,這就為灌溉和排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農田需水時,就泄湖灌田,雨水多時,就關閉提上水門,將農田的水排入海中。鑒湖的建成,為這一地區解除積澇和海水倒灌為患創造了條件,並使9000餘頃農田得到了灌溉的保證。鑒湖因此成了長江以南最古老的一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禦鹹蓄淡工程

禦鹹蓄淡工程是東南沿海地區用閘壩建築物抵禦海潮入侵,蓄引內河淡水灌溉的一種特殊工程形式,其典型的工程是唐代縣它山堰和宋代莆田木蘭陂。它山堰

縣它山堰它山堰位於今浙江寧波西南25餘公裏鄞江橋鎮的西南,是唐大和七年(833)縣(今寧波)縣令王元主持修建的一項灌溉工程。

在它山堰未建以前,鄞江上遊諸溪來水盡入甬江之中,民不得用,而海潮又通過甬江上溯,又使民不堪飲,禾不堪灌,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它山堰工程應用了都江堰的施工經驗。在河上作堤,把上遊的來水分別納入大溪和鄞江中,平時七分入大溪,三分入鄞江,澇時七分入鄞江,三分入大溪。大溪的水,引入寧波,蓄瀦在日、月兩湖之中,一麵供居民飲用,一麵又可修渠灌溉附近七鄉農田。為了保持水庫和渠道有一定的水量,又在大溪上修了三座堨(節製閘),以調節水量,這樣澇時可將多餘的水排入甬江。旱時可利用潮汐的頂托,納淡水入湖,這樣不但發揮了灌溉作用,同時又防止了海潮襲擊和鹹水內侵,解決了城市的用水問題。這是唐代的水利建設中,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

莆田木蘭陂木蘭陂興建始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中,經二木蘭陂次失敗,至元豐元年(1085)才告建成。這是宋代有數的一座引、蓄、灌、排綜合利用的大型農田水利工程。

木蘭陂位於今福建莆田縣西南的木蘭溪。建陂以前,興化灣海潮逆木蘭溪而上,溪南岸圍墾的農田,僅靠六個水塘儲水灌溉,易澇易旱,災害頻繁,木蘭陂建成後,“下禦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遊三縣遊水,灌田萬頃”,取得了“變斥鹵為上腴,更旱暵為膏澤”的良好作用。至元代,在木蘭陂旁,又建萬金鬥門,引水通往北洋,與延壽溪銜接,又擴大引灌溉約六萬畝。這一工程,經過900多年的考驗,至今仍在發揮它灌溉的作用。

陂渠串聯工程

陂渠串聯,也叫長藤結瓜,它是流行於淮河流域的一種水利工程。這種工程,就是利用渠道將大大小小的陂塘串聯起來,把分散的陂塘水源集中起來統一使用,藉以提高灌溉的效率。戰國末年湖北襄陽地區建成的白起渠,可以說是最早的陂渠串防工程。

六門堨六門堨是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所建的一項水利工程,位於穰縣(今鄧縣)之西,建於建昭五年(公元34)。該工程壅遏湍水,上設三水門,至元始五年(公元5)又擴建三石門,合為六門,故稱為六門堨。六門堨的上遊有楚堨,下遊有安眾港、鄧氏陂等。據《水經注·湍水注》說,六門堨“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流,鹹入朝水。”六門堨是一個典型的長藤結瓜型的水利工程。該工程“溉穰、新野(今新野)、昆陽(鄧縣東北)三縣五千餘頃”,是當時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灌區。

馬仁陂馬仁陂在今泌陽縣西北35公裏處。據《南陽府誌》說,該陂亦為召信臣所建,“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陂中,周圍五十裏,四麵山圍如壁,惟西南隅頗下,泄水。”召信臣在修建此陂時,先築壩,又立水門,分流二十四堰,溉田一萬餘頃。馬仁陂是攔蓄眾多的溝穀水彙聚而成的。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山穀人工水庫,它在我國水土保持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圩田工程

圩田是一種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種水利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低窪地區,建造堤岸,阻攔外水,排除內澇,修建良田。這種水利工程,在太湖地區稱為圩田,在洞庭湖地區稱為堤垸,在珠江三角洲稱為堤圍,也稱基圍。名稱不同,實際上都是同一類型的工程。

太湖圩田太湖圩田太湖圩田出現的時期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的圩田已在太湖地區出現。太湖圩田的發展過程,已在第二章“圩田”中作過介紹,此處不再贅述。這裏主要介紹太湖圩田在鼎盛時期的建設情況,以見其在建設中所達到的水平。